第二节 《难经》部分选读

【原文】

曰:经言脉有伏匿[1],伏匿于何脏而言伏匿耶?然:谓阴阳更相乘,更相伏也[2]。脉居阴部,而反阳脉见者,为阳乘阴也,脉虽[3]时沉涩而短,此谓阳中伏阴也。脉居阳部,而反阴脉见者,为阴乘阳也。脉虽[4]时浮滑而长,此谓阴中伏阳也。重阳[5]者狂,重阴[6]者癫;脱阳[7]者见鬼,脱阴[7]者目盲。

——《难经·二十难》

【注释】

[1]伏匿:指脉出现隐伏藏匿之象。叶霖注:“伏匿者谓不见于本位,反藏于他部而见脉也。”

[2]阴阳更相乘、更相伏:指阳脉乘袭于阴部,阴脉乘袭于阳部,阴阳互相承袭;阴脉中隐伏着阳脉,阳脉中隐伏着阴脉,阴阳互相隐伏。

[3]脉虽:《千金翼方》作“虽阳脉”,可从。

[4]脉虽:《千金翼方》作“虽阴脉”,可从。

[5]重阳:指寸部见阳脉,或寸、尺部均见阳脉。

[6]重阴:指尺部见阴脉。或寸、尺部均见阴脉。

[7]脱阳、脱阴:阳气竭绝而寸脉脱绝,沉微欲绝,是谓脱阳;阴精衰绝,尺脉浮散无根,是谓脱阴。加藤宗博注:“脱阳者,阳部脉脱;脱阴者,阴部脉脱。”

【按语】

本篇运用阴阳理论阐述了阴阳相乘、相伏之脉,以及重阳、重阴、脱阳、脱阴等多种脉象变化及其所主病证。本篇先从阴阳相乘、相伏之脉论述阴阳之间相互影响,继而论述重阳、重阴脉,说明阳盛、阴盛之极的脉,最后论述脱阳、脱阴脉,说明阳衰之极、阴衰之极的脉,详述了阴阳盛衰时的各种脉象特点,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原文】

曰:五脏各有声、色、臭、味、液[1],皆[2]可晓知以不?然:《十变》[3]言肝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其声呼,其液泣[4]。心色赤,其臭焦,其味苦,其声言[5],其液汗。脾色黄,其臭香,其味甘,其声歌,其液涎。肺色白,其臭腥,其味辛,其声哭,其液涕。肾色黑,其臭腐,其味咸,其声呻,其液唾。是五脏声、色、臭、味、液也。

五脏有七神,各何所藏耶?

然:脏者,人之神气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也。

——《难经·三十四难》

【注释】

[1]液:原文缺失,《本义》滑注云:“声、色、臭、味下欠液字。”根据下文五脏均有声、色、臭、味、液五者,又四十难:“肝主色,心主臭,脾主味,肺主声,肾主液”,五者中亦有“液”,故补上“液”字。

[2]皆:《本义》《集览》本此上均有“皆”字,故补上“皆”字。

[3]《十变》:滕万卿曰:“十变,古书篇目。”

[4]其液泣:《素问·宣明五气》:“肝为泣。”《针灸甲乙经》第一卷:“在液为泣。”《广雅·>释义》:“泣,泪也。”

[5]其声言:《针灸甲乙经》第一卷:“心在声为笑。”《难经·四十九难》:“人心为言。”《千金方》卷二十九第四亦作“言”。

【按语】

本篇论述人体五脏与五声、五色、五臭、五味、五液的特殊关系,同时指出人有七神,分别藏于五脏之中,说明了五脏与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关系,这与《黄帝内经》五脏藏五神的意思相同,是中医精神病的基础。本篇实际是在五行模式下把人体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属于中医藏象体系的基本内容。因此,治疗中医神志病必须以五脏为中心,切忌只注重精神症状而忽略人的整体功能体系。

【原文】

曰:老人卧而不寐[1],少壮寐而不寤[1]者,何也?

然:经言少壮者,血气盛,肌肉滑,气道通,荣卫之行不失于常,故昼日精[2],夜不寤也。老人血气衰,肌[3]肉不滑,荣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故知老人不得寐也。

——《难经·四十六难》

【注释】

[1]寐:寐,寝也,入睡之意。“寤”,觉醒。《诗经·关雎》:“寤寐求之”,毛传:“寤,觉也;寐,寝也。”

[2]精:精神爽朗。《文选·文赋》:“精惊八极”,李善注:“精,神爽也。”

[3]肌:原作“气”,据《句解》《本义》《集览》等诸本改,与上文“肌肉滑”相应。

【按语】

本篇主要论述老年人白天精神不振、夜间睡眠不佳,与年轻人白天精力旺盛、夜间睡眠良好的现象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其原因主要与营卫血气之盛衰及运行通畅与否有关,对当今治疗老年人和年轻人失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原文】

曰:有正经[1]自病,有五邪所伤,何以别之?

然:经言[2]忧愁思虑则伤心;形寒饮冷则伤肺;恚怒[3]气逆,上而不下则伤肝;饮食劳倦则伤脾;久坐湿地,强力入水[4]则伤肾。是正经之自病也。

曰:何谓五邪?

然:有中[5]风,有伤暑,有饮食劳倦,有伤寒,有中湿。此之谓五邪。

曰:假令心病,何以知中风得之?

然:其色当赤。何以言之?肝主色,自入为青,入心为赤,入脾为黄,入肺为白,入肾为黑。肝邪入心[6],故知当赤色也。其病身热,胁下满痛,其脉浮大而絃[7]

——《难经·四十九难》

【注释】

[1]正经:即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对而言,故曰正经。

[2]经言:《本义》《集览》等诸本无二字。

[3]恚怒:同意复词,恚即怒的意思。

[4]强力入水:“强力”强用其力,如举负过重,强力入房等;“入水”,复入于水。

[5]中:音“zhòng,众”,《淮南子·原道》:“中,伤也。”《素问·调经论》:“无中其经,无伤其络。”“中”与“伤”互文。

[6]肝邪入心:原为“肝为心邪”,文意难解,根据后文“脾邪入心”“肺邪入心”“肾邪入心”为是。《针灸大成》卷一引《难经》亦作“肝邪入心”,故改之。

[7]絃:《句解》《本义》《集览》本作“弦”,按“絃”“弦”古通。

【按语】

本篇从发病原因论述“正经自病”与“五邪所伤”两类疾病的区别,同时举例心病发病的表现,从五色、五臭、五味、五声、五液的变化,结合脉象和其他症状表现,讨论五邪入脏的一般规律。

【原文】

曰:狂癫之病,何以别之?

然:狂疾之始发,少卧而不饥,自高贤[1]也,自辨智[2]也,自贵倨[3]也,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是也。癫疾始发,意不乐,僵仆[4]直视。其脉三部阴阳俱盛[5]是也。

——《难经·五十九难》

【注释】

[1]自高贤:自以为高贵贤达。

[2]自辨智:自以为善辩和聪明。辨,通“辩”。

[3]贵倨:高贵傲慢的样子。《史记》云:“郅都迁为中尉。丞相条候至贵倨也,而都揖丞相。”

[4]僵仆:身体僵直,仆倒在地。

[5]三部阴阳俱盛:三部,指寸、关、尺。阴阳,指浮取、沉取。俱盛,指左右两手之脉均盛。

【按语】

本段经文通过两类疾病的症状表现及脉象特点,论述了狂病与癫病的鉴别。癫与狂均是情志失调导致的以精神障碍为主的一类病证,两者性质不同,癫病为阴主静,狂病为阳主动。本难所论“其脉三部阴阳俱盛”与《难经·二十难》的“重阳者狂”“重阴者癫”义同。本难内容与《黄帝内经》的《灵枢·癫狂》等篇精神相一致,为后世医家论治癫狂奠定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