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神志病医籍选读(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
- 郭宏伟 贾竑晓主编
- 656字
- 2024-06-14 18:02:42
上篇 医经部分选读
第一章 《黄帝内经》选读
第一节 《黄帝内经》的中医神志病理论体系
一、《黄帝内经》对五神与七情的认识
《黄帝内经》关于神的认识,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
广义的神指的是主宰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如《灵枢·天年》云:“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荣卫已通,血气已成,营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同时《黄帝内经》认为神分藏于五脏,故称为五神,因此五脏又被称为“五神脏”。《素问·宣明五气》云:“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狭义的神指水谷之气,如《灵枢·平人绝谷》云:“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素问·六节藏象论》云:“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合而生,津液相成,神乃生也。”狭义的神还指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与情感等活动,如《灵枢·本神》云:“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黄帝内经》提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认为七情皆是由神化生,是五脏所藏神的外在表现,五脏的精气可以产生对应的神志活动,即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悲,肾在志为惊恐,同时五脏所藏神的功能出现异常,也会导致情志的异常变化,如《灵枢·本神》云:“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黄帝内经》认为七情以五神为基础,五神的正常与否取决于五神功能是否能正常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