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腧穴概述

一、腧穴的概念与分类

1.腧穴的概念

腧穴:①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有转输、输注的含义,言经气转输之义;穴,言经气所居之处。②是疾病的反应点。③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

别称:腧穴在《内经》中又称“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后世医家还将其称之为“孔穴”“穴道”“穴位”;宋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则统称“腧穴”。虽然“腧”“输”“俞”三者均指腧穴,但在具体应用时却各有所指。

腧穴,是对穴位的统称。

输穴,是对五输穴中的第3个穴位的专称。俞穴,专指特定穴中的背俞穴。

人体的腧穴与经络、脏腑、气血密切相关。《灵枢》载:

“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说明针灸可通过经脉、气血、腧穴三者的共同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

2.腧穴的分类

人体的腧穴总体上可归纳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

(1)十四经穴:是指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的腧穴。这类腧穴具有主治本经和所属脏腑病证的共同作用,因此,归纳于十四经脉系统中,简称“经穴”。十四经穴共有362个,是腧穴的主要部分。

(2)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脉系统的腧穴。这类腧穴的主治范围比较单纯,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因而未归入十四经系统,故又称“经外奇穴”。历代对奇穴记载不一。奇穴与经络系统有一定联系。

(3)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

阿是穴多治局部病变。其命名由唐代孙思邈首先提出。阿是穴无一定数目。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载:“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成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

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