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截至2019年,全球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包括心房扑动(简称房扑)]患者约5970万人。房颤的患病率及发病率随年龄增长逐步增加,且各年龄段男性均高于女性。胡大一等对我国13个省和直辖市自然人群中29079例30~85岁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年龄校正后房颤患病率为0.65%,且随年龄增长患病率增加,在>80岁人群中高达7.5%。黄从新等于2020年7月~2021年9月对全国25个省114039例年龄≥18岁的常住居民展开了房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房颤年龄校正后患病率为1.6%,男性和女性的年龄校正后患病率分别为1.7%和1.4%。受到房颤诊疗手段、地区差异等因素影响,中国详细的房颤流调数据及是否规范治疗等数据尚不完全,因此需要通过大数据进行指南的制订和更新。比如对房颤的流调数据、治疗数据,以及治疗是否规范化、个体化、是否精准等方面进行大数据收集,将全国的病例汇集整理,建立一个电子化的房颤标准数据集。这样可以使关注房颤的医生及研究者都能了解中国房颤的整体情况,最终让每位患者获得最受益的治疗。所以,电子化、信息化的大数据是治疗的必由之路。

基于此,我们组织撰写了《房颤病专科中西医标准数据集》(以下简称《数据集》)。该《数据集》参考了《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21)》、2020 ESC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EACTS),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卫生信息基本数据集编制规范》《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团体标准——中医电子病历基本数据集》等国内外信息标准,建立了房颤真实世界研究领域统一、规范的数据元标准,对于将来更好地实现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多中心、大样本量研究,以及个体化精准医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房颤增加了中风、心力衰竭和死亡的风险,其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给患者的健康、社会经济带来了重大负担。目前治疗房颤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电隔离肺静脉的消融治疗。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长期疗效有限,可能与严重的不良反应有关,包括促心律失常。消融治疗在持续性房颤中的疗效不佳,并可能与严重的并发症相关。中医药能从根本上改善房颤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和再入院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长足的优势。因此,我们现在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推动房颤中西医结合的规范化治疗。此次《房颤病专科中西医标准数据集》的发布,必将对房颤的医疗大数据管理、应用等产生重要的推进作用,成为开展高质量临床研究工作的重要工具,为提高房颤的科研及诊疗水平做出贡献。

《房颤病专科中西医标准数据集》编委会

202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