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华元典精神

“中华元典精神”是当代史学家、武汉大学教授冯天瑜在其专著《中华元典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中率先提出来的。冯天瑜教授将那些凝聚着中国人灵魂,深刻影响着我们民族基本精神,堪称中华文化标志的典籍定义为“中华元典”。

“元典”作为一个整词,系冯天瑜教授首创。“典”原指放在架子上的简册。“元”代表万物初始的状态和根本。“元典”有始典、首典、基本之典、正典、大典、宝典等意蕴。从某种角度来说,一个民族的文化“元典”往往代表着一个民族原创性的思想和精神,不仅在内容上具有原创性特征,其表述方式也呈现出该民族的质朴性。文化元典陈列着一个民族的社会风俗、历史事件、典章制度与观念形态,是被反复诠释、反复阐扬及多角度挖掘、多方面承袭、多社会尊奉的历史典籍,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文化元典因其思想的首创性、辐射的广阔性、思考的深邃性而成为一个民族垂范久远的信仰和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在一个民族的文明发展史上发挥着精神支柱的作用。

冯天瑜教授的《中华元典精神》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进行考察,从文化学和文化史学角度,对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2世纪这一“轴心时代”最能代表和最富于中华民族“元精神”的典籍,如《诗》《书》《易》《春秋》《论语》《墨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等中华元典作了详细的文本考辨,进而用诠释学方法,条分缕析中华元典包含的“循天道”“重人伦”“通变异”的基本精神及其在历史长河中被反复阐扬,又在近代史上产生的深刻作用和深远意义,论述其基本精神的近代转换,如忧患意识向近代社会革命论的转换,“变易”观向近代变革论的转换,原始民主、民主意识向近代民主思想的转换等,考量辨析中华元典精神的现代价值及中华元典精神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发挥的功能。

正如冯天瑜教授所说,中华元典作为几千年前中华先民行迹和思想的遗存,其创制时代距离我们已相当遥远。但是,他们“除了文物陈列价值,还洋溢着活泼的生命力,其精义如同永远翱翔的不死鸟,越过数千年日月韶光,穿行数万里瀚海关山,并一再突破官方化、教条化导致的僵局,不断注入新的源头活水,吸纳现实生活提供的生命力,始终伴随着我们民族历史的拓展和文化的演进,并构成与西方元典、印度元典鼎足而三的人类原创性精神支柱。直至现代,中华元典精神通过今人的创造性转换,仍然生机盎然地提供指向未来的启示与灵感”。

不仅如此,文化元典还是了解一个民族,认识一种文明,理解一个社会所必须把握的纲领。在对某个民族、某个国家和地区历史的、现实的,甚至是未来的研究中,掌握和领悟该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元典就显得非常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