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隔物灸发展简史

隔物灸与药艾条是艾灸发展的重要阶段。隔物灸又称“间接灸”,一般指艾炷隔物灸,它是以艾炷为灸材,以新鲜姜片(或姜末)、蒜片(或蒜泥),或单味中药附子、吴茱萸、川椒,研末制成药饼等作为隔衬物,以经穴、奇穴或阿是穴为治疗部位,施以隔物温和灸或隔物化脓灸。隔物灸既有艾灸的作用,又有经络穴位的作用,更能发挥隔物药物本身的作用。

隔物灸始于晋代葛洪,包括隔蒜灸、隔盐灸、隔面灸、隔川椒灸、隔巴豆灸、隔豆豉灸、隔瓦甑灸与隔雄黄灸,不但对隔物灸法的制作方法、施灸步骤、艾灸壮数和适应病症等进行了具体论述,更指出了隔物灸的施灸原则与注意事项,对后世隔物灸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孙思邈发展了隔物灸,增加了隔薤、黄土、面饼、附子、商陆、葶苈饼等6种隔物灸法。

到了宋明清,隔物灸发展很快,出现了隔香附饼灸、隔木香饼灸、隔蓖麻仁灸、隔矾灸、隔核桃壳灸、隔韭菜灸、隔蛴螬灸、隔甘遂灸、隔皂角灸、隔蟾灸、隔桃叶灸、隔莨菪根灸、隔土瓜根灸、隔苦瓠灸、隔槟榔灸、隔苍术灸、隔蚯蚓泥灸、隔鸡子灸、隔酱灸、隔纸灸及隔麻黄灸等。而且同一种材料也有不同灸法,治疗病种也不相同,如熟知的隔蒜灸,首见于《肘后备急方》。葛洪云:“灸肿令消法,取独颗蒜,横截,厚一分,安肿头上。炷如梧桐子大,灸蒜上百壮。不觉消,数数灸,唯多为善。勿大热,但觉痛即擎起蒜,蒜焦更换用新者,不用灸损皮肉。”后世又有几种不同的操作方法,治疗病种各异,发展了隔蒜灸应用范围。

隔蒜灸大体有以下4种。

隔蒜片灸:方法同《肘后备急方》。

隔蒜饼灸:适于较大范围的施灸,《医心方》卷十八治猘犬啮人引《古今录验方》云:“取大蒜作饼灸疮上愈。”陈实功《外科正宗》云:“阴疮日数多,艾炷恐不及事,以蒜捣烂铺于疮上,以艾亦铺蒜上,点火灸之。”

隔药蒜灸:大蒜同其他药物共同捣烂做饼施灸,如《类经图翼》卷十一治疗痈疽疮口开大者:“则以紫皮大蒜十余头、淡豆豉半合、乳香二钱,同捣成膏,照毒大小拍成薄饼,置毒上,铺艾灸之。”王肯堂《外科准绳》载郭氏治疗“有脓水恶物渐渍根深者”,用白面、硫黄、大蒜捣烂做饼,在上施灸。《疡医大全》云:“灸身上诸毒并疬串久不收口者,独蒜一个,加雄黄不拘多少,共捣成饼,贴之,将艾放饼上,灸一壮即愈。”

围蒜泥灸:如《寿世保元》卷十云:“一灸疔疮,用大蒜烂捣成膏,涂疔四围,留疮顶,以艾炷灸之,以爆为度。”

宋明清时,隔物灸材料由晋隋唐的单药/单物艾灸发展为多药,治疗方法多样化,治疗病种广泛化。

清代还出现了序贯艾灸方法,如《神灸经纶》记载治疗癥瘕的隔盐加隔椒姜灸法,单次灸量也达二十一壮:“瘕……一法灸神阙。先以净干盐填脐中,灸七壮后去盐,换川椒二十一粒,上以姜片盖定,又灸十四壮,灸毕即用膏贴之,艾炷须如指大,长五六分许。”此方法现代应用较少,但值得临床深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