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灸法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一、适应证

李梴在《医学入门》中指出:“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凡寒热虚实皆可灸之。”明确指出了艾灸适用于寒热虚实之证。纵观古籍及现代临床研究进展,灸法的适应证非常广泛,总的原则是阴、里(或表)、虚、寒证多灸;阳、实、热证少灸或多采取隔物灸。

1.寒凝血滞、经络痹阻引起的各种病症,如风寒湿痹、痛经、闭经、寒疝腹痛。由于艾叶生温热熟,艾火的热力可渗透肌层,温经行气,因此,艾灸有很好的温经散寒、活血通痹止痛的作用。

2.外感风寒表证与中虚脏寒所致的胃痛、呕吐、腹痛、泄泻、颈椎疾患等症,艾灸可疏风解表、温中散寒。

3.脾肾阳虚、元气暴脱之证,如久泄、久痢、遗尿、遗精、阳痿、早泄、虚脱、休克等。人体以阳气为本,得其所则体强而寿彰,失其所则体弱而寿夭。“艾叶苦辛,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艾灸可温阳补虚、回阳救逆,因此对于阳气虚衰所致的病症,灸尤宜之;对于阳气暴脱所致的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等亡阳之证亦可艾灸急救之。

4.气虚下陷所致的脏器下垂之证,如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崩漏日久不愈等,灸之可升阳举陷、补中益气。

5.外科疮疡初起,瘰疬、乳痈初起,疖肿未化脓者,灸之可消瘀散结、拔毒泄热;对于疮疡溃久不愈者,灸之亦可促进愈合、生肌长肉。

6.气逆上冲的病症如脚气冲心、肝阳上亢等所致的头痛、头晕,灸涌泉穴可镇逆下气。灸法也有“引而下之”的引导作用,因此对于预防中风发作,可灸足三里穴、绝骨穴,以平肝降逆、引气下行。

7.防病保健。灸法用于防病保健已有悠久的历史,《扁鹊心书》中记载:“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此外,现代临床研究亦证实,艾灸可激发机体免疫功能,调节免疫系统的各个方面,包括固有免疫系统的免疫细胞、免疫因子和适应性免疫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8.防治瘟疫。古往今来,艾灸对于瘟疫的防治一直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艾灸作为防疫措施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艾灸穴位达到增强人体正气的作用,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备急千金要方》就有记载:“凡入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二是通过艾烟进行空气消毒防疫。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断瘟病令不相染,密以艾灸病人床四角,各一壮,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