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25岁,这一阶段的大学生在生理发展上已接近成熟,各项生理指标已经达到了成年人的标准,但心理指标还未成熟,自我意识、人格特质、思想价值体系等还处于重要的塑造期。例如,大学生自我调控能力还不强,在考试、交友、恋爱、择业等问题上遇到困难时,往往茫然不知所从,情绪波动大,心理状态容易失衡。这种不良状态如果不能及时排解与清除,会引起心理体验的不适,产生焦虑、压抑情绪,长久积累还会导致心理障碍或生理性疾病。

近年来,国内众多学者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性普遍倾向于“思想活跃、参与意识强、朝气蓬勃”等正向状态,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消极的问题。例如,普遍存在“自我中心、依赖型强、情绪不稳定”等共性问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问题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检出率为7.4%,抑郁症成为当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大威胁。大学生作为青少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问题,其中不乏严重的心理障碍者。另有数据显示,大学生群体中因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导致休学、退学的人数占到所有休学、退学人数的30%以上。与此同时,校园内的心理危机事件也开始见诸报端。这些问题都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呈现出缓慢上升的趋势,这不仅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而且也对当前社会心理治理体系形成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