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典籍与文献

1.博览群书 惠伯先生青少年时代,在其父指导下,大量涉猎目录学,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书目答问》《医学读书志》《中国医学大成总目提要》《四部总录·医药编》等。在没有电脑索引的时代,通过目录可快速知道各书的大概内容,再根据自己研究需要,精勤不倦,以全面、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知识,避免一叶障目。除医学专业典籍外,惠伯先生还阅读了大量的中国传统经典著作,既可帮助理解医学,又打下了坚实的人文基础。

《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典医籍,几乎是每一个中医成长之路上必读的书,惠伯先生也不例外。在其治疗发热性疾病中“辨六淫与季节”,不难看出《内经》中五运六气对其影响。

2.精研温病 惠伯先生精读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何廉臣、王孟英、雷少逸、杨栗山、俞根初等医家的温病学著作。除卫气营血、三焦辨治体系外,以何廉臣为代表的伏气温病学家对惠伯先生的学术思想也有重要影响。伏气温病强调“一因、二纲、四目”,重在治疗病因,与新感温病学家的“卫气营血”分层思维迥异。对温病的深入研究和理解,惠伯先生在临床治疗中,不拘泥于一家之言,而是博采众长,灵活用之。

3.广涉医学杂志 惠伯先生早年订阅了不少医学类期刊,诸如《中医杂志》《江苏中医》《四川中医》等,每有兴趣处便记之。此次整理中,我们发现惠伯先生有多本笔记,记录了摘自其他文献资料的病、方或药。可见惠伯先生是关注他山之石的。比如惠伯先生扩大麻黄的应用,就源于药理研究方面的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