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实践与探索

惠伯先生善于观察、思考和总结,通过经典的“审察于物,别异比类,慧然夺悟”中医思维方式,为自己学术思想的形成和提炼添砖加瓦。比如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制作泡菜的一些现象,提出用紫苏治疗真菌感染。

仲宾先生善于舌诊,观察仔细。惠伯先生继承了细致入微观察的临床习惯,从舌诊扩大到四诊范畴,强调四诊合参,并在实践中总结了一些特征性的、具有明显诊断或鉴别意义的要点,见一叶而知天下秋。

实践是惠伯先生学术思想确立最为重要的依据。

1.对前人经验的实践 惠伯先生早期独立临床时,喜欢用伤寒的方子,但在实践中发现仲景方在当时温病多见的疾病谱中效不显,通过对师承经验的汲取及对温病各家著述的提炼,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正是在这种不断的实践中,惠伯先生发挥了执简驭繁的方法,逐渐完善了温热类温病和湿热类温病的分证论治,积累了大量临床有效方剂,逐渐提出了以方系病,以法创方。

2.对同道经验的借鉴 惠伯先生青年时同窗和好友中多才俊,李重人、向蛰苏、冉玉璋、龚志贤、熊雨田、唐阳春等先生在岐黄界均有建树,同道间多有交流。李重人先生与惠伯先生关系尤好,其创办《起华医药杂志》过程中,惠伯先生积极撰文发表,在较早的医案记录中,还能见到他们就疑难病患展开讨论的记录。

后来惠伯先生任四川省中医学会理事、《四川中医》编委等职,在各种学术交流中,惠伯先生都注重留意他人经验。结合自己在临床所面对的情况,融会贯通。

3.对自己设想的求证与探索 继承和借鉴是一个层面,探索创新是另一个层面。

惠伯先生在临床数十年的过程中,时有灵感闪现,这些灵感中的一部分,通过临床实践,促成了其学术思想中闪耀的部分。

卫气营血辨证是温病的经典内容,惠伯先生在临证时发现,不少内科发热性疾病具有类似于温病的卫气营血表现,于是按此立法选方,果有良效,逐渐总结出了一套在非温病发热疾病中应用温病方药的经验。

惠伯先生阅读杂志时产生了用“四妙勇安汤”治疗冠心病的灵感,在自己身上求证有效,后来广泛用于管路痉挛性疾病,还推论出冠心病的病因可能有热毒的因素。

4.科研 科研是另一种形式的探索。惠伯先生借鉴西医学的科研体系,带领中医团队和儿科、心血管科等合作,开展了肺炎、冠心病等科研,并据此创立了“肺炎合剂”“舒心合剂”等院内制剂,用了数十年。既有惠伯先生执简驭繁的理念,也有其对中药剂型改革的期许。

惠伯先生的一生,家传和师承是其学术渊源的基础,学习、交流、实践是其学术思想提炼、发展的重要手段,后来对西医的学习对其学术思想也产生了诸多影响。从18岁到近90岁,从“济贫药局”“泰和祥”到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惠伯先生筚路蓝缕,融会古今,形成了学术体系完整,以厘清温热湿热、以方系病等为特色学术思想(随后详述)的“夔门郑氏温病流派”。惠伯先生以下有其女郑建本、女婿王光富,侄子郑邦本、郑家本、郑祥本,侄孙女郑丽,外孙女婿蒋飞,郑邦本学术继承人张文涛、王顺德、胡波、牟方政、胡江华、余宗洋、魏大荣、龚雪等。流派以奉节、万州为基点,辐射至川西平原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