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患沟通技能(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 王自润 殷越主编
- 2687字
- 2024-06-21 20:35:57
第三节 中医医患沟通的特点与意义
一、中医医患沟通的特点
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中医学丰富的人文精神以及整体观、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中医医患沟通除了一般医患沟通的作用与特点之外,还具有很多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 以人为本即是尊重人性、尊重生命。中国传统文化中,很早就有“人是天地所生万物中最灵、最贵者”的思想。如《尚书·泰誓》中说:“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孝经》则借孔子的名义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宋人邢昺解释说:“性,生也。言天地之所生,惟人最贵也。”
中医学秉承了这种“贵生”的人文精神,在医患沟通中强调医者应尊重、关心患者,想患者之所想,以解除患者疾苦为己任。如《医灯续焰·医范》说:“病情之来历,用药之权衡,皆当据实晓告,使之安心调理。不可诬轻为重,不可诳重为轻。即有不讳,亦须委曲明谕。病未剧,则宽以慰之,使安心调理。病既剧,则示以全归之道,使心意泰然。”这充分体现了中医诊疗过程中的人文关怀精神。
2.“天人合一”,注重全面整体 “天人合一”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中医把人的生命及其健康和疾病的问题纳入“天文、地理、人事”这一整体之中,人的生老病死等问题不只是生物学问题,同时还与社会、心理、人伦及文化、环境等众多因素相关。这要求医生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在医患沟通中强调对疾病影响因素的全面把握。
如对胃脘痛的患者,除了要询问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或缓解的症状、伴随症状外,还要了解患者的饮食及行为方式,了解患者的工作、家庭、经济状况等以判定有无情绪失常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了解发病时的季节气候特点及其影响等,以期对患者的病情有一个全面整体的了解。综合考虑“天、地、人”三要素后,再加以针对性的辨证施治,或以药物,或以针灸,结合言语开导、饮食治疗、养生调护等来达到治愈疾病并增进健康的效果。
3.三因制宜,注重个性差异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是中医学的基本治疗原则。在这一原则指导下,中医力图对每位患者实施个性化的辨证论治,因此在医患沟通过程中,对患者的解释与告知自然也要考虑个体之间在病情、性格、地位、经历、文化及健康观念上的差异。
正如明末医家李中梓在《不失人情论》中所述:“所谓病人之情者,五脏各有所偏,七情各有所胜……性好吉者危言见非,意多忧者慰安云伪,未信者忠告难行,善疑者深言则忌,此好恶之不同也;富者多任性而禁戒勿遵,贵者多自尊而骄恣悖理,此交际之不同也;贫者衣食不周,况乎药饵?贱者焦劳不适,怀抱可知,此调治之不同也;有良言甫信,谬说更新,多歧亡羊,终成画饼,此无主之为害也;有最畏出奇,惟求稳当,车薪杯水,难免败亡,此过慎之为害也;有境遇不偶,营求未遂,深情牵挂,良药难医,此得失之为害也;有性急者遭迟病,更医而致杂投,有性缓者遭急病,濡滞而成难挽,此缓急之为害也;有参术沾唇惧补,心先痞塞,硝黄入口畏攻,神即飘扬,此成心之为害也;有讳疾不言,有隐情难告,甚而故隐病状,试医以脉,不知自古神圣,未有舍望、闻、问,而独凭一脉者,且如气口脉盛,则知伤食,至于何日受伤,所伤何物,岂能以脉知哉?此皆患者之情,不可不察者也。”
4.医理易解,注重医患接触 中医学始源于数千年的临床实践,在其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深深扎根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中医学理论,更加贴近自然、接近生活与生产实践,也更容易被患者所理解与接受。当然,中医在医患沟通中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由于患者越来越多地接受现代医学的病名,导致对中医如淋证、心肾不交、肝肾不足、肾不纳气等证候名称难以理解等。又如,一些年轻患者由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不多,导致对中医理论理解不深或存疑等。
脉诊、腹诊、穴位诊断等及针灸、推拿、按摩等中医特殊的诊断与治疗方法,使得医生与患者的接触时间较长,并且这些诊治方法都会通过触摸患者皮肤而使患者放松并产生精神上的安慰。这种建立在触摸基础上的非语言沟通手段,非常有利于医生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从而有利于医患之间的交流。
5.善治未病,注重健康教育 中医学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提倡“上工治未病”。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治疗方针,贯穿于疾病隐而未显、显而未成、成而未发、发而未传、传而未变、变而未果的全过程;强调从四时阴阳、饮食起居、精神情志等方面全面调节,将治病与养生保健融为一体。因此,中医医患沟通诊治疾病的过程,也是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过程。
二、中医医患沟通的意义
随着现代化中医医院的快速发展,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可避免地渗透并指导着中医医生的医疗活动,因此,中医医生要善于与患者沟通已经成为医生个人发展与医院建设的重要内容。此外,随着中医学在治疗疾病与养生保健、心身康复等领域服务人群的不断增多,医生与患者、医生与患者家属、医生和社区的联系也在不断增多。因此,掌握医患沟通技能,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提高诊疗效率与效果,已经成为中医医生必须面临的课题。
近年来,中医医生包括实习医生由于不懂医患沟通技能而出现的医患纠纷,也向中医学教育提出了加强医患沟通技能培养的要求。因此,加强中医医患沟通技能教学,对于继承发扬中医人文精神、减少医患纠纷、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开设医患沟通技能课程,对于促进中医药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中医药院校没有开设医患沟通课程,学生普遍存在着医患沟通意识不强与医患沟通能力不足等问题,尤其是一些学生由于缺乏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信仰患者的沟通技能,在国外行医期间,出现了与患者无法沟通或患者信息收集不全、不准确,难以取得患者信任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医药在国外的普及与发展。因此,中医药院校的医学生通过医患沟通技能的学习,可以更加意识到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信仰患者沟通的重要性,较好地理解当地文化与患者的不同信仰对诊治疾病的影响,较好地运用沟通技能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从而可以全面、准确收集患者信息,提高中医药诊疗效果,扩大中医药在国外的影响,加快中医药国际化的步伐。
知识链接
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不通人曰技,斯医者虽曰方技,其实儒者之事乎。班固序《艺文志》称:儒者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此亦通天地人之理也。又云:方技者,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非能通三才之奥,安能及国之政哉。
——《针灸甲乙经》
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orld federation for medical education,WFME)1989年,日本福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