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传一句话

古云: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没有寻得门径,如脉法这样的微妙之事,恐多年不得要旨。诚如《黄帝内经》所言: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乃金玉良言也。

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可以养生,可以全身,可以利天下与来世,非浅识者所能为也。苟精此道者,通神明,夺造化,擅回生起死之功,则精神之运,必有默相于冥冥之中者,岂可谓艺与技术为等耶”。此为郑卢扶阳医学先辈,中医学家卢铸之先生《源启》一文对医道的精深感悟。中国人守着中医,却缺失了与其相应的文化根脉。中国大部分老百姓是听不懂中医的,或者说只能够明白一部分,但很多人都有或多或少的中医情结,所以中医需要借助现代语境,被很好地翻译,以利于更好地服务这个时代。《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微妙在脉,不可不察。”于脉诊而言,郑卢扶阳医学的脉法,给医者和病家,架起了很好的沟通桥梁,亦树立了典范。

郑卢扶阳医学脉法重视对“气”的把握,卢铸之先生参悟脉气流布,分配脏腑,把中医之理法方药尽归于三指脉下,以脉贯之,又可谓以“一”贯之,故卢铸之先生常云:“治之强后天而建立先天,使先后并立,生化之机必成生生不息之机,是阳复而邪消,魂清而魄隐,气行而阴潜,为化化生生之本旨。”又云:“人生立极之本全在于火,此火即坎中之阳,人生体魄的强弱取决于坎中一阳之盛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化源于此,经脉气机的运化皆本于此,此火旺则脾胃之生化强,生化之力强,则坎中阳气方能得天地食物之真气所养,人生阳气盛得天地食物之真气则多,阳气衰得天地食物之真气则少,故阳气盛则寿延,阳气衰则寿夭,且治病必资药力,而载药力者,非脾胃之阳气健运不行。”仔细揣摩,此实乃治病、养生、延年之根本法也。彭重善师父在《大医火神师徒传道录》中亦反复强调:气化就是卢铸之先生对中医的概括,中医的精髓就是气化。更谈道:“切脉是为了了解和判明全身及脏腑气的运行情况。”临证确辨阴阳,以六经为路径,抓住太阳和少阴,始终不忘辅哺一元真气。所以我们看郑卢扶阳医学的医案,起手多以桂枝法拨通气化通道,又以纳气归元之法使大气升举。几乎方方不离姜、附、桂,又几乎方方都有术、草、姜,其深意,即在护正扶阳,助火以启先天;即在顾护中土,生土以壮后天,使先后并立,是借古法助后天以立先天,为强身延年之本也。于此处思悟郑卢扶阳医学诸法之立法宗旨,有心人或可得其真意!卢铸之先生在《卢氏临证实验录》中谈道:“余今借古法,助后天以立先天,借女娲补天之意也。”此遵《黄帝内经》生气通天之意,乃先后两全之法也,诚谓一气造化先后天之真谛!

郑卢扶阳医学之理法、心法、脉法与立法遣药,紧密结合,不仅示人以规矩,亦寓“神”于中,学者当思悟深明。郑钦安先生明言:“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阴阳化生五行,其中消长盈虚,发为疾病,万变万化,岂易窥测?”(《医理真传·序》)因为病、症都有可能是表象,同样的症状也许是由不同的脏腑气机问题造成的,郑卢扶阳医学在临证中神贯于中,强调“四诊慎细,以脉为主”,从而达到诊断辨证的正确结论,而后才可达“法活圆通,理精艺熟,头头是道,随拈二三味,皆是妙法奇方”(《医法圆通·卷一》)之妙境。

郑卢扶阳医学传人彭进师(彭重善先生长子)谈道:人一辈子,总是要选一条路走,若能找一条自己喜欢,又能于社会有价值的事情,那是很有意义的,每一个人的时间,其实都是有成本的,时间就是生命!就中医而言,郑卢扶阳医学传承数百年,有毋庸置疑的传承价值,我们要做的,就是传承好,就是走这个正、纯、精、高的路子,正、纯都是很重要的,没有正、纯,怎么保证你学郑卢扶阳医学以后才能够精、高。郑卢扶阳医学是有底气的,从郑钦安先生到彭重善师父,已经历经了数百年的传承和验证,郑卢扶阳医学的法又是一个开放的法,你可以圆通而用,疗效是很确定的,甚至下一次的变化,都会有一个预测,实际每一诊,都是在修炼自己的理法。卢铸之先生去世(1963年)的头一年,给他的学生廖维勉讲:“医学之理要以阳化阴,扶阳抑阴,无火不生,无火不化,无先天后天不立,无后天先天不生。”这三个方面讲的是卢铸之先生一生严谨治学、艰苦创新、不断钻研所积累的医学精华之理。这是郑卢扶阳医学的真经、真宝,“千万要牢记”。所以,就学习中医而言,还是要在理上先通,比如郑卢扶阳医学理法、心法、脉法、立法、遣药的参悟,脉诀的领悟,各脉的主病,以及脉的综合分析能力等,都是脉法学习很重要的内容。脉诊是郑卢扶阳医学立法的基础和重要保障。假如一个中医只懂套用一些治疗成方,处理表面看得见的问题,怎么能够保证疗效,又如何能够达“精、高”之境界。作为一个中医,何以能步入上工之列?然“在心易了,指下难明”之感叹,又成了多少中医的“硬伤”。从实践的路子来看,学习郑卢扶阳医学是一定要从脉法入手的;就中医四诊而言,脉诊是最重要的诊断瑰宝之一;于真正从事中医诊疗工作的中医人而言,脉诊更是不可或缺的必备技艺。当然,这并非说脉诊可以单打独斗,而是要和其他的诊断工具结合。彭重善师父在《大医火神师徒传道录》中,为什么首先讲脉法,而且第一讲弟子守则,就讲了三个必须统一和三个重点难点,以及三条自律,其中首先谈到了切脉必须统一,切脉要准确、细致、无误,讲切脉可作为“辨证、立法、遣药”的可靠、可信的凭证。所以,切脉是郑卢扶阳医学的重点,同时亦是难点。

郑卢扶阳医学脉法近年来几乎被外界神话。我于跟师期间,每每听师言此脉法乃郑卢扶阳医学之精髓,以前但为入门弟子方可学得,遂用心于此,一门深入,潜心思悟。脉诊需凭医者个人的感官和智慧,“司外揣内”,让自己“心手相应”,与病家“人我相合”,从而达到“料度脏腑,独见若神”的境界。四诊之中以脉为主,辨病识证,分别阴阳,而后立法遣药出方,几乎一气呵成。

而今中医界普遍谓脉法难学,学脉久而不易精通的现象,可谓“由来尚矣”!对于很多无缘学得脉法真髓的中医人来说,是不得不承认,又有心而无力的事情,空有一腔热血,可谓,羡于脉法,又苦于脉法,常于苦苦求索中,灰心丧气。现在很多中医院校的教学、临床当中,脉诊几乎已经被边缘化,切脉成了一些中医“专家”的临证摆设,让人不禁唏嘘。何以得郑卢扶阳医学之脉法真传?究其因而言,没有师父手把手地教,脉诊掌握起来是很困难的,是万难自学成才的,甚或干脆说:是几乎不可能的,即所谓“在心易了,指下难明”。临证中,邪之所凑,或有余邪潜藏,或留有伏邪而未尽的情况,虽不一定有表面症状,但一定会在脉象上有所反映,比如脉之或紧或滞或劲或滑,不一而足。还有一些疾病,尽管经过治疗后症状减轻或消除了,但就脉与症两者而言,是否真的痊愈了,脉象上都会有相对客观的反映,这是脉的又一重要价值,诚所谓:微妙在脉,怎可不察。而因于脉诊的缺失,临证就但见“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之医者。

因彭重善师父发大慈悲之心,弘大爱之善举,卢铸之先生隐而不传之脉法始得以流出并广传,这是每一个学习郑卢扶阳医学之人的福祉。我内心对得承此脉法是无比敬畏与感恩的,并称其为卢铸之脉法,以示恭敬,假如没有卢铸之先生的传授,就没有我们今天的传承。然而大多数人,因为各种原因,无缘亲炙跟师,故此脉法仍为一部分得缘亲炙的弟子,才有幸学得。我们都要感恩彭重善师父,我也是直到得缘拜师,得彭重善师父亲授,以及跟随彭进师侍诊,脉法才得以有所突破,才找到了感觉,才入得门径,这都得益于传承的力量,也才明白中医高手所言之脉诊绝非虚语,才知道脉法的精准对一个中医是多么重要,对以前很多不解的郑卢医论也都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

古云“天道酬勤”,每一次入川侍诊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我能够得承卢铸之脉法,是我于医道最幸运的事情,这中间都渗透着师父的大爱和心血。尊师重道,我觉得首先就应该是不辜负师父用心教诲的心血,故而,于每一次侍诊,怀聚沙成塔之心,有闻必录,积跬步、累寸土,以期能够不负此圣学。

医乃公器,更应该传与心诚意正的仁者,因为仁者爱人!《中庸》云:“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读书至此,乃知至诚是获得本心的唯一通道,只要“固执之”,愚的人能做到,弱的人亦能做到。

卢铸之先生云:“益知医为当今之急需,绝不可自秘其术,坐视其伤亡而不救。”“望学者亦从至诚下手,无论造学问,学技术,为人民服务,均不须臾离此至诚二字。”(秉此)今爰郑卢扶阳先辈卢铸之先生之语,与诸扶阳同道共勉。

郑卢扶阳医学,构建了一个修习中医正道的“场”,让更多的同道能够快速找到方向,循着门径拾阶而上。尽管修炼内功,获得进步需要教训与练习打磨,但跟师高手亦是成为高手的最佳途径,如果大家再有一种使命感,于此致力,则受益无穷。

使命的原意是召唤。如果一个人感受到召唤,一定是有种东西在召唤他,我相信这种东西是更宏大的力量。

是信念——力量的不竭源泉!

是利他——处世的坚实基础!

是纯正发心——承师志弘播郑卢扶阳医学之愿力!

我们能够深度学习郑卢扶阳医学,是非常幸运的。

扶阳医学脉法,至关重要,却鲜见专论,自彭重善师父心怀大义,传出此脉法,今得师恩允,特不揣浅陋,愿将所学之点滴分享,以期能够让更多同仁入脉法之门和取得进步,只因发心至真、至诚,望能为郑卢扶阳医学之弘播,尽己之力。

愿扶阳医学之理、脉、法,益更多中医人,惠泽苍生,振兴民族,健康中国,是诸中医同道之大志也。

古有君子成人之美,于郑卢医事,自当细心体悟“以脉为主”之能事。

美哉,扶阳脉法!

魏小栋

癸卯年春于仲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