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郑卢扶阳医学,肇基中医经典

中医学术肇基《黄帝内经》,滥觞于传统子学,亦可谓“综罗百代,广博精微”。《黄帝内经》深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影响,在构建医学理论时,不但将精气、阴阳、五行、神论、天人合一等古代哲学思想作为解释生命现象的思维方法和认识方法,并且直接将这些哲学概念中的基本原理移植于其所构建的医学理论之中,使其渗透于中医学的各个层面及所有领域,与相关的医学知识融为了一体,使其成为中医生命科学知识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黄帝内经》成书以后,事实上没有一个人可以动摇其理论框架。历史上的无数名医,无论他多么的聪明,多么的努力,往往倾其一生,也只是对《黄帝内经》中的某些条文,多了一些心得体会而已。本医易同源之理,从《易传·系辞传》“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提出“精”生万物的重要依据,到《黄帝内经》认为“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夫精者,身之本也”。《黄帝内经》在“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等精气生命观的思想指引下,应用精气理论来全面解释人类存在,并揭示人与天地万物之关系、人体结构、生命活动、病理变化,广泛地运用精气理论指导疾病的防治,使精气理论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和核心。精气学说又称为“气一元论”,是研究精气的运动规律、内涵,以及用以解释宇宙万物形成变化规律的哲学理论。郑钦安先生沉潜经典,于《医理真传·卷一》中曰:“凡天地之数,起于一。一属阳,气也。一生二,二属阴,血也。”

《素问·天元纪大论》云:“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这里的太虚,就是太极,就指的是元气,元气创造了化元,宇宙的万事万物就开始发生变化。《黄帝内经》将气的概念引入到医学领域之后,构建了一个庞大的以医学理论为主体的气论知识体系,并且广泛地应用于医学科学的各个层面,使其内涵得到了很大的拓展,也使其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中医的四大理论学说分别是:气的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天人合一学说。其中,气的学说在这四个学说中最为重要,是整个中医学的根基,而阴阳五行学说是其方法论。父母的元阴元阳,构成了生命的先天真气,于是就有了我们的生命。人生下来之后,先天的真气和肉体相结合,才能有我们的生命活动,《素问·天元纪大论》云:“阴阳流行,相生不已,天地未有,便无形可言,只有气机,天地一有,便有形可言,寓气于中。”《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生命的存在,都是真气寄寓于人身才能活命。所以,我们治病和养生,就是以真气、正气旺不旺来把握健康的程度。此真气化为了人体生命运行之五大功能系统,即《黄帝内经》藏象学说所讲的五脏,人体以五脏为统帅,而五脏之形乃阴阳二气所化,然后五行生克制化,就运转了我们的生命。

《素问·阴阳离合论》云:“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于千变万化的阴阳之中,我们如何理解这个“一”,我们如何抓住这个“一”。我想,这就是《黄帝内经》揭示的要也。《黄帝内经》是扶阳思想的源头,如“阴病治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热之而寒者取之阳”(《素问·至真要大论》)等治法,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是践行“扶阳”治法的第一人,王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也是对“扶阳抑阴”治法的具体运用,此后,喻嘉言、黄元御等医家,也都无不对此有所阐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