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午流注针法(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创新教材)
- 赵志国 赵仓焕主编
- 2157字
- 2024-06-21 20:59:31
第一章 子午流注针法基础
第一节 时间医学基础
一、生物节律和生物钟
(一)生物节律
随着人类对生物体生命现象的不断认识,人们发现在自然界中,从单细胞到高等动植物,以及人类的所有生命活动均存在着按照一定规律运行的、周期性的生命活动现象,且具有明显的节律性,因此人们将其称为生物节律。生物节律广泛存在于大自然中生物的生命活动中,是生物在其上亿年发生和进化过程中受环境变化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内源性与自然环境周期性变化相近似的节律性生命活动。生物节律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人体存在多种生物节律,其中常见的生物节律有如下几种。
1.日节律
日节律是指人体内存在着以太阳日为周期变化的生物节律。人体内的日节律不仅表现为人体的睡眠与觉醒交替,其他还包括血压、呼吸频率、心率、体温、激素、神经递质的分泌等生理活动均具有日节律;另外,人体的心理活动也具有明显日节律,例如情绪、学习与记忆等。根据生物日节律周期长短差异,又可将日节律分为昼夜节律、亚日节律及超日节律等。
(1)昼夜节律
昼夜节律是存在于人体中接近24小时的内源性生物节律。人体的体温、血压、呼吸、心率、心排血量、外周血管阻力、肾小球滤过率、交感神经活性、电解质排泄、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及活性等均呈昼夜节律关系。另有研究表明,人体的免疫系统亦有昼夜生理节律,血液内的白细胞计数及其细胞分类、血清白蛋白和球蛋白均存在昼夜波动。
同时,昼夜节律也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发展。据统计,脑梗死及哮喘最易发作的时间为凌晨,心肌梗死好发于上午,而心绞痛的发病高峰在下午,研究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人体内儿茶酚胺的分泌、血压波动、血液黏度、血小板聚集和血纤溶系统活性存在昼夜节律的变化。躁狂型精神病、严重精神分裂症、癫痫等发作也有昼夜节律的规律。
(2)亚日节律
亚日节律是指人体生物节律的周期大于28小时,也就是说其振荡频率低于1日,故将其称之为亚日节律。亚日节律是生物体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接受外界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变化刺激并转化为自身固有的并存在于基因中以适应环境变化的生理节律。亚日节律根据其生物周期的长短又可分为近3.5日节律、近7日节律等。美国医生哈尔贝克通过检验尿中激素的含量,发现人体有明显的7日节律,人体生理上有7日节律,病理也能反映出7日节律。比如感冒一般痊愈的时间是7天,器官移植中令人棘手的排异现象也遵循着7天一个周期的规律;急性疾病要判断它是否转为亚急性或慢性,也常常是以7天为界限;肿瘤患者进行化疗,白细胞一般会在化疗后7天左右开始下降,14天左右降到最低点,21天左右又开始恢复上升。亚日节律广泛存在于机体的生理功能之中,人体的同一生理功能也可能同时存在多种亚日节律。
(3)超日节律
超日节律是指人体的生物节律周期小于20小时,也就是说其振荡频率大于1日,故将其称之为超日节律。超日节律也属于内源性节律,近半日节律属典型的超日节律,因其周期与潮汐的周期(12.4小时)相近,故又称之为近潮汐节律,海洋生物的生理功能或行为活动,常表现为这种节律特征。其实,具有近潮汐节律的远不止海洋生物,人体的心率、血压、体温等均表现出潮汐节律。
2.月节律
月节律是指人体内存在着接近以月为周期变化的生物节律,其周期为25~35天。人体中最为常见的是女性的月经活动,这是人体中最典型的月节律,也是最为直观的生物节律之一。另外,人体内的内分泌、血压和代谢均存在月节律。另有研究表明,人体情绪波动也会呈现出一月的规律性变化,每个人每个月都会有情绪高涨和低落的规律性改变。
3.年节律
年节律是指人体内存在着接近以年为周期变化的生物节律,其周期为305~425天。年节律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古人早就认识到自然界的季节变换、物候现象、气候变化具有年节律,植物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落叶、枯萎,候鸟的冬去春来,都是自然界典型的年节律。
人体的某些生理变化也呈年周期节律。研究表明,人体激素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变化幅度大约在百分之几,多数垂体激素在夏季达到高峰,而效应激素在冬季或春季达到高峰。某些慢性病的发生及病理变化亦具有年周期节律,据统计,精神疾病的发病多在3、4、5三个月,约占精神病总发病数的70%。
(二)生物钟
生物钟又称生理钟,它是人体内的一种无形的“时钟”,实际上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由人体体内的时间结构序所决定。生物钟系统控制和调节各种节律过程,维持生物体内环境的周期性振荡。生物钟的细胞学基础,是具有内源性振荡的自律性细胞。在这些自律性细胞中,含有在染色体上特殊定位的生物钟基因,以及由生物钟基因表达形成的相应氨基酸与蛋白质产物。这些产物之间相互作用,构成生物钟调节的分子学基础。
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如体温变化、血压波动及睡眠觉醒行为等)几乎都受到生物钟的调控。人体生物钟包括了中央生物钟和外周生物钟。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作为人体的中央生物钟,是人体内生物节律中枢,也是生物节律信号产生和输送的源头;外周生物钟则存在于其他脑区、全身外周组织与器官中。它们是生物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相对独立的生物钟。其中,中央生物钟具有调控和协调外周生物钟保持同步运行的作用,因而被称为“主钟”。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发现人的机体内许多病理变化可能与生物钟紊乱有关,例如阿尔茨海默病、肿瘤、代谢性疾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