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出神

返回招待所的时候,已经是下午。刘培文意外地发现张国威已经没有了身影。

他的床铺叠得整整齐齐,桌子上的东西也被清理的一干二净,只留下一张便条。

刘培文看了一眼,原来张国威上午改完稿,就去买了火车票,如今去津门的火车票还算好买,是以他直接就打道回府了。临走给刘培文写了张便条,留下了自己的通讯地址,只说以后来天津一定找他云云。

把便条收起,刘培文坐在床上,略略有些出神。

一起在这个招待所呆了十天的光景,如今居然还有些怀念了。

不过又想想自己终究不过是燕京城的过客,再过十几天也得打道回府,他就又有了几分怅然。

萍水相逢,后会无期,也许人生中的很多人都是这样吧?

带着几分思绪,刘培文摊开稿纸,又把钢笔打好了墨水。

沉凝片刻,他觉得是时候开始写下一篇小说了。

于是信笔在草稿纸的第一行写下标题:《可可托海的牧羊人》。

这个创意源于前世的一首歌曲,歌曲本身的故事很简单,是一个养蜂女与牧羊人在草场邂逅的一段无疾而终的感情。

养蜂女在游牧养蜂的途中来到可可托海,感受到了牧羊人的爱。可身世坎坷的她却不敢为了这份爱停下自己的脚步,生怕去拖累一个爱她的人,于是从此消失不见,只是托人传话回来,说自己早已远嫁,不必再挂念。从此牧羊人在可可托海日夜等待自己心上人,只可惜属于养蜂女的驼铃再也没有响起,这却终究是一场错过的爱情。

刘培文在这个故事的基础上,融入进了后世作品《黑骏马》中白音宝利格与索米娅两小无猜,却又因为自身境遇、感受而错过分离,并在多年后相逢,重拾对自己生活的认识,最终走向成熟的故事。

他将两个故事合二为一,转变成了一个以可可托海为背景,白音宝利格与养蜂女、牧羊人三人的感情以及成长的故事。

在他的笔下,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我”就是可可托海的牧羊人。

故事的开篇在“我”与养蜂女的爱无疾而终之后的第二年,“我”迎来了到此寻觅养蜂女索米娅的白音宝利格。两个失意的男人各自讲述了自己与索米娅的感情经历,伴随着烈酒、草原、愤怒的叱责与一场充满悲痛与失意的打架作为结束,白音宝利格黯然离开。

多年以后,“我”依旧在这片草地游牧,却意外收到了白音宝利格的书信。

信中的白音宝利格,以另一个视角讲述了后续的故事,他终于寻到了养蜂女索米娅,只可惜她终究嫁了人,也不再养蜂,但丈夫对她却并不算太好。他故作镇定的与她交谈,并与当年自己所憎恶的养蜂女被污辱后生下的那个女儿有了一次骑马同行的旅程。

这时他才得知了作为白音宝利格与索米娅共同亲人的奶奶如何死去,才知道索米娅的痛楚,以及她给自己女儿所描述的“美好的谎言”。他懊恼后悔,又冲动地说了一些对索米娅的爱,两人抱头痛哭,可最终却也都无力改变现实。

如今白音宝利格将这一切写成信,告诉了自己的“情敌”,而作为情敌的牧羊人却将两人的故事写成了长诗,从此在牧羊时四处歌唱。

故事至此结束,写作正式开始。

有了此前的资料收集,此刻准备下笔的刘培文已经能够自如的描述小说中的情境、对话、节奏,起承转合间毫无滞涩。

而此时此刻,孤寂一人的屋里,不算多么光亮的灯炮下,没有问候、没有观众,一种被尘世抛弃在旁的寂寞恰好与故事里的“我”融合了起来。

仿佛他就是那个在西北风呼啸的寒夜里裹紧羊皮袄子,对着篝火、守着羊群,却神游天外、思念意中人的牧羊人。

刘培文竟是就这样奋笔疾书了两个日夜,等到天光大亮,等到他依旧是没有停下手里的笔。

终于,在太阳再次落下的时候,他写下了小说的最后两段话。

“有时候我禁不住想,如果我们能早些懂得人生的真谛——如果我们能读一本书,可以从中知晓一切哲理,从而避开那些必须步步实践的泥泞的逆旅和必须口口亲尝的酸涩苦果,也许我们会及时地抓住幸福,而不至和它失之交臂。

“可我又是如此惨痛且无力地明白:没有如果。这并不是我们缺乏对生活的热爱或者必备的智慧,而是因为,成长终究是不能用书本、经卷的内容令行禁止的,那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一脚一脚走出的路,无可替代、也不能再来。”

写完这两段话,刘培文沉默良久,终于搁下了早已被手心焐热的钢笔。

此时的他毫无困意,也不觉得饥饿,一种巨大的兴奋在席卷着他,冲刷着他,让他觉得浑身都轻飘飘的。

看着自己在48小时里书写出的累累篇章,刘培文感觉他此刻完成了一次巨大的跃升。

这种文字同时流淌于心头和笔尖的感受,近似无意识的自然激发,是一种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美好。

而那种沉浸于文学创作之中,心无旁骛,仿佛时间与空间都泯灭的感受,也让他第一次对自己的作品有了巨大的自信与热情。

这是删删改改、照猫画虎雕刻出的《双旗镇刀客》不能给自己的,即便那也是他用尽心血掏出的作品,但如今回看,或许是自我成长的原因,他自认自己这篇《可可托海的牧羊人》要比《双旗镇刀客》好上不少。

如果说《双旗镇刀客》是大漠沙城里的粗粝传奇,满是斧凿的痕迹,这篇《可可托海的牧羊人》就是草原风物的爱与成长,浑然天成。

沉浸在兴奋中的刘培文又认真读了一遍自己刚刚写完的小说,终于满意的收起了稿子,此刻终于感觉肚子已经饿得咕咕直叫,但他也没气力再跑去食堂,只好翻找出前两天本来打算买回来跟张国威分享的水果狠狠地啃了几口。

觉得不过瘾,他又翻找出自己在背包里藏着应急的两条压缩饼干,大口嚼了,又灌下了大杯凉白开。

至此,他才终于觉得有了沉沉的疲倦感,于是奋力收好稿子,然后就把自己扔到了枕头上。

等再醒过来的时候,刘培文发现张德宁正坐在对面看着稿子,原本挺有神的眼睛此时噙着泪水,有些红肿的样子。

看着刘培文醒过来,她也没管,继续翻看着小说。

刘培文看她不说话,知道她是此刻被看到情绪释放,有些不好意思,也不多言,直接出门去澡堂洗澡去了。

此时已经是接近中午,洗完澡回来,刘培文发现张德宁还在那看着小说。

“不是吧?还没看完?”刘培文问了一句。

张德宁抬头瞪了一眼刘培文,但嘴上软弱得很:“我听招待所的人说你好几天没出来,所以才过来开门看看,主要是怕你出事儿,所以才让他们打开门进来瞧瞧。哎呀,快中午了……要不我请你吃个饭吧?”

刘培文闻言,下意识的警惕起来。

“不用吧?好好的,怎么这么客气呀?”

“应该的!当编辑的肯定要关心作者!”

张德宁也不多说,放下稿子就带着刘培文去了附近一个山西面馆。

两人都不是饭量特别大的,只要了一个炒菜,两碗刀削面。看着张德宁掏了粮票,又付了钱,刘培文这才放心的吃了起来。

吃到半晌,张德宁似乎才从情绪里抽离出来,抬头看着刘培文,言辞恳切道:“培文,你新写的这篇小说,一定交给咱们燕京文学发表啊!”

哟,找我组稿的时候知道叫培文了?平常不是直接说“你这小子”吗?

刘培文心中腹诽,脸上却露出几分迟疑。

“不瞒你说,我这次觉得我篇小说写得非常成功!这次闭关写作,我一度陷入了一种很深的寂静。我的周围只有光。时间,空间都不存在了……”

刘培文守着这碗削面,吐沫横飞地把自己48个小时写完小说,一字未易的光辉成果跟张德宁吹嘘了一番,却就是不说答应的话。

“交给我们吧!”张德宁又强调了一遍,“你看,你十月号发双旗镇,十一月发这篇,我们可是月刊,发稿快!而且都给你安排在最前面!你的小说肯定能收获全国人民的喜爱!”

“话不能这么讲啊……”刘培文喝了口面汤,砸了咂嘴,“我觉得我这次写的这篇内容,去朝内166号投稿,也问题不大吧?或者投收获,也是一样的。人家这发行量,那可是……”

朝内166号,就是人民文学的办公地点。刘培文此刻故意点出地址,就是想给张德宁塑造出一种“我别的路上也有人”的错觉。

有没有效果不知道,反正恶心人是足够了。

“你这小子!”张德宁气得面也不吃了,端着碗就开始输出:“你还住在我们招待所,吃着喝着,拿着改稿的补贴,我还给你开介绍信,你怎么能!怎么能……”

“哎呀德宁同志,你别着急嘛。”刘培文赶紧把情绪往回收。“你也知道,我写作虽说确实是出于对文学的热爱,但也是为了解决家庭的困难,我苦啊……我——”

“行了!”张德宁把面前的削面碗摔到桌子上,闹出不小的动静,碗里的面汤震荡出惊人的浪花。

“不就是问稿费吗,我问,我问!我帮你求领导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