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一 城市空间格局重塑与都市圈的兴起

历史巨轮滚滚向前,人类对城市的追求从未停息,城市发展也从未止步。

“在人类创造物中,城市是最持久和最卓越的”[1],城市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同选择,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多在80%以上。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从乡村到城市,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而这样的流动还远远没有结束。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步入关键历史阶段的今天,对城市空间演化方向的探讨已迫在眉睫: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在国土空间上会如何演化?空间分布的形态是否有迹可循?是以中小城市均衡分散为主,还是大城市不断扩张乃至发展成都市圈和城市群,或者几者兼容?城市是一个“有机生命体”,是人与空间的有机融合,研究城市空间演化趋势,首先需要回答以下3个问题。

第一,城市,承载着什么?

聚集是城市的突出特征。人才、资本、技术、信息和数据等生产要素在城市的高度集中,形成规模经济,推动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的快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多样性的生产生活,保证了人们生活的高质量。多元人才集聚的背后是社会资源多元的交互和更多观点的碰撞,从而又不断强化城市作为创新引擎的地位。城市是诞生奇迹之所,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与“最美好的希望”。[2]

第二,城市,边界在哪里?

城市的边界有两类:行政管辖的区划界线和实际的经济边界。一座城市严格意义上的物理边界到底在哪儿?没有精准的答案,或者说再精准的答案也没有太多实质意义。能级小的城市,实际发展边界要小于行政边界划分;而更具活力的城市,则都带着天生的冲动,时刻想着冲破行政边界“得陇望蜀”,实现“跨城发展”。

现实中的城市边界是不断变化的,那么是否存在最佳的发展边界?从城市经济学的角度看,城市的规模大小和边界均由效用水平决定,是“集聚带来的规模经济”和“扩张带来的规模不经济”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表明,具备比较优势的中心城市的集聚和扩散效应正在逐步增强,正日渐成长为中国的创新尖峰、产业高地和经济支柱,城市的发展边界开始突破行政边界。

第三,城市,将往何处走?

人口城镇化的内在动力和迁移路线是驱动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结合区域承载能力、人口流动方向和产业发展基础,预计未来中国将形成“都市连绵区—都市圈—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其他城市化地区”所构成的多层级、广域化城镇空间形态。

其中,发育较为成熟的优势地区,如长三角核心区,已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都市圈相互联结交融,在城市化空间上形成难以分割的都市连绵区形态。截至2019年,长三角都市连绵区共计1.16亿人口,GDP达到2.35万亿美元,相较而言,美国的波士华都市连绵区共计4983万人口,GDP为3.50万亿美元。以整个长江经济带作为广阔经济腹地的长三角都市连绵区,未来必将逐步发展成为比肩波士华大都市区的全球超级经济圈。

对于绝大部分中心城市,目前仍然处于开始跨越边界、对外辐射,成长为都市圈的阶段。资源仍然向中心城市集聚,并由中心城市向周边的小城市扩散,逐渐形成都市圈,这将是我国未来10年部分中心城市的主要演化方向。

都市圈通过构建“中心城市—副中心—节点城市—微中心”的主体框架,构建有序连接的城镇网络和高效衔接的广阔都市空间,形成优势区域内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的经济空间新格局,在增强中心城市创新发展动能、推动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业态的同时,通过产业体系和组织的空间重构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协同发展,最终形成以都市圈为经济空间载体的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

区域性中心城市及其他中小城市,虽然整体人口呈现外流态势,但区域内农村人口众多、经济腹地广阔,仍然存在较大规模的本地人口城镇化需求,是我国城市空间演进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对于我国城镇化空间的主体形态具体应该呈现何种模式,一直存在着争论。对于中国城镇化发展空间的认识也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从“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城镇规模适度,布局和结构合理的城镇体系”,到“要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再到“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空间治理理念转变的背后是我国对城镇化空间发展规律认识的转变,即从薄弱环节转向优势区域,从全面均衡转向相对集中。核心推动力正是我国的经济基础、发展阶段和增长动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未来,中心城市作为优势发展区域的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强化,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将成为支撑中国经济新动能换挡、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企业全球化竞争的重要平台。都市圈将是我国未来10年内,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的典型特征。

城市向都市圈的演进不只是城市物理规模的扩张,更是区域发展、辐射和协同能力的提升。都市圈的发展,需要抢占的不只是物理空间的制高点,更是未来全国乃至世界经济和科技的制高点。未来,随着都市圈的逐步发展壮大和成熟,带来的将是中国经济在全球竞争力的不断提高。

“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

站在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历史进程中,作为都市圈战略的践行者和区域产业新城的打造者,华夏幸福长期致力于都市圈发展的研究,构建了“经济与产业”“城市与空间”“政策与治理”三位一体的都市圈“ECP”研究体系。本书是华夏幸福研究院和北师大都市圈研究中心在都市圈“ECP”领域携手合作共同研究的成果。未来,我们将继续基于华夏幸福建设都市圈的实践成果,不断完善研究体系,以服务我国都市圈的发展和建设。

顾 强

2020年3月24日


[1]斯皮罗·科斯托夫.城市的形成 :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25.

[2]爱德华·格莱泽.城市的胜利[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