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城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指数报告(2021)
- 余泳泽主编
- 6658字
- 2024-06-28 17:50:58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中国服务业发展成就
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国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了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的显著增加,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其中,服务业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最末产业跃居成为第一大产业,从过去的“无足轻重”到如今成为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其作用和地位不断提升,逐渐成长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纵观中外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经济服务化是经济结构变迁和产业演变的基本趋势和客观规律,而中国的发展也符合这一规律。尤其是在中国的工业化由中后期向后期转化的过程中,服务业发展空间和潜力不断释放,国民经济服务化趋势越发明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服务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改造提升和优化升级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务业发展在总量、结构和对外贸易方面成绩斐然。“十三五”期间,中国服务业延续稳中向上的发展趋势,迎来全面跃升的新阶段。进入“十四五”,服务经济的时代特征将更加显著。
一、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总量不断提升
2020年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过去40余年,中国服务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服务消费水平不断提升,服务业投资成为投资主力军,服务业发展已经进入了全面跃升的新阶段。
1.服务业增加值保持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服务业发展面临重重困难。如图1-1所示,从第三产业增加值来看,195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只有151亿元,到1978年增长到905亿元,增长速度较为缓慢。改革开放之后,服务业开始迅速发展,1993年突破了万亿元大关,2007年超过10万亿元,2020年超过55万亿元。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第三产业名义产值增长了2400多倍,扣除通货膨胀后实际增长了70多倍。
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来看,改革开放之前和改革开放初期第三产业增长率较低且常常大幅波动。从1991年至今,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逐步平稳且普遍高于GDP增速。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受到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转型升级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整体增长速度开始下滑,第三产业增长速度保持相对平稳,略高于GDP增速。2020年,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影响,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明显下降,但随着疫情得到控制,预计未来服务业依旧呈现上升态势,增长率将保持平稳。
图1-1 1952—2018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增速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整理而得。
服务业总体规模在短短40年间快速增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从政策角度来看,计划经济时代的观念和政策抑制了服务业的发展,而在改革开放和随之而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方针和政策的实施效果逐渐显现,市场经济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无限的可能性。第二,从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来看,世界范围内各国都表现出经济越发达第三产业比重越高的特征。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第三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增速高于GDP增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三,从我国服务业自身特点来看,中国人口众多,服务市场需求广阔。同时,过去落后的第三产业具备后发优势,需求拉动和弥补型赶超加快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2.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
从产业结构占比来看(见图1-2),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中国致力于建立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大力发展重工业,第一、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逐步下降。改革开放之后,第三产业占比出现波动性增长。1985年之前,我国的产业结构中比重顺序是“二一三”,1985年第三产业占比达到29.4%,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比重。2012年之前,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产业结构中比重顺序逐步由“二一三”转变为“二三一”。2012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45.5%,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一大产业,中国的产业结构中比重顺序变为“三二一”。2015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0.5%,首次超过1/2,名副其实成为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之后,服务业比重继续提升,到2020年占GDP的比重达54.5%,超过第一产业占比46.8个百分点,超过第二产业占比16.7个百分点。虽然服务业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中国的服务业发展总体来说成就引人瞩目,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逐渐得到巩固。
图1-2 1952—2020年中国三次产业占GDP比重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整理而得。
从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率来看(见图1-3、图1-4),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率在变化趋势上与三次产业占GDP比重的变化趋势总体相似,但波动性更大。从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在波动中上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明显。尤其在中国加入WTO之后,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顺势而上,并于2014年超过第二产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中最主要的贡献力量。这说明近年来中国产业转型成效显著,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也逐渐高级化。
图1-3 1978—2020年中国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整理而得。
从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来看,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第三产业对GDP的拉动率稳定在3%~4.8%。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三产业再次经历了一轮快速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也明显提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第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均明显回落,此后走势出现明显分化,第三产业对GDP的拉动率保持在4%左右,成为三期叠加特殊时期我国GDP增长的重要稳定器。
图1-4 1978—2020年中国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拉动率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整理而得。
3.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的绝对主力,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
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比重快速提升,服务业正成为劳动就业主渠道。如图1-5所示,2020年我国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为47.7%,比1978年的12.2%提高了35.5个百分点,年均提升幅度大于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升幅度。2020年,在经济下行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冲击下,我国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劳动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六稳”首先要“稳就业”。服务业作为三大部门中唯一就业人数保持正增长的产业,吸纳了第一、第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确保了就业的稳定。从各国劳动就业的发展经验来看,欧美发达国家服务业的就业占比高达75%左右。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变化,可预计我国服务业的就业贡献将进一步提升,其劳动就业主渠道的地位将更加稳固。
图1-5 不同产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整理而得。
服务专业化发展促进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实行优先发展重化工业的国家战略,服务业部门发展落后,且常常被嵌于物质生产部门当中。1978年以后,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服务业从无到有,规模逐渐扩大,在专业化和规模化的作用下,劳动生产率获得了快速提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从1978年的0.1851亿元/万人稳步提升至2016年的11.3819亿元/万人,年均增长率达到11.4%。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呈现出明显加速提升的趋势。
4.服务消费正成为城乡居民消费最活跃的领域
投资、消费和进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近年来,由于投资疲软,出口深受逆全球化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长更多地依赖消费支出发挥作用。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扩大内需成为“十四五”时期发展的主方向。“十三五”期间,消费增长速度始终高于GDP增长速度,是拉动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因素。2016—2019年,消费对GDP的贡献率始终高于投资和进出口对GDP的贡献率。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提升主要来源于“十三五”期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较快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和消费支出增速都快于同期GDP增速。
表1-1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支出和人均服务消费支出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官网数据整理并计算。
从表1-1中可以看出,消费正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这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居民收入提高和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其中,服务消费比重不断提升,2016—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消费支出占比在4年时间里提高了4.9个百分点,2020年受疫情影响有所下降。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使人均服务资源占有量快速增加,推动服务消费快速增长。随着服务业商业模式创新带动供给效率的提升,以文娱、旅游、医疗、养老和教育为代表的服务消费正在成为最活跃的消费领域,居民消费升级态势明显,服务消费开始占据主流。2015—2019年,人均服务消费支出从6442元增加到9896元,增长了54%。而同期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15712元增长到21559元,仅增长37%。服务消费增量占全部消费增量的比重达到59%,说明服务消费对稳消费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服务消费的增加表明我国居民消费正在升级,服务业正朝着更优的结构发展。
5.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已成为固定资产投资的主力军
如表1-2所示,“十三五”时期,我国服务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远高于第一和第二产业投资占比,大多数年份在58%以上。相对于消费而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并不高,但服务业投资却备受追捧,且投资结构不断优化。2019年,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景气的情况下,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率16.5%,教育和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增长率也保持在13.9%以上。
表1-2“十三五”时期三次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规模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二、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
随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服务新领域、新业态层出不穷,产业融合成效显著,创新驱动助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1.服务业内部结构高级化,现代服务业占比上升
服务业内部结构高级化,主导产业发生改变,总体呈现出由传统服务业为主向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变化趋势。如表1-3所示,传统的批发和零售,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等服务业占比明显下降,金融、房地产产业占比显著上升,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崛起。2019年,第三产业中比重最高的前三位是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占比超过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成为第二名,房地产业也超过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位居第三,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总体来看,截至2019年,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的占比逐步下降,较1952年分别下降18.6个百分点和4.3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比先升后降,1978年达到20.4%,2019年下降为8.1%。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占比逐步上升,比1952年分别上升了8.8个百分点和5.8个百分点。
表1-3 1952—2019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构成 (%)
注:其他行业包含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共9个门类行业。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2.产业边界逐渐模糊,融合发展成效显著
产业融合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交易成本大幅下降,将企业的制造能力和服务资源汇聚在一起,打通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壁垒。二是随着企业的强大,朝着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以一站式或一体化的服务提升市场竞争能力。三是企业多元化发展的需要。“企业做大,终是金融”“房地产暴利”的认知深入实体企业的发展战略之中。
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服务业规模的扩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产业边界正日渐模糊,产业融合发展成效显著,服务业的发展正超出消费本身低端和劳动密集型的范畴,显现出赋能产业的特征。新一代信息技术打破了传统封闭式的制造流程和服务业业态,促进了制造业和服务业在产业链上的融合,产业边界逐渐模糊,“服务工业化”和“工业服务化”两种趋势同时存在,推动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互相渗透。“十三五”时期,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平台型服务、供应链服务、互联网服务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创造更多可能性,让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和路径都更加丰富。“产业+金融”“产业+互联网”“产业+房地产”成为常见的配置,在很大程度上模糊了企业所能归属的产业范围,并发展成为制造型服务企业或者服务型制造企业。
3.服务新领域、新业态层出不穷,创新驱动成为服务业发展新动能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重创了世界经济,为缓解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扩大内需,为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服务新领域、新业态相继出现,新兴行业焕发生机。在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的带动下,快递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行业快速发展,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劲增长态势。如表1-4所示,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规模快速扩大,在电商平台繁荣发展的带动下,快递行业快速增长,平均增速达到50%。
表1-4 2015—2018年中国新兴服务业增长速度 (%)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服务创新成为服务业发展的新动能,带动服务业新领域和新业态不断涌现,增加了服务新供给,刺激了服务新需求,是服务业不断成长的重要动因。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下,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攀升,打破了传统封闭式的制造流程和服务业业态,促进了制造业和服务业在产业链上的融合,提升了服务业的生产率和竞争力。
三、服务业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1.服务贸易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服务贸易获得了蓬勃发展。图1-6描绘了1982—2019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金额及其差额情况。可以看出,中国的服务贸易进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82—1991年为服务贸易的起步阶段,进出口总额从1982年的47亿美元增加到1991年的137亿美元;1992—2000年为服务贸易稳步持续增长阶段;2001年至今为第三阶段,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服务贸易快速发展,进出口总额从2001年的784亿美元增加至2019年的7850亿美元,增长了近10倍。“十二五”期间,我国服务贸易总额已经先后赶超英国、德国居世界第二位。“十三五”期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继续上升,疫情过后,预计我国服务贸易将仍旧保持上升态势。
图1-6 1982—2019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金额及其差额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图1-7 2016—2019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
资料来源:商务部外资司。
服务贸易出口结构持续优化。“十三五”以来,服务贸易出口经历了2016年的负增长、2017年重新高增长、2018年服务贸易出口增速达17.0%、2019年增速有所回落的发展轨迹。2017—2019年连续三年保持服务贸易出口增速高于进口增速。分行业来看,运输、旅行和建筑三大传统服务贸易行业在出口服务中所占比重由2017年的43.8%下降到2019年的38.3%;而知识密集型服务在出口服务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2019年已突破50%大关(见图1-7)。从具体领域看,知识产权使用费、个人文化娱乐服务,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以及金融服务行业延续快速增长态势。
2.服务业成为吸引外资新热点,对外投资取得新突破
服务业利用外资规模持续扩大。近年来,中国的制造业和服务业部门在利用外资的结构上也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制造业呈现小幅下降趋势,服务业则表现出迅速上升的特征,中国服务业正在成为吸引外资新热点。2014年,在我国外资流入量首超美国位居全球第一的情况下,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740多亿美元,为2010年的近1.5倍,年均递增10.4%,大大超过第二产业的增速。同时,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已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领域,2014年底这三个行业累计投资存量占比高达638%。自2016年以来,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持续下降,然而我国吸收外资金额尚能保持3%左右的逆势增长。国内服务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市场规模也已经达到相当水平,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稳定扩大,外商直接投资的重心正逐渐向服务业倾斜(见表1-5)。
表1-5 中国服务业(非金融)实际利用外资情况
资料来源:商务部。
服务业利用外资的产业结构逐步高级化。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引入外资的产业和行业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2016—2019年,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利用外资强劲增长,占比提高,引技引智成为新动能。外资向高端产业聚集,既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动力转换的必然结果,也是制度改革释放红利和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体现。
中国服务业对外投资持续增加,总体平稳健康发展。“十三五”期间,我国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有所下降,但总体保持稳定。2016年,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快速增长,达到自2003年以来的最高值1390.3亿美元。2017年,随着政府加强对企业对外投资真实性和合规性的审查,针对对外直接投资方向进行引导和规范,市场主体对外投资趋于冷静,企业对外投资增速放缓,当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呈现近14年来的首次下降,服务业对外投资同比下降26.4%,回落到1023.1亿美元。2018年和2019年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延续下降趋势,但下降速度明显有所放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