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辨证论治程式通论:第2版(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创新教材)
- 刘英锋 黄利兴主编
- 10字
- 2024-07-03 17:01:34
第一节 中医学特色观念
一、中医的疾病观
(一)平病界说
1.人禀天地之气质而生 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界紧密相关,禀天地之气以生以成。正如《素问》所说,“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质)”。人的有形之体禀地之五行而成,人的无形之气则禀天之六气以生,且人的整体生命过程均与环境相互作用,紧密影响。故中国传统文化就有“人身为一小天地”“天人相应,息息相通”的说法。
从生活实际来看,人与自然有着千丝万缕、各式多维的联系。日常经验告诉我们,好天气总能带来好心情,而阴雨天总是令人心情更低落。如人体存在的生物钟现象,这都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顺应自然的表现,是人与自然紧密联系的表现。再如病理上,气候的异常往往易导致疾病的产生,如《金匮要略》明确提出气候时令不和易产生疾病,这与现代认识完全一致,现代医学认为异常气候与流行病密切相关。例如,天气骤冷后,人感受寒冷之气而感冒;风湿关节炎患者下雨天明显加重;有些哮喘患者病情发作与季节呈明显相关性。
2.生命的活动-生者为其常,病者为其变 即无论平人还是患者,都是人禀自然气质的生命活动现象,是原理一脉相通的不同状态。如机体处于生命活动之常态,即是生态平人;相反,机体处于生命活动之变态,即机体结构或功能偏颇失度,则成为病态患者。而人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影响生命活动的任何具体因素的太过与不及皆可导致机体失去平衡而成为致病原因。所以影响机体内外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若适度则成和合生机,即人体生命活动的常态;偏颇则成生机失和,即人体生命活动的变态(病态)。
3.健康-“平” 根据以上理念,中医学认为,所谓健康,就是机体的生命(身心)活动循其常态者。具体而言,健康的常态标准也有高低之分,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提高。在生活条件比较差的年代,一般认为吃喝拉撒、寤寐动静起居如常即是健康,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健康的含义也相应在原来基础上,兼有精神乐观、心理正常等内容。健康的内在保证就是机体能较好地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维持体内动态平衡。
4.疾病-“病” 根据中医生理病理一理贯之的原则,生理的异常即是疾病,具体来说,指机体失其健康状态,机体的生命(身心)活动偏离常态,产生变态者-它是机体发生不健康现象的总称。其中一般轻者为疾(小疾),重者为病(大病)。故《说文解字》曰:“疾,病也。”“病,疾加也。”但临床两者常互用,混称。
同样,疾病(变态)的标准,时代不同,也有高低之分。如在生活条件较差的时代,只有明显影响到机体的功能,出现饮食、二便、体力、睡眠等明显失调症状者才属于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要求的提高,疾病的范围也有扩大,如心理情志的失常或某些潜在的病症也归之于内。
中医学一般在临床诊断疾病,要求有病症(痛苦),有病色,有病脉,或兼而有之。
5.病象与病理 按照中医学的理论,人体生命活动偏离常态后,必有外在表现,即“病象”,具体包括症状、体征、排出物,甚至疾病的病程也属于疾病现象。由于历史原因,中医获得疾病现象,主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通过细心诊察来获得。疾病的现象是由疾病的内在本质所决定的,是机体内在的病理变化而表现于外。中医临床根据疾病的外在表现,推测其内在的本质,所得结论即为“病理”,这个过程通过思辨所获得。
(二)发病原理
1.疾病发生构成原理(疾病形成原理) 中医学认为,人的平、病、生、死是一理贯通的,人从生态的平人转变成病态的患者,主要由以下要素所决定,即任何疾病的产生,总是一定的病因(包括六淫、七情、痰、瘀、水、郁、饮、食、劳、逸、虫、毒、外伤等)特性干扰机体某部(包括脏腑、经络、体窍等)的生理功能(包括卫、气、营、血、津、液、精、神等),以致影响整体阴阳协调,产生寒热、表里(上下)、虚实各有偏差的异常转变(包括运动性质、活动状态、时空关系等),也即任何疾病的形成都是由病因作用病位产生病机的结果,即疾病构成的三要素原理。
2.疾病动态衍化原理(疾病变化原理) 疾病态一旦形成之后,其发展、变化、转归又主要由正邪力量的斗争结果所决定。即病理状态形成后,就会引起正邪力量的斗争,病邪会引起机体抗病因素(正气)奋起反抗,与致病因素(邪气)不断斗争,连续变化,使疾病形成一定的过程;而正邪的力量对比及斗争胜负,决定着疾病的轻重缓急与进退胜败,使疾病构成一个整体化的发展趋势。疾病一切的本质变化,都会或隐或显地表现出来;而不同的本质变化,会产生不同的表现特征和演变特点。因此疾病呈现出的一个个不断变化的动态片段,连成有起止涨落的病理过程,所以疾病本质也会呈现出起始、发展、转化、终结的阶段性变更。
3.疾病系统复合原理(疾病复杂原理) 人在复合因素作用的条件下生存,其病理状态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即整个病态的呈现是一个处于内外环境正负因素复合作用下的综合效应,其状态在内外环境众多因素的交织作用下左右上下前后地摆动着,随干预因素的不同,病理矛盾的主次地位发生变更-病态出现因人、因时、因地、因事不同,而发生差异性分化。病理本质呈现整体化的阶段性、个体性差异变化,疾病会在整体上呈现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多样型病理改变。
总之,疾病是一个在有害因素始动下,机体内外多因素相互作用中,产生多环节、连锁式反应,不断变化的病理过程。
(三)疾病范畴
疾病要素归纳起来,可分为病理与病象两大方面。病理为疾病的内在本质,病象为疾病的外在表现。
1.病象是疾病的病态现象 临床主要为以下三大方面:一为病状(症状、体征、排出物,有病症、病色、病脉等),为疾病表现的空间特征;二为病程(现在史、既往史,有起止、远近、先后等),为疾病表现的时间特征;三为患者的基本情况(一般情况,性别、年龄、职业、婚育、居地、嗜好等),为疾病发生的背景特点。
2.病理为疾病的病理本质 临床主要包括病因、病位、病机、病势四大要素。疾病的产生,总是病因作用病所而产生病机,形成病势,而表现为疾病,形成系统性、复合化反应,呈现不断变化的异常过程。如《伤寒论》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这个“伤寒”的病因为风寒,病位在太阳之表,病机有风寒闭表、营卫不利,病势则根据患者的体质状况而有不同的转归,且症状上也有“或已发热”“或未发热”的一个症状发生发展演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