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被“封神”的中医法源

乾隆二十年十一月,客居北京的山东昌邑人黄元御(1705—1758)完成了他历时九个月的专著《素问悬解》。转年他辞别京城,回到昌邑老家,两年后与世长辞。在这本晚年著作的自序中,他写道:“黄帝咨岐伯作《内经》,垂《素问》《灵枢》之篇,医法渊源,自此而始。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者也。”《内经》,即《黄帝内经》,由《素问》与《灵枢》组成。该书的写作形式为黄帝与岐伯等大臣的问答,此所谓“黄帝咨岐伯”。“自命甚高”(《清史稿》)的黄元御对《黄帝内经》的评价如此之高,将其作为中医的渊源与肇始,正是汉代以后特别是宋元以来医家的普遍认知。道教虽然也尊奉《黄帝内经》为经典,将其收入《道藏》之中,但时至今日,依然将这部汉代典籍作为指导医疗实践的理论经典,并且确有疗效的,恐怕只有中医了。

《黄帝内经》究竟是怎样一本书,是如何成为中医的经典的呢?请随我一起解开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