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叶赫那拉氏的家世与少女时代
- 慈禧的阴面与阳面
- (英)J·O·P·布兰德等
- 6415字
- 2024-07-12 16:45:27
叶赫那拉家族,满洲最古老的部族之一,其血统可以直接追溯到杨吉砮贝勒。这位杨吉砮把女儿嫁给了努尔哈赤(1588年)——满人统治中国的真正奠基人,大清皇帝们最早的直系祖先。杨吉砮老是袭击汉人的领地,那里的人依然拥戴腐化堕落的汉人君主万历皇帝。1583年,他在一次袭击中被杀于奉天。他的部落生息繁衍在那个地区,靠近朝鲜边境,仰望着高耸的长白山,满族发祥的真正摇篮。他和他的人民通过不断侵扰位于变化无常的边境上的那些富庶之地,似乎学会了战争的艺术,养成了强烈的征服欲。那些富庶之地,如今眼看就要遭受新入侵者的奴役。杨吉砮的女儿凭借丈夫的征服而拥有了皇后的尊号,而最终从明朝手中夺取整个满洲的正是她的儿子。他以天聪的名号统治疆土。
1835年11月,叶赫那拉氏诞生于这个部族,她的人生注定要影响数以亿计的芸芸众生。叶赫那拉氏,她将三度成为中国的摄政者,独揽朝纲超过半个世纪。她的父亲名叫惠徵,拥有世袭职位,是八旗军团的一名指挥官。从他优越的出身来看,其同时代人一般认为他并不成功,至死也不过是一名道员而已。他任职于安徽省,他辞世时女儿仅有三岁。一位名叫穆扬阿的亲戚悉心照顾他的寡妻和全家人,此人的女儿后来成为咸丰的皇后,与叶赫那拉氏共同垂帘听政。孩子们从他那里受到了完善的教育。
近年来流传着许多捕风捉影、荒诞可笑的故事,指陈皇太后的先人们身份卑微,有时甚至不大光彩。其中许多故事只不过是黄色新闻的出品,搜寻哗众取宠的素材,迎合其读者诋毁偶像的本能。不过,有些故事无疑源于宫廷勾心斗角的妒忌、怨恨与恶意,源于铁帽子王爷们以及皇族长支中其他高官们的原创,他们当中很多人醉心于抹黑慈禧的家族与人格,目的是让叶赫那拉一族“丢脸”。就这样,由于从高处扔下的泥巴通常粘得牢,他们存心不良的故事不胫而走,常被信以为真,在北京,也在南方:看看康有为及其同辈人的著作就知道了。
举个例子。这些虚构的故事,道光皇帝第五子惇亲王常讲其中的一个,讲得有鼻子有眼,活像真的。这位王爷对慈禧心怀妒恨,因为他的野心成空:他被挤出了皇位的直系继承序列。但他在1875年仍然指望自己的儿子被选为皇帝。这个故事,他通常是这样讲的:当年皇太后的母亲带着一大家子(包括中国未来的统治者)守寡时,他们在其丈夫曾经为官并死于任上的宁国府城内过着贫穷潦倒的生活。她没有盘缠回京,眼看就要沦为乞丐,多亏发生了一件幸事:当她乘坐的船途经一座城市时,本来要送给另一位旅客的一笔银子,误送到了她的船上。那位旅客得知这个误会之后,看到这家人的穷困,起了恻隐之心,坚持要她把银子留下来。二十五年后,慈禧垂帘听政,大权独揽,这位官员进京朝觐,皇太后记得曾受此人恩惠,令他平身,对他的善意表达了谢忱。比之出自同一源头的许多故事,这个故事较为动人,那些故事的创意,同样也是基于这样一个想法:一位满人官员死于地方官的任上,穷困潦倒。但不幸的是,故事的真实性有问题。毫无疑问,慈禧父亲去世的时候,他的妻子儿女都不在身边。家人们提前进京了,期盼他早日回京,就任正白旗军团中的新职。
在进一步叙述之前,最好简介一下叶赫那拉家族在其与皇族长支关系中的地位,因为无论现在或是将来,就其对现代中国历史的影响而言,这都是一个意义不小的问题。自从载垣阴谋失败后叶赫那拉氏成为帝国事实上的统治者以来,皇室与这个显贵家族之间总是相互猜忌,摩擦不断,而在戊戌政变后,两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格外紧张,尽管对皇太后“圣怒”的有益的畏惧防止了断然的决裂,但发生麻烦的可能性始终潜藏在紫禁城内。接下来在京城里发生的一些事件,尤其是直隶总督端方因为被控在皇太后的葬礼上言行不敬而遭革职,由于失去了慈禧的铁腕,都凸显了满人阵营的不和,以及困扰清政府的危机。就外国人而言,对于宫廷生活及党争的实际情形,很难形成清晰的概念,因为宗谱、亲戚之间的通婚与过继和古代家族的世仇等错综复杂的问题,会把他们弄得晕头转向。然而,应该说明,皇帝的族人(他们自称为爱新觉罗氏)分为黄带子和红带子两支,分别是努尔哈赤本人和他祖先的后代,凭借各自的世系,他们自认为纯正血统,是清朝最高级的贵胄(汉人也会承认这种自封)。叶赫那拉家族,虽然绝非皇室血统(君主跟一个家族的女性成员结婚,并不会令该家族获得超越贵族的等级),却大权在握,不仅因为其人多势众,还因为它为帝国贡献了三位皇太后;而尤为重要的是,因为慈禧拥有伟大的威望和个人声誉。如果以历史的观点来诠释1908至1911年之间的那些事件,并考虑到皇太后意味深长的遗诏,那么叶赫那拉家族的首领们肯定会要求光绪的寡妻追随她那位令人敬畏的姑妈的足迹,掌控国家大事,至少在她摄政的时期。由于慈禧眼光长远的治国才能,那位小皇帝,荣禄的外孙,从一开始就受到培训,要尊重老佛爷传下来的政策。
宫廷各派系之间的猜疑和纷争长存不消的一个原因,起源于道光皇帝长支后裔们(其中以溥伦贝子与恭亲王为主要代表)的担忧。他们担心小皇上,或其父亲摄政王,会加高其本支创立者(第一代醇亲王)的谥号,让他身后获得皇帝的等级。这种追封在欧洲人看来也许无关紧要,但在中国人眼里,会构成皇族幼支一方的死后篡位,因为如此一来,第一代醇亲王就会被摆在与清王朝创立者努尔哈赤相等的地位上,实际上成为一个新世系的创立者。第一代醇亲王本人预见到了发生这种情况的可能性,意识到肯定会引起严重的麻烦,因此就如我们后面将会看到的那样,他采取了预防措施,防止此类事情发生。那些以关注中国高端政策水流上所漂浮的稻草为职业的人们,有件事未能逃脱他们的眼光:在小皇帝宣统登基以来,在第一代醇亲王的陵墓举行的祭祀变得非常讲究,隆重而讲排场。而在公文中,他的名字有了“二重晋封”,这就是说,在士大夫眼里,他被抬到了跟在位皇帝同等的水平。跟权威人士就这个问题说得上话的中国人普遍认为,当皇帝亲政时,他将被人引导着把进一步的身后尊荣赐给他的祖父,包括“三重晋封”的荣耀,那将让其祖父与一位已故皇帝等量齐观,使他在该朝太庙里拥有专门的一席之地以享受祭祀。从中国人根本的观点来看,这样一个步骤的后果将是极为严重的,而且令人难以顺应。
老佛爷是本族的一个铁杆成员,在她的一生中,其直系亲属简直都凌驾于法律之上,沐浴着她那庇护的阳光,或者趁机获利,以至于摩擦的强劲暗流总是存在于他们与黄红带子们之间,这股暗流频频在京城的茶楼酒肆与街头集市激起回响。慈禧以冷落爱新觉罗族人为乐;在一道上谕中,她禁止皇族子弟在京城商业区居住,理由是她听说他们当中有些人从不名誉的生意中捞钱。她一点也不见爱于铁帽子王及努尔哈赤的其他贵裔,他们既怕她,又不停地抱怨她剥夺了他们确立已久的特权。
说到她对付这些世袭贵族的娴熟技巧,有一个很有趣的例子。当时一位皇亲公爵斗胆紧挨着皇城修建了一幢豪宅,俯瞰着皇宫禁苑相当大的一部分。房子刚建成,老佛爷便将它没收了,申斥房主不懂规矩,竟敢窥伺宫禁。她立刻将这幢豪宅赏给了弟弟承恩公照祥。
另一个事例说明了她的门阀观念,以及这种观念给地方当局带来的麻烦。朝廷于1902年西狩回銮,三年之后,在北京成立了新的巡警部。当时,皇太后的宠臣,汉人军机大臣徐世昌,被任命为这个新部的尚书,但他很快就发现,他手下的警察们在跟统治一族打交道时,运气实在不济。皇太后的三弟桂祥公是一名特别顽固的罪犯,完全不把警察规章放在眼里,怂恿仆从驾车逆行,还干了一些其他的违章之事,以此“挣脸”。有一次,一位热心的警察不畏权势,竟然逮捕了桂祥的一名仆从。徐世昌得知此事,当即下令放人,但桂祥觉得受了极大的侮辱,坚持要巡警部尚书亲自登门谦卑地道歉。倒霉的徐世昌三度造访公爵府,都被拒之门外,直到他在府外空敞的坪院上给桂祥磕头之后,他的歉意才被接受。此事在北京人眼中的意义,以及人们对慈禧族人权势的看法,可以从下面的事实推测而知:徐世昌随后当上了满洲诸省的总督,其后任邮传部尚书,1910年8月晋升为军机大臣。然而,就这一次而言,老佛爷得知此事后,“准许”徐世昌不再在军机上行走,不久之后便将他调往了奉天。
叶赫那拉氏的母亲,即钮祜禄氏,比丈夫多活了许多年,住在锡拉胡同丈夫的房子里,离使馆区很近。当女儿成为皇额娘时,她受封为公爵夫人。她似乎是个精明能干的女人,即便是在一个以女性智慧而著称的家族当中,她也显得卓尔不群。她活到了高龄,死后在位于城外西郊的家族墓地中葬于丈夫身边,那个地方就在欧洲人的赛马场附近。她女儿在那里修了一座牌楼,树了通常都会有的大理石铭碑,显示出一片孝心。1902年1月,皇太后西狩回銮,从正定府乘火车返京时,拒绝由京汉线入城,因为那条铁路靠近其父母的陵墓,如果经过那个地方时不虔诚地下车致礼,将会是对父母的大不敬。她为此得到正统派的赞扬。于是她改变路线,从南边进京,赢得了全体百姓的极大崇敬。
叶赫那拉氏的童年时代很少见诸记载,只知道在她儿时的玩伴中有一个名叫荣禄的亲戚,此人日后在她一生中的许多次危机中都扮演了非常突出的角色。普遍传说她一出生就被许配给了荣禄。这个说法无法证实,但毋庸置疑,荣禄对她影响很大,远远大于其家人或大臣们对她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力是建立于他们的少年时代。康有为及其他反对满清统治的汉人官员毫不犹豫地断言荣禄与她之间多年以来保持着不正当的亲密关系,始于巡狞热河期间,在她的皇帝丈夫去世之前。
叶赫那拉氏的教育是参与通常的经典课程,但她的脑子格外机敏灵活,加上野心勃勃,热爱权力,使她摆脱了经典教育通常会带来的僵化影响,把她的钻研转向活人世界的实际问题。她学会了娴熟地绘画,享受了艺术的真正快乐;她精通诗词,那种文体在形式上和最著名的英国公立学校的产物同属古典的刻板。十六岁时,她就掌握了汉文与满文的五经,有效地研读了二十四个朝代的历史记录。她无疑热爱知识,这是智慧的启蒙,力量的奥秘。此外,史家们断言,她对其伟大的天命有一种明确的预感。
1850年,道光皇帝去世,他那活着的儿子们当中最年长的一位年方十九岁,承继大统,帝号咸丰。服丧期间(二十七个月),新皇帝不能结婚。期满之后,他发布一道上谕,命令所有符合条件的满族秀女都到内务府报到,候选备充后宫。咸丰继位之前已娶穆扬阿的长女为妻,但她已死于咸丰登基之前。在应诏候选的秀女当中,就有穆扬阿的次女萨克达氏(应为钮祜禄氏,下文中对同一个人的称呼皆作了改译。——译注)和年轻的叶赫那拉氏。1852年6月14日,约六十名满人贵族的秀女出现在道光遗孀挑剔的目光前,她从中选出了二十八人,将之分为四个等级的嫔妃,即妃、嫔、贵人与常在。钮祜禄氏成了“嫔”,叶赫那拉氏则成为“贵人”。除了很少的例外,这些嫔妃更多的是其婆婆的仆从,而非其君主的妻子。理论上,她们的人数限于七十名,但很少维持在这个数字;除她们之外,宫禁内还有大约二千名满族女性,担当侍女和一般仆役,听从太监们的指挥。在所有家庭内部事务中,上一个故世皇帝的遗孀行使最高的权力,尽管有先例允许皇帝察看选秀的过程,但对于她们的安排与定级,皇帝并无发言权。
就这样,叶赫那拉氏离开了锡拉胡同的家,成为紫禁城的囚女,从此断绝了跟家人的所有直接交往。有一位退休的老妇人,从她首次踏进宫门,直到她去世为止,一直侍候着她,提供了下面有关叶赫那拉氏唯一一次回娘家省亲时的有趣描述。那是1857年1月,她产下了儿子即皇位继承人九个月之后,经皇帝特准,她可以离宫。一大早,太监们被派去向她母亲宣布:其女儿懿贵妃将在正午回家省亲。面对如此的殊荣,亲人及其朋友们莫不欢喜雀跃。锡拉胡同的街坊邻里全部蜂拥而出,观看太监和黄轿。轿子被抬进院内时,母亲和所有家庭成员(包括一些长辈)排列在外院的两厢。在通往内院的台阶的平台上,随从太监们请慈禧下轿,然后她进入正堂,坐上尊席。家人们谦恭地上前向她行礼,除母亲和年长的亲戚而外,全体下跪。接下来大摆筵宴,经特别安排,母亲坐于女儿下首,以此承认她作为皇位继承人之母的地位。在场的所有人都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叶赫那拉氏一点也不装腔作势,流露出了真性情;她似乎没有沾染宫廷生活繁文缛节和讲求排场的习气,还是如同小家碧玉一般活泼有趣,对家事显得兴致勃勃,尤其关心妹妹们的教育。
宴会一直持续到傍晚,叶赫那拉氏提出和回答了数不清的问题。由于1月份短暂的白昼将近,太监们请她起驾回宫。于是她跟家人依依告别,对她终身要跟家人隔绝表示衷心的伤感,但愿有朝一日皇上会再次允许她回来省亲。她说,她无论如何会设法让母亲进宫看望她。在向所有家庭成员分发礼品之后,她登舆被人肩抬而去。她再也未曾见过她的娘家,但在后来的岁月里,她母亲常到紫禁城来探望她。
叶赫那拉氏进宫之后,便开始扎稳脚跟,迅速赢得了道光遗孀的好感;起初通过皇太后的影响,后来凭借自己的魅力,她很快就成了她那位身体虚弱、风流成性的君主的首宠;1856年4月,她给皇帝生下了一位继承人,让他长期失落的雄心归于圆满,她的地位完全牢固了。在她进宫的那阵子,太平造反运动在京城引起了极大的不安。1853年3月,造反军攻占了南方的都城金陵。叶赫那拉氏已经以披览来自各省的所有奏疏并给皇帝出谋划策为己任,利用她对天子日益增长的影响,确保了曾国藩被任命为军事统帅,并为他提供经费在湖南募练乡勇。有了这支军队,加上戈登将军的帮助,曾国藩最终镇压了太平军。于是她很早就表现了针对环境和传统藩篱的优越性,在国家危难时刻展示了使她与众不同的远大胸襟和明快果决。根据所有的官方先例,当时正在为母亲服丧的曾国藩是不能起用的,但叶赫那拉氏从来认为先例必须服从社稷,而不是社稷服从先例,这便是天生统治者的标志。
1855年8月,道光遗孀驾崩,叶赫那拉氏因“尽心服侍”而升为“嫔”,她的同伴钮祜禄氏与此同时当上了皇后。
这一时期的汉人作家普遍认为咸丰治下将会见证清朝的终结,因为它“气数已尽”。全国到处都有叛乱;君主本人是个虚弱的浪荡子,无法在百姓当中激发忠诚和热爱。在士大夫眼里他是个堕落者,毫无令其五位先皇著称于世的学者品味,也无意追效先皇们的榜样,去编纂令学者们怀念他们的经典与辞书的重要版本。何况,他已有二十五岁,却没有生下一个继承人,被认为是不祥之兆,因为他的几位先皇早在十五岁之前就有了继承人。因此,当叶赫那拉氏于1856年4月产下儿子的时候,与此同时太平军也被赶出了湖南和江西两省,人们感觉到否极泰来,上天的眷顾再次对皇座绽开了笑颜。
在这一时期,皇帝的健康遭受中风的打击,已彻底垮掉,而叶赫那拉氏凭借皇位继承人之母的地位,更因她控制力很强的性格,成了帝国事实上的统治者。她的同伴,皇后钮祜禄氏,对国事很少或没有兴趣。在实际的等级上,叶赫那拉氏已经跃身于一等妃的位置,京师中人通常称之为“懿贵妃”。“懿”是她的尊称,意思是“女德”。
这一时期她在外交事务上的建议一般是具有进取性的,这不足为奇,只要我们记住她的少女时代,记住她的种族自豪感,记住她对外国及其资源的全然无知。人们普遍认为,被派去劝说额尔金勋爵离开大沽的特使耆英无功而返时,正是傲慢的叶赫那拉氏让皇帝颁发了那道上谕,令耆英以所赐“绸带”自尽,以示“皇恩浩荡”。皇帝拒绝批准钦差大臣叶某在广州与英国人谈判贸易问题,也是她的主意,这个决定直接导致了广州城于次年被外夷占领。那时的史家和笔记作者们留下的记载中,有一点通常是显而易见的,即皇帝的看法和作为都被忽略了,皇城和帝国的所有事务都得听从叶赫那拉氏,这件事本身,在一个不许女人管理国事的国度里,已经足够引人注目了,而我们还要记住,她当时仅为一介嫔妃,年仅二十二岁而已。
为了防止皇太后的几个名字和头衔发生混淆,应该解释的是,其家姓或族姓叶赫那拉,是在她被选入后宫之前和被选入后宫之时北京人对她的称呼。在宫里,在她被晋封为圣母皇太后(西太后)之前,她依然是叶赫那拉氏,但更多地被称作“懿妃”。作为共同垂帘听政者和圣母皇太后,皇帝下诏给她的正式封号是慈禧,还有很多尊称被加到这一封号之前。对于广大百姓,她既是皇太后,又是老佛爷,在她统治的末年,后一个亲切的尊称流行于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