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这个世界上并不是非此即彼,给中间留出足够的空间

你不爱我了吗?那么你必定是恨我了?!这种非此即彼的感受时刻折磨着我们。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而且这种感觉还时常出现,一旦出现,就挥之不去,让我们的心非常的痛苦。出现这种感觉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我们总是以“我”为中心。而且,这个“我”中又带着“他”。看似是以我为中心,实际上是以他为中心,说白了,就是觉得我很重要,我时刻被别人关注,我不能让别人失望,那个人如果对我失望的话,那甚至比天塌下来还令人恐惧。如果我没有做好这件事,如果我让别人失望了,那么我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还是什么呢?我们生来就是做一些重要的有意义的事情的,那些没有意义的小事我是不去做的,而如果这件有意义的“大事”我做不成,那么这段时间的努力,我所用的所有资源,就变得都没有意义了,我就这样虚度年华了,我罪恶感爆棚,我活不下去了~~~。

有一种境界,叫“无我”。之所以叫境界,是因为没有人一直能处在那个境界。因为境界是有前提的,一个是境,一个是界。一个人只有跨过那个界,进入那个境,才能在一个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彻底的无我。所谓“心随境转”,到了那个境界,自然心也跟着转了。所以,没有如来的境界,也没有如来的无我。当这个我还是存在的时候,那么必定所有的所思所想,都是以我为中心的。必定,你不能指望一个快要饿死的人,还想着普罗大众是否已经吃饱。

那么,我们普通人,或者说我们所有人,如何才能多多的,进入那个境界呢?

要破除非此即彼的执着。

当我们太看重一件事情,就会在一个时间段内,也就是这件事情发生发展的时间段内,将全副注意力都投射到这件事情上,注意力都在这件事上了,那么也就意味着我们将自己,将那个“我”,也投射进去了。这个时候,你就是这件事,这件事就是你,你不允许有任何的对这件事情的不敬,不允许别人轻看这件事。而当这件事情发生一点挫折的时候,就像你自己的人生发生了挫折一样。而一旦这件事情中途夭折,你在那个时刻,会觉得天快塌下来了。主要的原因,是你此刻心里没有其他的可供支撑的事、人或物。你对于这件事情太专注,或者说,除了这件事,你就没有可供凭借的东西。别笑,人这辈子,能活着,还真的凭借点儿啥,否则就失去了最起码的支撑。因此,可以这样说,我们去做一件事情,要么不做,要么就全心全意的去做,但这个时候,又不能心里只有这样一件事情去支撑。那么就要给我们的心找到多个支撑。第一个是信念,我的信念就是凡事皆有因果,不昧因果,但也不囿于因果。即每一件事情的结果都不是尽头,它的产生自由其因缘;一件事情的结果,也会是另一件事情的起因;在因缘里面遵循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人性规律。剩下的,就都交给时间,无论出现什么结果,都也只是结果而已。第二个,是物质基础。不用不好意思谈论这个问题,这是谁也离不开的,毕竟,饿着肚子是不好谈理想的。物质要丰富,而且要多渠道,暂时失去了渠道,也要有开辟新渠道的能力,而且,要想明白,总会有渠道。同时,你目前能读到这样的文字,而且能读下去,说明你已经越过了一定的门槛,这个状态下,你并不需要为物质基础发愁。但也要注意不要落入了另外一个极端,即不要无休止、无节制的追求物质基础。因为物质基础太多了,会占满你的心,会堵塞你的理智的通道。第三个,感情基础,或者叫情感基础。人之所以为人,是不能失去柔软的情感的抚慰的,亲情、友情、爱情皆可。看看,造物给了我们很多的选择,只要我们还有那么一个感情基础,我们的心就不会干涩。想一想,这些,除了你所经历的那件事情,你还有这么多的物质和情感可支撑你的一生。又何必觉得会陷入绝望呢?

我们往往不能允许自己过的没有意义,即所谓平淡的像白开水一样的生活,是不能被我们容忍的。我们觉得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要有意义。其实,有没有想过,你生活在世间的真正的意义是什么?恐怕只有你自己知道,不信你观察一下你的周围,那些已经逝去的人,或者那些离开你生活工作环境的人,现在还有谁记得他,那请问,他在的那段时间,或者他在和不在的这一整段时间内,他之于你,之于这个他所从事的工作,之于这个你所认知的世界,他的意义是什么?答案是你压根已经记不起多少关于他的事来了,而且可能认为他的在与不在,都是他自己的事情,与我们大家,与这件事情,与这个世界的关系都不大。是的,我们的生存在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的时间里,只是对我们自己有用的。甚至可以这么说,你的存在,之于任何人,任何事,都是没有意义的。而且,要允许我们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没有意义的垃圾时间,我们所从事的大部分事情,也都是垃圾事件。所以,对于身外的事,事外的人,之于你,你之于他们,都是垃圾一样的存在。你活着的唯一的意义,就是来体验这个世界。这是你唯一的有意义的事情,要想获得一个很好的体验,就要像前面说的,要有一个信念,其次,有一些物质基础,然后,有一个或几个心灵的润滑剂。这就足够了。其它的,真真是,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啦。

这个世界并不是非此即彼,相反,你所认为和认知的那个彼或此,才是少数的或者极端的存在。想一想,此时此刻,肯定有一件或那么几件事是你正在担心的,你担心那件事或者那些事情,如果得不到预想的结果,那么会是很糟糕的,而且你此时此刻能清楚的预见到那最坏的结果。所有的,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的可能性,你一点都看不到。为什么呢?是因为中间的结果,有无数种可能,而这些可能性却极其的模糊,只有那些极端的情况才容易被人具象化。就好像,我们在上学期间所学的数学或物理学知识一样,我们习惯举一些极端的例子,而对于中间的过程,则会用一个函数去表示。函数啊,多么抽象的存在。那样的学习过程,也使得我们遇到事情习惯从极端的角度去考虑,而选择不去想那让人头疼的函数。这在另一个角度,其实也表现为,人对于不确定性的恐惧。人类的生存过程,是极其困难和充满了危险的,我们习惯在太阳出山的时候和太阳落山的时候,都能有一个确定的结果,即白天有确定的食物可供维持体力,晚上有确定的居住的地方,可供我们躲避野兽的侵袭。中间的种种,都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我们害怕一些事情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让我们恐惧。那么怎么才能克服恐惧呢,毛泽东主席给我们的方法是调查研究,你把事情摆在面前,解剖它,分析它,了解它的前因后果,理解它的来龙去脉,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矛盾也可能发生变化,自然而然的,解决的办法就有了,而且,也有可能,这个问题就不攻自解了。看,这个过程丝毫不需要有痛苦的感受,也丝毫需不要有恐惧,更产生不了你所认知的那种痛苦。所有这些,都产自于我们的对事物的认知。

总结一下,人活着的意义就是体验,有好的体验要有一定的支撑,其一是信念,其二是物质基础,其三是心灵的润滑,这三者都不难得到;彼和此都是极端的存在,其它的大多数的不确定性,才是存在的常态,要认识常态,接受常态,用毛泽东主席给我们的办法来解决常态化存在的问题;我们这辈子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垃圾时间,绝大部分的事情和绝大多数的人对你来讲,都是没有意义的,想同的,你之于他们,也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