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史阐立

谢必安呈上字条:“殿下,这是史家镇的唯一活口。”

李承泽看着这上面的名字,没有犹豫,直接揉碎:

“春闱吗!我记得原著只有他没有高中。到底要不要管呢.......”

这真是个烫手山芋啊!

“算了还是去看一看吧怎么说也是因为我史家镇才造成太子屠戮”

“对了,必安啊去找范闲让他跟我一起”

“是,殿下”

……

李承泽身着儒雅的学子衣裳,巧妙伪装成应试者,与范闲悄无声息地融入了正忙于筹备考场建设的考生队伍之中。

春闱前夕,礼部正紧张而有序地布置着考场,其中一项特别的安排吸引了众多目光——参与考场建设的考生不仅能得到伙食保障,更有赏金相赠。

这一举措无疑为许多贫寒书生提供了宝贵的生计来源,使他们能在京城高昂的生活成本中勉强维持。

然而,在这群人中,亦不乏怀揣着其他心思者。

他们或是希望通过亲手参与建设,在考官面前留下深刻印象,为未来的科举之路增添一份助力。

比如此刻,侯季常见到两位新来的帮工考生,他们面容白皙,双手细嫩,显然非长期劳作之人,心中不禁生出几分好奇。

难道他们也是与自己一样,试图以此方式博取考官好感?

范闲见状,机智地编织了一个谎言:

“侯兄安好,我乃范某,特来此助力建设,赚些赏金补贴家用。”

侯季常与史阐立点头回应,目光随即转向一旁气质非凡的李承泽,心中暗自揣摩其真实目的。

李承泽则微微一笑,目光掠过众人,最终落在正于凉棚下休憩的郭尚书身上,似乎有所深意。

侯季常立刻心领神会,心中暗道:“原来我们竟是同道中人。”

他主动上前,试图拉近关系:“李兄风采照人,定能让尚书大人印象深刻。”

四人随即并肩工作,开始搬运起建筑材料。

而在一旁守候的谢必安等人,尽管已尽力隐匿身形,但身为皇室成员的李承泽身边跟随侍从护卫,终究难以完全避免引人注目。

他们心中既担忧殿下首次尝试体力劳动的辛劳,又不免对李承泽的真实身份产生诸多猜测——或许是哪位豪门贵族的子弟在体验生活,亦或是在为家族物色人才?

侯季常敏锐地察觉到了攀谈的机会,他趁机接过李承泽手中的石板,满脸堆笑地试探道:

“李兄气度非凡,定是出身名门,不知能否透露一二,您是哪家的贵公子?”

范闲在一旁强忍笑意,他知道这个“哪家的少爷”身份可不简单,乃是真正的皇室血脉。

然而,李承泽却以谦逊之姿回应:

“侯兄言重了,我不过是自江南而来的一介商贾之后,虽家境尚可,却并无官宦背景,‘少爷’二字实不敢当。”

侯季常闻言,不禁挠了挠头,与史阐立交换了一个疑惑的眼神,心中对李承泽的身份更加充满了好奇。

你觉得,他说的是真的吗?

史阐立展现出非凡的洞察力,他轻轻一指考场边缘,那里几位看着就武功高强的人,看似随意游走,实则频频以余光关注着李承泽,他笑道:

“李兄若非京都显赫人家的公子,何以引得这些侍从频频侧目,他们举止间,分明是将您视为尊贵的主子。”

范闲心中暗自赞叹,这位史家的才子外表憨厚,实则心思细腻,

一眼洞穿了李承泽与其侍从之间的微妙关系,心中暗想:此子日后若能收于麾下,定能成为得力助手。

李承泽闻言,故作惊讶地笑道:“史兄,若我说我与他们真的素昧平生,你可信否?”

史阐立与侯季常相视一笑,皆摇头表示不信。

此时,杨万里适时出现,以他特有的直率打破了这微妙的氛围,他提醒众人:

“我等此行目的乃是为建设考场出力,此乃大事,切莫分心闲聊。”

侯季常闻言,脸颊微红,一时语塞。

史阐立点头应和,随即收敛心神,专注于手中的砖石。

李承泽与范闲亦各自背负起装满石料的箩筐,对习武之人而言,这份重量并不算什么。

然而,侯季常却执意要替李承泽分担,他将李承泽筐中的石料移至自己筐中,笑道:

“李兄乃江南才子,这等粗活怎能让您亲自动手,还是我来代劳吧。”

李承泽笑着推辞:“侯兄好意心领,我虽文弱,却也非手无缚鸡之力。”

侯季常低声笑道:“李兄放心,待到尚书大人面前,我自会将这功劳还给您。”

李承泽无奈,只好由他,心中却对这位侯兄的圆滑有了更深的认识。他默默观察着这三位考生,心中暗自评判:

侯季常擅长察言观色,人情练达,与之相处确实令人愉悦,但这种愉悦建立在利益交换之上,少了份真诚。

“此人善于逢迎权势,一旦主人失势,恐将变本加厉。”

再观史阐立,他不仅观察力敏锐,更难得的是那份清醒与自知。

他虽同样意识到李承泽身份不凡,却未起趋炎附势之心,而是选择脚踏实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对李承泽的身份保持着适当的距离与尊重。

“此乃可信赖的忠厚之人,能办事,也知进退。”

李承泽在心中默默给史阐立加了几分,转而将目光投向一旁默默劳作、鲜少与人交谈的杨万里。

这位学子,在世俗眼中或许被视为“书呆子”,只知埋头苦读,不谙世事,甚至显得有些孤僻。

然而,李承泽却从中看到了难能可贵的大智若愚。

“此人虽不显山露水,却藏着深邃的智慧。”

承泽心中暗想,同时也在这次合作中悄然观察,挑选着未来可能成为自己助力的人才。

至于那位传说中的成佳林,至今只闻其名,未见其人,似乎总有各种理由避开众人,更添了几分神秘感。

正当众人忙碌之际,史阐立在搬运材料时意外发现了原料与替换品之间的微妙差异,他迅速召集了其他学子,李承泽与范闲也闻声而至。侯季常见状,好奇地询问原因。

史阐立心中略感侯季常的粗疏,但并未流露,正欲开口,李承泽已抢先一步,以赞许的语气说道:

“史兄真是火眼金睛,一眼便看出了其中的门道。”

史阐立闻言,心中暗自得意,表面却不动声色,转而向一脸茫然的侯季常解释起来:

“这些原本应使用的金丝楠木与金砖,已被暗中替换成了更为廉价的材料,质量大打折扣。”

李承泽点头附和:

“确实,金丝楠木乃北方珍材,在此地罕见,却被换成了普通木材和石板,不仅成本大降,更严重影响了考场的耐用性和安全性。”

侯季常闻言,尴尬之余连忙向李承泽示好:

“李兄真是博学多才,让我等望尘莫及,往后还得多多请教。”

李承泽心中虽觉侯季常的奉承略显谄媚,但面上仍保持着笑容。

此时,史阐立却投来了审视的目光,似乎对李承泽能如此迅速识别金丝楠木感到好奇:

“李兄,你身为南方人,对北方特产的金丝楠木竟也如此熟悉,真是令人佩服。”

李承泽心中一转,随即以轻松的口吻答道:

“哈哈,不过是平时爱好广泛,偶尔翻阅些杂书,恰巧记得罢了。”

一番话既化解了史阐立的疑虑,又展现了自己的学识与谦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