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路上
  • 汤啸天
  • 2字
  • 2024-07-18 14:21:22

2007年

3.审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

(2007年1月10日)

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95万人,比2006年增加82万人,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压力仍然突出。以上海为例,2007年上海高校毕业生共有14.3万人,与2006年相比增长10.85%,供需之间的差距明显存在。上海有关部门在年底之前将举办60余场招聘会,提供10万余个工作岗位。实际上,上海的每一个就业岗位都会吸引全国各地的毕业生前来竞争,历年存积的未就业毕业生也有一定数量,需求矛盾十分突出。我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是社会的“敏感点”,人流聚集的招聘会更是突出的“敏感点”,任何一点“火星”都可能酿成不可收拾的局面。各地党委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投入足够的精力,严谨审慎地为大学生就业服好务。

一、高校毕业生招聘会应当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近年来,绝大多数招聘会的组织管理工作是到位的,但是招聘会的商业气息渐浓也是事实。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责怪无数毕业生都把就业的希望“押”在招聘会上,更应当体谅毕业生奔走在各地招聘会上投入的精力、财力之大。举办招聘会收取用人单位的摊位费无可非议,对毕业生而言,招聘会门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招聘会的举办者“两头收费”自然可以保证其只赢不亏,来参加的毕业生越多越好的心理也随之产生。实际上,待聘的岗位有限,众多毕业生蜂拥而至增加了招聘会组织者的收入、拓宽了用人单位的选择范围和加大了毕业生之间的竞争烈度。平心而论,我国政府为民众提供的公共服务不足,在就业市场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举办招聘会收取“门票”对高校毕业生是不公平的。我认为,招聘会应当是“半公共服务”性质,收费的对象应当依据情势变化。在就业岗位不足时,可以向招聘单位收费(如现行的摊位费);在就业岗位充分时,可以向求职者收费(如中介费)。目前在我国,就业岗位明显不足,招聘会原则上应当向求职者免费开放,面向高校毕业生的招聘会不应当收取入场门票。

二、以诚信之心引导毕业生在求职中与政府建立合作关系

教育部已经决定,将2007年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全面服务年(以下简称“全面服务年”),要求各地各高校以学生为本,扎扎实实做好六个方面服务工作。我认为,这是完全必要的,但是,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仅仅这样做又是不够的。495万名高校毕业生就业涉及500万家庭,涉及社会稳定的大局。就业岗位不足与高校毕业生总量的持续增长已经形成尖锐的矛盾,政府要说实话、办实事,吁请毕业生面对现实,调整心态,理性地处理好就业与择业的关系。政府的诚信是表率,是稳定人心的基石。

三、严格控制招聘会规模,用足用好网上招聘

11月18日,南京市在奥体中心举办今年第一场招聘会。当天一早,会场原计划8点半开门,可是到8点时已经排了几十列上百米的长队,主办方赶紧提前半小时开门。据主办方统计,当天进场的大中专毕业生大约在10万多人。“不到奥体,不知道就业压力之大。”这句话说得很实在,而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是:把巨大的压力聚焦到一个点上,安全何以保障?

近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非传统公共安全,其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是非传统公共安全的诱发因素之一。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不足的问题已经呈现积累状态,谨慎行事实为必要。招聘会的规模越来越大,招聘会吸引的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毕业生群情激动,管理人员的言行稍有失当就会引发群体性的冲动。毕业生奔波多地身心疲惫,如果时近中午还进不了招聘现场,在疲劳、饥渴积聚状态下,心中的怨气会在瞬间转化为愤怒,且有“一呼百应”的效果。我认为,至少从保障安全的角度出发也应该严格限制招聘会的规模。不要为营造政府关注就业工作的声势,举办跨地域、跨行业“大而全”的招聘会。办招聘会必须务实,即能够实实在在地提供就业岗位。如果招聘会规模宏大,实际上待聘的岗位很少,甚至玩弄只“招”(招引人才)不“聘”(实际聘用)的骗术,毕业生满心期望而来,一旦发觉上当受骗,难免出现冲动性的行为。网上招聘的方式对毕业生而言是低成本的,一定要着力用好。凡是能够在网上招聘的,就不要搞众人汇集的招聘会。为了弥补网上招聘不能面对面测试的弱点,可以把网上投送简历作为必要条件,然后在网上公布面试名单,招聘人数较多的还可以组织就近面试,以尽可能减少毕业生的四处奔波。就招聘者而言,面对大量毕业生,的确是获得了扩大选择范围的机会,但是,招聘者必须同时承担向求职者负责、为维护社会稳定负责的社会责任,绝对不能为一己之利“忽悠”求职若渴的毕业生。政府有关部门要真正以为毕业生服务的姿态,尽可能组织小型化、专业化的供需见面会,提高招聘的成功率。为了给非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更多选择的机会,有关部门应当侧重组织若干所高校联办的招聘会,地点选择应当以校园为主。

四、尽可能减少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非可控成本

学生在校期间支付的学费、生活费等是可控成本,国家在制裁高校“乱收费”方面的举措是深得民心的。当前应当注意的是,毕业生就业的非可控成本持续高涨,给毕业生及其家长增加了相当大的压力。毕业生要置办得体的“行头”以迎接面试,基本上都要买名牌产品,没有几千元是不行的;女学生的就业困难高于男性,整容化妆也需要大额经费;来回奔波于各地的招聘会更是难以估算的开支;求职材料(简历)大有包装“精美化”的趋势,印制、复印的价格也不菲。而且,越是就业难度大的毕业生,就业的非可控成本越高,由于开支不断增加,其心理的承受能力也越来越弱。对毕业生而言,应当提倡节俭,但是,购置服装、整容、化妆、各地奔波、尽可能把简历印制得好一些等做法都可以理解。对此,政府要做的工作是加强监管,确保就业市场的良好秩序。例如,“猎头”公司在介绍职业(如每小时数百元薪酬的陪聊)的幌子下,引诱大学生从事色情活动的要立案追查,不能把取证的责任推给报案人;利用计算机网络名为招聘人才,实为欺诈(包括骗取报名费、注册费及智力劳动)的要及时打击;对招聘会现场周边的图文制作、复印企业加强物价检查,防止有人乘“就业难”发财。此外,政府还应当通过行业协会加强对招聘单位的管理。收取毕业生简历的招聘单位无论是否录用该简历的投送者,应当进行回复(信函、电子邮件、短信、电话方式均可,但要有据可查),以免毕业生盲目投送简历。

五、政府相关部门都要在“全面服务年”中各司其责

就业问题是“天字第一号”的问题,何况目前“就业难”的群体是血气方刚、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各级党委、各级政府万万不可掉以轻心。各级政府的所有相关部门都应当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全面服务年”之中谋其事、尽其力、负其责。“就业难”不是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单独力量能够解决的,但是,一个单位、一个工作人员的一个不起眼的失误,却可能引起连锁反应。以公安机关为例,当毕业生为进入招聘现场或者投送简历发生拥挤时,警察的斥责不但无效,可能还会引发冲突。警方管理招聘现场秩序的方式必须全面更新,要禁止对学生使用暴力,个别混在人群中的刑事犯罪分子要作个别处置。警察要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辛苦了!”“我们理解你们,也请你们支持我们!”“保证安全才能争取就业!”又如,有的招聘单位在收取了大量简历之后,草草浏览就丢弃在垃圾袋内,此种情形如果被投送简历者目睹,很可能出现冲动行为。

教育部提出全面服务的理念是正确的,我以公民的身份呼吁国务院也将2007年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全面服务年。就全国而言,只有对高校毕业生实行全面服务,才能实现全面稳定,才能构建全面和谐。为高校毕业生的服务一要集全国之力,上下协同,各司其责;二要饱含感情,细致而为,审慎操作,充分认识高校毕业生心理的敏感和脆弱,千万不能出现诱发冲动的行为。

说明:此件经国家信访局编报,呈国务院领导同志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