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雎

《關雎》,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爲志,發言爲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一]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二]至于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國史明乎得失之迹,傷人倫之廢,哀刑政之苛,吟詠情性,以風其上。達於事變而懷其舊俗者也。故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是以一國之事,繫一人之本,謂之風。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是謂四始,《詩》之至也。[三]然則《關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風,故繫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鵲巢》《騶虞》之德,諸侯之風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繫之召公[四《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關雎》樂得淑女以配君子,憂在進賢,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賢才,而無傷善之心焉,是《關雎》之義也。[五]

[一]發,猶見也。聲,謂宮、商、角、徵、羽也。聲成文者,宮商上下相應。

[二]風化、風刺,皆謂譬喻,不斥言也。主文,主與樂之宮商相應也。譎諫,詠歌依違,不直諫。

[三]始者,王道興衰之所由。

[四]自,從也。從北而南,謂其化從岐周 之域也。先王,斥大王王季

[五]哀,蓋字之誤也,當爲“衷”;衷,謂中心恕之。無傷善之心,謂“好逑”也。

關關雎鳩,在之洲。[一]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二]

[一]興也。關關,和聲也。雎鳩,王雎也,鳥摯而有别。水中可居者曰洲。后妃説樂君子之德,無不和諧,又不淫其色,慎固幽深,若雎鳩之有别焉,然後可以風化天下。夫婦有别,則父子親;父子親,則君臣敬;君臣敬,則朝廷正;朝廷正,則王化成。

《箋》云:摯之言至也。謂王雎之鳥,雄雌情意至,然而有别。

[二]窈窕,幽閒也〔一〕。淑,善。逑,匹也。言后妃有關雎之德,是幽閒貞專之善女,宜爲君子之好匹。

《箋》云:怨耦曰仇。言后妃之德和諧,則幽閒處深宮貞專之善女,能爲君子和好衆妾之怨者。言皆化后妃之德,不嫉妬,謂三夫人以下。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一]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二]

[一]荇,接余也。流,求也。后妃有關雎之德,乃能共荇菜,備庶物以事宗廟也。

《箋》云:左右,助也。言后妃將共荇菜之葅,必有助而求之者。言三夫人、九嬪以下,皆樂后妃之事。

[二]寤,覺。寐,寢也。

《箋》云:言后妃覺寐,則常求此賢女,欲與之共己職也。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一]悠哉悠哉,輾轉反側。[二]

[一]服,思之也。

《箋》云:服,事也。求賢女而不得,覺寐則思己職事,當誰與共之乎。

[二]悠,思也。

《箋》云:思之哉,思之哉,言己誠思之。臥而不周曰輾。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一]窈窕淑女,琴瑟友之。[二]

[一]《箋》云:言后妃既得荇菜,必有助而采之者。

[二]宜以琴瑟友樂之。

《箋》云:同志爲友。言賢女之助后妃共荇菜,其情意乃與琴瑟之志同。共荇菜之時,樂必作。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一]窈窕淑女,鍾鼓樂之。[二]

[一]芼,擇也。

《箋》云:后妃既得荇菜,必有助而擇之者。

[二]德盛者,宜有鍾鼓之樂。

《箋》云:琴瑟在堂,鍾鼓在庭,言共荇菜之時,上下之樂皆作,盛其禮也。

《關雎》五章,章四句。故言三章,一章四句,二章章八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