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欧洲

在欧洲,航空航天、汽车配件、重型越野装备以及机械装置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再制造产业,其次是医疗设备和家具。再制造遍及整个欧洲,代表性国家有英国、德国。欧洲委员会(EC)已经发布了一些强制性的法律指令促进再制造产业在欧洲的发展。

航空航天是欧洲再制造的优势领先领域,该领域的再制造活动只有通过公司批准或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的认证才可以执行开展。欧盟的大多数飞机发动机都是由原始设备制造商(劳斯莱斯、SNECMA公司和它的子公司Tur-bomeca)对飞机实施再制造,仅有少部分航空公司有自己的内部维护和修理检修发动机和主要组件系统。这些包括Lufthansa Technik(德国)和法国航空公司或KLM Engineering(法国/荷兰)。

欧洲有上百种汽车配件再制造商,核心供应商位于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匈牙利、西班牙以及瑞典。

大型IT产品的再制造产业主要在英国。依照欧洲碳粉和喷墨再制造商协会(ETIRA)统计,欧洲有1400家再制造喷墨和调色打印机公司,包括一些小公司和大的跨国公司。再制造打印机在欧洲的市场价值约12亿英镑,有27%共享英国市场。仅在硒鼓和喷墨再制造方面,ETIRA估计欧洲有2000~3000家公司在运营,市场价值超过8亿英镑。

欧洲也通过了支持再制造的相关法律法规。欧盟于2002年立法规定,一辆报废汽车的废弃物不能超过15%,而到2015年这一比例将降至5%,有效地推进了再制造产业的发展。德国拜罗伊特大学欧洲再制造研究中心主要开展了产品的再制造性、再利用率以及再制造全域的信息化物流与仓储管理研究。在德国的西部地区,几乎所有的废旧发动机曲轴都集中在几家专业再制造厂加以修复。国外一般均规定再制造件或总成的使用寿命不低于甚至略高于新件或总成,从而使用户利益得到充分保障。

从产业模式上看,欧洲(特别是德国)的再制造企业绝大多数为大型企业,回收则由企业自身承担,这与美国模式明显不同。大企业控制的再制造体系整体效率和质量保证更加完善,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组合。

欧洲国家中,德国工业以重工业为主,汽车、机械制造、化工、电气等占全部工业产值的40%以上。食品、纺织与服装、钢铁加工、采矿、精密仪器、光学以及航空与航天工业也很发达。中小企业多,工业机构布局均衡。鲁尔区是德国工业的核心地区,硬煤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0%,生铁和钢产量也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70%和65%。杜伊斯堡是全区最大的钢铁和重型机械制造基地,该地区钢铁加工与机械制造业发达,配套的再制造产业发展完善。

宝马、奥迪、保时捷、博世和戴姆勒克莱斯勒造就了慕尼黑和斯图加特经济与汽车的密切联系,在卡塞尔的大众公司工厂为当地吸引了众多供应商,黑森州吕塞尔斯海姆市的欧宝公司、科隆市福特公司都使这两个地区深深地打上了汽车的烙印。福特、博世等国际企业均在萨尔州设厂,汽车及配件制造业已经成为该州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支柱。大众公司每年再制造发动机为20万~30万余台,再制造工艺技术水平、机械化程度非常高。大众公司在某种型号的发动机停止批量生产一定时间后,就不再供应新的配件发动机,用户只能更换再制造发动机。这样,一方面促进再制造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主机厂就不必再为老产品的售后服务保留需求量有限的配件生产,从而形成新产品与再制造产品之间的相互依存、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电气制造是继汽车业之后销售额第二大行业。电气行业内居支配地位的是包括西门子、阿尔斯通、博世、飞利浦和ABB等国际大公司,它们主要集中在德国南部,该地区大部分电气制造企业均有再制造业务。

德国机器及装备制造企业集中分布在斯图加特周边地区,这个区域集中了德国三分之一的机器制造企业,大量再制造企业也在该地区分布。

微软、IBM、惠普、苹果和富士通以及德国本土的西门子、SAP、Softwa AG等公司分布在斯图加特、慕尼黑、莱茵内卡、卡尔斯鲁厄、达姆斯达特/施塔肯伯格、科隆/伯恩、汉诺威及柏林和汉堡。德国再制造产业布局基本上依托各大制造业基地展开,大部分以企业园区的模式出现,这与德国大型跨国企业的区域影响力有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