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案方式

传统社会虽无思想史,却有思想史研究之实。先秦时期就有了思想史研究,那时的研究是初浅的,只是以思想家及其观点为主线,区分学术派别,判断学术优劣。《庄子·天下》是最早的一篇思想史论文,把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思想分为儒家、道家、墨家等七个学派,感叹“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荀子·非十二子》列举了六种学说、十二个代表人物,批判各种思想学说,认为只有孔子的儒家学说能够“总方略,齐言行,壹统类,而群天下之英杰而告之以大古,教之以至顺”。《韩非子·显学》强调“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他站在法家立场给予了批判,认为儒家和墨家“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故明据先王,必定尧、舜者,非愚则诬也。愚诬之学,杂反之行,明主弗受也”。

两汉期间更有研究,首先是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他把先秦时期的思想学派分为儒、道、墨、法、名和阴阳六家,“《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司马谈认为道家思想最为完美,“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余五家则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艺文志》对先秦时期的思想学派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认为真正有影响且称得上学派的只有十家,这就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由于小说家不入流,十家又称为“九流十家”。《汉书·艺文志》认为,诸子百家思想都是为了投诸侯君主之所好,“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汉书·艺文志》指出,诸子百家思想看似对立,实则同一,皆源自六经,“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汉书·艺文志》强调,诸子百家思想各有长短,如能舍短取长,融会贯通,就会有益于人生,有功于社会,“仲尼有言:‘礼失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愈于野乎?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此外,《史记·儒林列传》《后汉书·儒林列传》都是写学人的传记,也有明显的思想史韵味,“旧史中之《儒林传》《艺文志》,颇言各时代学术渊源流别,实学术史之雏形。然在正史中仅为极微弱之附庸而已”(2)

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没有专门的思想史专著,却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宗旨,开启了目录学传统。宋明以后,主要运用“学案”方式研究思想史。学案之学指学术、学派;案则指考察、按据。学案是介绍各家学术而分别为之立案,叙述学术源流及其学说内容和师门传承,考按学术事件而加以论断的专门史学著述,是传统社会思想史研究的成熟做法和主要特征。“学案体史籍以学者论学资料的辑录为主体,合其平生传略及学术总论为一堂,据以反映一个学者、一个学派乃至一个时代的学术风貌,从而具备了晚近所谓学术史的意义。”(3)学界一般认为,学案体与佛学有关,“唐宋以还,佛教大昌,于是有《佛祖通载》《传灯录》等书,谓为宗教史也可,谓为学术史也可。其后儒家渐渐仿效”(4)。而肇始者则为南宋朱熹,著有《伊洛渊源录》。伊洛指河南的伊川和洛水,北宋程颐、程颢曾在这一区域活动和居住。朱熹以二程为中心,溯源探流,排列了宋朝理学谱系。《伊洛渊源录》围绕二程,运用墓志铭、遗事等传记资料,概述了包括周敦颐、邵雍、张载及其子弟四十六人的生平行状、学术大要、门户渊源,建构了相当规模的宋朝理学史。比较宋明之前的思想史研究,“它已将人物传记从正史《儒林传》中剥离出来而成独立的学术史著作,学术人物的去取不再受正史体例的限制,故而它能够全面反映某一学派或某一时代的学术面貌”(5)

学案体集大成者则是明末清初的黄宗羲,其所著《明儒学案》六十三卷,上起明初方孝孺、曹端,下迄明末刘宗周、孙奇逢,涵盖明代儒学所有代表人物,实为一部明代儒学史。《明儒学案》的重点是阐述阳明心学,篇幅达二十六卷,入案学者约为百人。黄宗羲认为,阳明心学之前,明代之学术是朱子学独尊的天下,“此亦一述朱,彼亦一述朱”。王阳明以“良知”立教,开辟出了一条崭新的理学路径,意义重大,“无姚江则古来之学脉绝矣”。与《伊洛渊源录》相比,《明儒学案》在体裁上增加了序论,提纲挈领地介绍了各家学术思想的论点和要义,传家的精神风貌更加彰显,人们对传主的认识更加便捷。在内容上,基本囊括有明一代主要的学术派别,视野更加开阔,治学态度更加客观。尤为重要的是,《明儒学案》使朱熹开创的学案体史书臻于完善而成熟定型,其基本结构由三个部分组成,先是卷首冠以总论,即每一学案之前作一篇小序,简述这个学派的源流及宗旨;继之是案主的传略,有的案主不止一人,扼要评述每个学者的生平经历、著作情况、学术思想及其师承关系;后是案主学术资料选编,或著作节录,或语录选辑,其间有作者自己的按语。三个部分浑然一体,各家学术风貌洞若观火。此后,传统社会的思想史研究,基本遵循《明儒学案》之编纂格局和学术规范。梁启超指出:黄宗羲“所著《明儒学案》,中国之有学术史,自此始也”(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