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冒险

2020年底的局面大致是这样:美国每天有1000人死于新冠病毒感染;好几家公司已经开展了新冠疫苗大规模试验,数万名受试者接种了疫苗或生理盐水(安慰剂),以测试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大多数新冠疫苗的技术路线为首次启用,并不一定意味着这些技术路线是最好的,而是因为它们制作最容易、量产最快。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安东尼·福奇博士预测,至少有一种新冠疫苗将在2020年底前研制成功,最晚2021年初。通常,一款疫苗的研发需要十五到二十年,但是如果福奇预测得正确,新冠疫苗的研发时间将不满一年。美国政府为大型临床试验和大规模量产投入超过200亿美元,基本卸去了制药公司生产疫苗的风险,从而大大缩短了时间。

此外,这些新疫苗也不走FDA的常规审评流程——整套标准流程通常耗时约一年,新疫苗使用的是“紧急使用授权”审评机制,也就是说,疫苗一下生产线就可以马上被注入美国人的手臂。很快,人们将不得不在两种风险之间做出选择:一、感染新冠病毒;二、接种研发、试验和审评流程都不走寻常路的新疫苗。

然而,当权衡左右的美国人回顾历史,却无法从中寻得慰藉。纵观迄今为止研制成功的疫苗,第一代几乎都不是最好最安全的,后来纷纷被更新版取代。例如,1963年上市的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在2000年被灭活脊灰疫苗取代,因为有明显的证据显示,前者每年导致8到10名美国儿童罹患脊髓灰质炎。1963年上市的首款麻疹疫苗因为高烧和皮疹率高,在1968年被更安全更优质的新款疫苗取代。另一款同样于1963年推出的麻疹疫苗则被撤市,因为它会增加肺炎风险。1969年上市的首款风疹(德国麻疹)疫苗,由于引发手指和手腕等小关节炎症,在1979年被更安全的疫苗取代。1985年上市的B型流感(Hib)细菌疫苗对幼儿不太有效,在1987年被有效性高出许多的另一款疫苗取代。2011年上市的首款带状疱疹疫苗也在2017年被优质得多的新疫苗取代;带状疱疹引起的疼痛使患者变得非常虚弱,疫苗旨在预防这一疾病。

接下来的三个章节将集中探讨心脏移植、输血和麻醉背后有关人的故事,也会在每个部分讨论在技术的不同发展阶段,什么时候值得冒险,什么时候不值得这样做。马后炮固然容易,但是我们从这些故事中总结的教训将为现下面临的相似抉择提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