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译者序 真正适合孩子的教育模式

教育公平、因材施教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工作者孜孜追求的目标,互联网的出现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无限可能。以萨尔曼·可汗为代表的一批开拓者,将让任何人都能够享受世界一流的免费教育作为使命,创办了可汗学院,由此开启了教育模式改革的新一轮探索。尽管从可汗学院创立至今已经过去了十多年,但可汗学院所传递出的教育公平、有教无类、精熟学习、混龄教学、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等教育理念,在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互联网时代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消费和生活方式,加快了知识内容的生产和传播速度,拓宽了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以往“以教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学习显然难以适应当下知识更新换代迅速、去中心化、去权威化、共建共享的知识型社会。书中提出的“教育是如何发生的?考试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大学应该是怎样的?创造力可以教出来吗?”等一系列朴素的基本问题,更是引起了我们对教育目的、教学方法、评价手段、家庭教育方式的深度反思。

教育是一个学生积极主动承担责任的过程,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记住或背诵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能否对知识产生深层次的个人理解进而形成知识之间的内部关联链条,更在于学生能否与生产知识的专家学者之间建立相互交织且持续更新的通道网络。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具备足够的韧劲和灵活性,去应对未来即将面临的巨大时代变革和各种未知的不确定性。

教学是一项相对复杂的综合性任务,涉及课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撰写、教学课件制作与开发、学案设计,课中的新知讲授、学习活动组织、师生互动、课堂纪律管理、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教学计划的及时调整,课后的教学反思、作业批阅、答疑解惑等一系列烦琐事务。传统课堂中,这些工作往往是由任课教师独自承担,没有同伴的支持,没有人可以商量。然而,每位老师并不是全能的,他们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为此,我们应该改变这种现状,突破各种限制,让教学成为一项团队协作活动(既可以是多位教师合作开课,也可以是人机协同授课),让每位教师可以全神贯注于自己最擅长的领域。

评价事关教育的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育人导向。评价不应该被用来给学生贴标签,而应该成为帮助学生们掌握必备知识、技能和核心素养的重要助手。未来的评价过程将更加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更加聚焦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更加关注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与均衡,评价结果的反馈呈现将不再是冷冰冰的一堆字母等级或数字分数,而是一个活灵活现的学习者的立体形象。

教育从来都不是由学校单方面构成的,家庭在其中担负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与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都息息相关,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将塑造孩子的不同人生。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所谓完美的孩子,家长应该尊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的各种差异,学会接受孩子在学业和生活上遇到的种种困境和挫折,而不应过早地给孩子定性分类贴标签,抑或总是用“别人家孩子”的标准来要求他们。

在各种自媒体如潮水般涌入、海量信息和知识触手可及、知识被快节奏碎片化消费的当下,我们更应该静下来、慢下来,重新审视什么才是适合的教育模式。应该说,萨尔曼·可汗的《教育观》中所蕴含的对教育本质的全新认识和理解,既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无声宣战,更指明了未来教育改革的可能方向。相信在技术的加持下,可汗学院创立时所设定的为任何地方的任何人提供免费的世界级教育的愿景使命将不再遥远。

翻译过程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任何建议或意见,请发邮件至dnvhp@cnu.edu.cn,不胜感谢。

万海鹏

2024年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