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此一时彼一时

第二天上午九点多,当文峰睡到自然醒后,发现家里除了他,就没别人了。

也是,这个点,除了他这个闲人,其他人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当然不在家。

昨天文峰回到家后,为了避免尴尬,也为了避免麻烦,所以当家人陆续回来相聚后,他就刻意板着脸不怎么说话,一副闷闷不乐,生人勿近的样子。

由于都知道文峰之前的经历。

加上还听文冰说了之前出院的时候,他们在医院遇到那对狗男女的事情,所以看到文峰的样子后,大家都没多想。

当时,不管是文峰此世的爸爸妈妈,还是哥哥姐姐。

他们在跟文峰说话的时候,都是陪着小心。

这不敢问那不敢说,连跟他说话的时候,声音都细声细气,生怕他再受刺激。

这倒是让文峰感觉很轻松,不用被人问这问那的,很好。

其实文峰觉得吧,家里人之所以能这么在乎他的情绪,大概是因为文家都是文化人。

你要换个大老粗的工人家庭。

比如二大爷刘海中那种的,听到自己儿子为个女人就要死要活,还花了自己老多钱,早拿擀面杖抽上了。

且说文峰起了床,叠好被子,来到了餐桌前。

然后就看到桌上有一个暖瓶加一个菜罩。

菜罩里罩着一个空碗,一双筷子跟一碟油条,这应该是给他留的早餐。

在菜罩旁边还有一把自行车车钥匙,车钥匙底下压着五块钱。

眨眨眼后,文峰这才想起来,昨晚他跟家人一起吃过晚饭后,曾说过,想在城里骑车逛逛,散散心。

当时,那便宜老爸虽然没吭声,但点头了。

所以这车钥匙跟五块钱,应该是老爸留的。

文峰忽然发现,自己前身那个内向沉闷的性格,似乎是家传的。

因为昨晚一起吃晚饭的时候,他发现除了自己的便宜老妈苏芸,嘴皮子方面还算稍微利索点外,其他人都不太爱说话,简直就是一个闷葫芦家庭。

“闷闷的知识分子家庭啊,也挺好,省心。”

感叹过后,文峰就先去外面的公厕上厕所,然后回来洗漱,接着再吃早点。

吃饱喝足后,文峰才用拿起钱跟车钥匙,背上挎包,去门口推上老爸留下的自行车,在几个邻居的冷眼旁观跟小声嘀咕下,出门了。

出了大杂院的门,文峰骑上自行车,先去中国青年报的报社所在地投了稿。

做完这些后,他才慢悠悠的骑上自行车,在大街上漫无目的的到处溜达。

等等,投稿?

怎么去了中青报?

不是去北影厂吗?

很简单,此一时彼一时。

之前,文峰之所以想着先投稿北影厂,是想先赚一笔快钱,然后能让他继续有钱住院,属于急功近利的心态。

原因也简单,就是他知道,在这个时期,相比给杂志社投小说诗歌之类的,去电影厂投剧本才最赚钱,性价比也最高。

此时写纯文学作品所依照的稿酬标准,是1977年10月发布的《关于试行新闻出版稿酬及补贴办法的通知》。

按照通知里的标准,你此时写小说跟散文之类的纯文学作品,都是千字2元至7元,最高7元,大作家也这价。

诗歌高一点,按照行数算,此时是每二十行算一千字,然后每千字10元到20元之间。

所以诗歌才换行频繁,就是为了多凑行数多赚钱。

赚钱嘛,不寒碜。

这里面,唯有电影剧本除外,因为电影剧本很特殊,稿酬可以不受那个通知约束。

当然,是被电影厂选上,并且要拍成电影的剧本。

这时期,电影厂财大气粗不差钱,所以剧本定价方面,有一定自主权。

一般来说,此时一个电影剧本,一旦过稿,每部是在500元到3000元之间。

具体多少,还要根据剧本的长短,编剧的名气大小,以及电影厂的相关领导是否看好等原因而定。

但只要你的剧本被电影厂看上,500元一部是最少的。

与此同时,电影配乐也给的特别高。

比如给电影配音的话,单纯作曲能拿300元到800元,作词能拿50元到150元。

但这只是针对给电影配音。

如果你写的歌不是电影配乐,是单独写给唱片公司,比如写给中国唱片厂,酬劳最高也不过20元一首。

这20元还是顶尖那一小部分的著名作曲家,一般人能拿10元一首就不错了。

比如那首脍炙人口的《十五的月亮》,原创者铁源在写出这首歌的时候,仅拿到了16元稿酬,所以大家才戏称他这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元”。

那还是稿酬改革过的1984年,不是价格更低的1979年!

所以结果很明显了。

这时期,如果你想通过当文抄公的方式拿高薪,最好给电影厂,别去什么杂志社、出版社、唱片厂之类的地方。

因为在这个时期,电影厂才是内娱里最有钱的,没有之一。

相比财大气粗的电影制片厂,此时的什么唱片厂、杂志社、日报社,都是穷鬼。

穷鬼嘛,自然给钱就少。

正是因为这样,文峰住院期间抄《牧马人》的时候,就是写的电影剧本。

为了以防万一,增加过稿率,同时也是不想糟蹋经典。

他抄《牧马人》的时候,不光写了剧本,他还配了脚本插话跟配乐。

也算良苦用心了。

然而,等他稀里糊涂的出院,又遇到那个官二代,发生狗血事件后,他改主意了。

因为他彻底想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对现在的他来讲,直接去北影厂投电影剧本不合适。

原因很简单,现在的电影剧本稿酬,确实高的离谱,可问题在于,电影编剧这一行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本身就很小众,或者说很封闭,门槛非常高。

这时期的电影编剧,来来去去就那么几个人,说是一小撮人圈地自封也不为过。

一般老百姓别说不懂怎么写剧本,也不知道剧本的稿酬,就算他们知道怎么写剧本,也投稿无路。

虽然这时期也有一些剧本的投稿途径,比如北影厂自己有个专门刊登剧本的刊物《电影创作》,但这玩意儿吧,现在就是糊弄外人的。

《电影创作》这个刊物吧,现在说是一种电影行业内部的专业期刊也不为过,外人别说很难知道这个,就算知道了,往那边投剧本了,一般也不会被采纳,除非你是名人。

就好比后世的烟草局招工,说是公平公正公开招,可他们招工的时候都是内部通知,外人谁知道啊,等知道的时候,黄花菜都凉了,等烟草局真正公开招工了,待遇也不一样了。

还有像电力石油等国企,后来的招工也基本都是类似的套路,要不然也不会有所谓的萝卜招聘一说。

至于各个机关单位的公务员,这种萝卜招聘就更不用说了,简直是公开的秘密。

真正能公平点的,也就是国考了,但国考的残酷性不言而喻,一般人就不要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