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曾经也写过一些关于过去的小回忆录,但要说正式系统地写一篇《个人自传》,算起来应该还是第一次。
回想起最早的记忆,那是一幅略显温馨的景象:红砖砌成的老房,水泥铺就的地板,在略显斑驳的合成木桌旁,一位老妪正怀抱一名两三岁的小孩,她用手臂紧紧托住小孩的头,一手拿碗,另一只手正拿着不锈钢的勺子,舀起碗中的鸡蛋粥,哄着小孩送入嘴中。而她的前方,正蹲着一位清瘦的男人,头发略带斑白,眼睛炯炯有神,笑着看着老婆婆怀里的娃娃,安抚她乱动的手脚——那娃娃便是我。但奇怪的是,这令我印象深刻的场面在我脑海中呈现出来的竟是第三视角。正因如此,我无法分辨那是否来源于后期的脑补;另一件早期记忆在真实性方面的确是无疑的,那是在幼儿园时期,父母出于对我的挂念,把我接到他们工作的县城来,我也从留守乡村娃到过上了跟着爸爸妈妈爷爷的县城生活。就读的幼儿园离我家约莫500米,大多数时候我乘坐父亲上班的顺风车,我坐在摩托车的前方,双手抓紧后视镜,只需一脚油门,过个小弯,便到达了目的地。但是那天,记不清是什么缘由,我独自走路上学,只有五岁的我走在清晨的街道上,电视上坏人的形象在小脑瓜里不停转悠,一路上我警惕地左顾右盼,但最终平安顺利到达了幼儿园。独自走路上学在我的整个幼儿园生涯就那么一次,即使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觉得那会特别勇敢。
关于我的出生,似乎是没有什么故事的,关于我名字的来源可能比较有趣,这是我在后来才了解到的:因为我父亲姓L,母亲姓X,所以我的名字读音就是两个姓氏的结合,但从小身边的人多数是三个字的名字,有时我也会不禁埋怨我的两个字的名字;还有一件有趣的,可能也算是关于出生时候的故事?不过是很久之后母亲才告诉我的,她说我诞生以后,产房外的奶奶以及父亲一家人听到是个女孩,眼睛一下子黯淡下来,我猜是和某种重男轻女的观念有关系吧。成长历程中,我倒是没有感觉到有被这种观念影响,或许是没有对比的原因,我父亲的姐姐家中也是只有一名女孩——我的表姐,她聪敏漂亮,比我大三岁,因为同是女孩,我们是很好的朋友。舅舅家倒是有一个大我两岁的儿子,但是主要会有重男轻女观念的是父亲那边,所以对我也没什么影响。
如果要描述一下我对各个成长阶段的印象,对于幼儿园的我,我认为是懵懂且快乐的,是开始探索自我,初步接触学习的阶段;小学时的我,是外向乐观勇敢,跟身边同学都能聊得来的人,也在这个阶段认识了一直相互陪伴到现在的好朋友,六年级鼓动班级参加运动会但报不够人被迫亲自上阵参加四百米,获得了年级第八的好成绩;初中阶段,开始了第一次住宿生活,身在一个拼搏的班级,那些奋斗的回忆仍旧深刻在我脑海里,傍晚时面对夕阳背书,啃着面包吃着八宝粥成了常态,傍晚回到宿舍匆匆排队洗澡、手洗衣服,特别是冬季时候,手在冰冷的山泉浸泡中长出冻疮、脚踝在严寒中冻出血痕,但清醒的头脑仍然源源不断汲取着知识,晚修后到食堂去打一袋两块钱的炒粉,加上各处舍友热情赠与的辣椒酱,是我记忆中不可抹去的一份味道;而高中时期对我来说,似乎是拼搏与纠结的更为多一点。由于考上了市里的高中,每个月回家时,两小时的车程让那时重度晕车的我颇为痛苦,第一次离开县城的我起初忐忑,但又兴奋,期待着有更大的舞台能发展自己,于是在高中,我成了班级里的班委,老师的小助手,努力在班上和年级里都留下痕迹,但或许是选科的缘故,我们班总体水平排名很后,而班级、宿舍中来自不同家庭的“文化“又经常挑起争端,无人幸免,这也带来了许多不好的回忆,使得高中的班级氛围几近”黑暗“。又又加之精神压力的紧张带来的身体问题,不得不寻求解决,导致高中请的四五次假几乎都是因为急性肠胃疾病,不同好友陪伴我到百米外的社区医院就有两次,甚至严重的一次,父母从一百多里外开车来接我去医院、接我回家休养,这也让我意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希望它在大学阶段不要再复发。
说到目前的我,要给一个具体的描述和评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认为并不能用稳定的语言形容出来。带着对大学生活的新奇感,对几乎所有事情我都带有兴趣,毕竟“人生在于体验“;对我来说也并没有”最“重要的,毕竟许多东西都很重要:亲人、朋友、学业、课外活动等等,很难排出来不是吗,也许没有具体名次并不利于后期的规划,但相信对于任何人来说这都是一件困难的事。目前人际关系良好,虽然用网络流行语来说是个”i“人,但也在”i人不断努力变e中“;对我来说困难的事情,应该就是回忆过去不美好的事情,这是最不愿提及的,其次便是英语学习,对我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在应对困境方面,我会仔细分析困境的内容,再从入手处展开,制定计划去完成它;如果让我来评价一下自己的性格,我会说我是个阳光积极的人,乐观使我的生活减少了消极的一面,也支撑着高中的我一步步走到了现在。但在面对长辈的时候,有时我也是个报喜不报忧的人,可能是价值观有所不同,每一次抱怨只能引来对于我的指责,即使我并没有过错,而且一些生活学习上的诉苦,他们并不能理解,只会抬出那谁家的小谁来,叫我朝着那谁家的小谁学习。虽然一路走来,许多的”别人家的孩子“已经不再是”别人家的孩子“,我也成了许多同伴父母中”别人家的孩子“,但是在我某些家长眼中,永远有更好的——可能这也是性格中对于长辈报喜不报忧的原因之一,他们在他们眼里正确,我在我眼里清醒。
对于大学生活,入学前我充满了憧憬与期待,在经历了半个学期后,仍然充满了干劲与期待。学习规划中,希望在课堂,包括专业课和非专业课中都收获知识,实现成长;生活安排上,希望规规律律,每一天都有所安排,不要太紧张,也不要太放纵;也希望能在大学期间有新奇的生活体验,例如与朋友吃火锅、探店、旅行等。对于所规划的大学生活,我认为除了金钱之外,在能力方面我也还有所欠缺,需要在口才方面、处世方面以及眼界广度方面不断拓展。
回顾往昔是为了更好的感受现在、憧憬未来,也希望在以后可以成为想成为的人,过上想过上的生活,做到“接受自己的普通,然后去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