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书的秘密:语文统编教材精解(二年级上册)
- 窦昕主编
- 1770字
- 2024-08-28 16:15:13
大自然
本单元是课文单元,主题是“大自然”,那你知道什么是大自然吗?
大自然是什么
今天,当我们说到“大自然”这个词时,一般指的是自然环境,包括花草树木、各种动物、阳光雨露等等。然而在中国古代,“自然”有“本来的情况或状态”“道”等多种意思。魏晋时期,有位诗人叫阮(ruǎn)籍,他认为自然指天地万物。到了近现代,人们就开始用“自然”这个词来指我们今天所说的“大自然”了。
大自然会说话
大自然虽然变化多样,但它也有一定的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草木荣枯,候鸟来去。每年都有固定的时间。古人通过观察大自然,发现了其中的秘密,把它总结成了二十四节气。之后,人们便根据大自然的变化来安排生产与生活。
二十四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听起来好像很复杂,该怎么记住这二十四个节气呢?聪明的古人编了一首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在二十四节气中,“四立”“二分”“二至”是最为重要的。“四立”是指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代表着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开始。“二分”是指春分和秋分,到了这个时候,一天中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就一样长了。“二至”是指夏至和冬至,至的意思是极点。夏至这天,北半球的白昼时间最长;冬至这天,北半球的白天长度达到一年中最短。
除了二十四节气外,古人还把他们对大自然的观察体会总结成了一条条谚语。比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意思是如果早晨天边出现了红艳艳的彩霞,预示今天可能会下雨,不适合出门;如果傍晚时,天边出现了彩霞,那明天很有可能是个大晴天,可以出远门了。再比如“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意思是如果看到燕子在天空中飞得很低,有蛇在马路上出没,预示很快就会下大雨,得马上回家。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观察过这些现象呢?
本单元以“大自然”为主题,编排了三篇课文:《小蝌蚪找妈妈》写小蝌蚪在鲤鱼和乌龟的提示下找到自己妈妈的奇妙经过,展现了小蝌蚪发育成青蛙的变化过程;《我是什么》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变化和它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与坏处;《植物妈妈有办法》介绍了自然界中蒲公英、苍耳、石榴和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
会变身的动植物
在《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里,我们知道了在小蝌蚪长大的过程中,它的尾巴会慢慢地消失,还会长出四条腿,披上碧绿的衣服,长出雪白的肚皮,跟它小时候完全不一样。那小蝌蚪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
对于很多小动物来说,它小时候是什么样,长大了也会是什么样。但另外一些小动物可不一样,随着慢慢长大,它们的形态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变态发育。小蝌蚪长成青蛙,就是变态发育的过程。
在神奇的大自然中,变态发育的小动物可不少。比如,春夏时,我们会在花园里看到漂亮的蝴蝶飞来飞去。但蝴蝶小时候可没有翅膀。最开始,它只是一枚卵;慢慢地,卵孵(fū)化了,爬出来一条小虫子;小虫子渐渐长大后,会吐出丝,把自己包裹起来,偷偷地在里面生长;等它再出来的时候,就变成会飞的美丽蝴蝶啦!
再比如蜻蜓,夏天时,我们常常会看到有蜻蜓在点水,那其实是它在产卵。蜻蜓的卵会在水里孵化,变成小虫子,它在水里生活,靠吃水里的小生物活下来。当长到一定阶段后,小虫子会离开水,爬上岸,长成会飞的蜻蜓。
除了小动物,植物也会变态发育。比如仙人掌,你知道它的叶子在哪里吗?其实,仙人掌上的小刺,就是它的叶子。因为仙人掌经常生长在沙漠里,沙漠里水分很少。为了保住水分,仙人掌就把叶子变得很小,最终变成了刺。
再比如,你知道我们平时经常吃的红薯是它的哪个部位吗?是它的根。其他植物的根都是用来从土里吸收营养的,但红薯的根却不一样,是专门用来储藏营养的。所以,红薯吃起来甜甜的,很可口。
小蝌蚪找妈妈
甲骨文和金文的“作”写为“乍”。有人觉得甲骨文的“乍”像用农具耕作土地的样子;有人认为像人胸前的衣领,表示缝制衣服。无论是哪种解读,“乍”的本义都是耕作、制作。小篆再加“人”成为“作”,强调人的劳作。“作”后来有了开始、兴起、写作等含义。小朋友,你记住这个字了吗?动手写一写吧!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二十四节气,而小明碰巧遇到了个麻烦。他想自己做一个日历,但是不知道九月的节气应该填什么。你能帮小明把九月的节气填在日历上吗?
202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