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其他的事宜都交给李涛后,李寻忽然想起一部剧,一部在他心中远比刚刚所提及的几部剧更加了不起的存在,甚至堪称整个电视剧领域里当之无愧的 No.1!
让李涛要了个联系方式,李寻出于内心的尊敬,便主动找到了此时穷困潦倒到住在老胡同出租屋的老爷子。
这位令人尊敬的老艺术家,名叫郭宝昌。
而这部让李寻百看不厌的神剧,叫做《大宅门》。
这部剧的剧情跨度极大,涵盖了多个重要的年代,从晚清时期的风云变幻,到民国的动荡不安,再到抗日战争时期的血雨腥风。它通过一个医药世家的兴衰起伏,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剧烈动荡、深刻变迁以及民族工商业在艰难困境中的砥砺前行。
观众在这个家族的传奇故事中,清晰地看到了大时代的沧桑巨变,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该剧播出后,不仅斩获了超高的收视率,还在观众群体中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它毫无争议地成为了中国电视剧的经典杰作,被广大观众反复观看和细细品味。并且,它对后来的家族剧、历史剧等诸多类型的剧集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引领作用,为中国电视剧的蓬勃发展树立了难以逾越的标杆。
然而,这部神剧的诞生之路可谓是一波多折。早在 16岁时,郭宝昌就萌生出将他的亲身经历书写出来的想法。第一稿由于在故事中毫无保留地爆料出养母的身世,被养母发现后无情烧毁。
……
1969年,郭宝昌前往张家口接受进一步的改造,在此期间,他重新燃起希望,再次开始撰写《大宅门》。1979年,他的冤案得以平反,他也终于拿到了迟到 14年的北京电影学院毕业证书。同年,他正式被调任至广西电影制片厂从事导演工作。
就在他满心以为终于能够光明正大地继续将《大宅门》的故事完整写出来时,妻子却提出离婚。离婚本已令人痛苦,偏偏妻子将他第三次撰写的《大宅门》手稿一把火烧毁。
一般人遭遇如此众多的挫折,恐怕早就选择放弃。但是,郭宝昌硬是凭借着惊人的毅力挺了过来,一次又一次地重新撰写,不知道经历了重新开始的第多少稿。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1995年,《大宅门》成稿了。
但接下来的事情更加糟心,投资方因为拍摄理念和选角等问题与郭宝昌产生了不可调和的分歧,闹到最后甚至想要更换导演来拍摄,最终直接撤资。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导致郭宝昌背上了巨额债务。
……
这就是目前这位老爷子的艰难处境,如果不是后来众多大佬一直不遗余力地推荐,恐怕央视也会遗憾地错过这部堪称天花板级别的家族历史剧。
但今世,李寻插手了。
听到李寻想要投资这部剧,郭宝昌只是抬眼瞧了一眼这个年轻得过分的小伙子,眼神中便不自觉地流露出一些丧气。
“你想投资这部剧?”郭宝昌的声音带着几分怀疑和疲惫。
李寻毫不犹豫地点点头。
“演员我说了算!”郭宝昌提高了音量,试图以此来吓退眼前这个年轻人。
李寻再次点点头。
“剧情风格以及各种艺术层次的事情不能干涉……”郭宝昌目光紧紧盯着李寻,语气严肃。
李寻依然点头,没有丝毫的犹豫。
“剧组前期已经背了很多债……”郭宝昌叹了口气,无奈地说道。
“我都一并担了……”李寻的回答干脆利落。
郭宝昌忽然有些纳闷,背上这些债务很可能就意味着赔钱,这个年轻人到底图什么?
他皱起眉头,不解地问道:“行了,年轻人你走吧,这趟浑水你就别趟了。”
他觉得李寻太过年轻,可能只是一时冲动,并不清楚这里面的复杂和艰难。
“我就一个要求!”李寻终于打破了长久的沉默,开口说道。
李寻这一开口提要求,郭宝昌反倒觉得面前这年轻人多了几分靠谱的味道。
“你说,但我不一定答应……”郭宝昌双手抱在胸前,脸上的表情严肃而凝重。
“你给我安排个角色……”李寻急切的话语还未说完,老爷子的脸色瞬间就阴沉了下来。
“角色的事情谁也不能插手……”郭宝昌毫不犹豫地拒绝道,那语气坚决得没有丝毫转圜的余地。
“您听我说完啊,我不要什么大角色,就给我个打酱油的角色就行,露个面就死成不?”李寻的声音愈发急切,忙不迭地解释着。
郭宝昌却是满脑子的问号,投这么多钱就为了一个打酱油的角色?这实在是让他难以捉摸和理解。
“行了,年轻人,你别逗我了,你走吧……”郭宝昌不耐烦地挥了挥手,显然不想再继续这场在他看来莫名其妙、荒诞不经的谈话。
眼见郭宝昌依然不相信,李寻无奈地叹了口气,只好递上了一张名片,无比诚恳地说道:“我叫李寻,是个刚刚踏入影视圈的新人,之前导演过一些作品,现在经营着一个影视公司。我是真心实意想要投资这部剧,也真心渴望能有这个小角色。您老好好考虑考虑,要是愿意的话明天给我个信儿……”
李寻走后,郭宝昌看了看制作精良的名片,犹豫了一会,还是给陈宝国打去了电话……
“保国啊,你帮我查个人呗,有个叫李寻的小年轻要投资……”
电话那头传过来一个很有磁性,“……投资是好事啊……”
“但这人忒年轻了,啥条件都不讲,就要个打酱油的角色……”
“……这不正合您老心意了嘛?哎,等等,你说这人叫什么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