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皮肤性病的治疗

第一节 西医治疗

一、系统药物治疗

皮肤科常用的系统药物包括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维A酸类、生物制剂及小分子靶向药物、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抗真菌药物等。

(一)抗组胺药

抗组胺药可分为H1受体拮抗剂和H2受体拮抗剂两大类。H1受体主要分布在皮肤、黏膜、血管及脑组织;H2受体主要分布于消化道;皮肤微小血管有H1、H2两种受体存在。

1.H1受体拮抗剂 有与组胺相同的乙基胺结构,能与组胺争夺相应靶细胞上的H1受体,产生抗组胺作用。可对抗组胺引起的毛细血管扩张及通透性增加所致的红斑、风团,消除组胺引起的支气管、胃肠道平滑肌痉挛、呼吸道分泌物增加、血压下降等作用。根据药物能否透过血脑屏障而引起镇静嗜睡作用,又将H1受体拮抗剂分为第一代和第二代。

(1)第一代H1受体拮抗剂(表5-1)

特点:易透过血脑屏障,导致嗜睡、乏力、困倦、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等;部分药物有抗胆碱能作用,可致黏膜干燥、排尿困难、瞳孔散大。

注意事项:高空作业、精细工作者和驾驶员禁用或慎用,青光眼及前列腺肥大者也需慎用。

表5-1 常用的第一代H1受体拮抗剂

续表

(2)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表5-2)

特点: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不产生嗜睡或仅有轻度困倦作用,抗胆碱能作用较小。多数作用时间较长,口服后吸收快,每天服用1次即可。

表5-2 常用的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

2.H2受体拮抗剂 可拮抗组胺引起的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和胃酸分泌等作用,也有一定的抗雄激素作用,可用于慢性荨麻疹、皮肤划痕症、血管性水肿等(表5-3)。

表5-3 常用的H2受体拮抗剂

(二)糖皮质激素

1.作用机制 糖皮质激素具有抗过敏、抗炎、免疫抑制、抗毒、抗休克和抗肿瘤等作用。

2.适应证 糖皮质激素临床应用广泛,常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系统性硬皮病、大疱性皮肤病、重症血管炎等;过敏性疾病如重症药疹、严重的急性荨麻疹、过敏性休克、重症多形红斑、过敏性紫癜(腹型、肾型)、红皮病等。

3.常用糖皮质激素(表5-4)

表5-4 常用糖皮质激素

4.用法 应根据不同疾病、疾病的严重程度及患者的个体情况,选择糖皮质激素的种类、剂量和疗程。病情轻者,可选择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20~30mg/d,用于急性荨麻疹、接触性皮炎等;病情中度的可选择中等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30~60mg/d,多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大疱性皮肤病、较严重的药疹、血管炎等;重症患者需选择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60mg/d以上,用于严重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重症天疱疮、重症药疹等。凡用药超过1周者,均应逐渐减量,某些自身免疫性皮肤病还需有最小维持量用以维持治疗数年。由于剂量大、疗程长,递减到维持量时可采用隔日早晨顿服,以减轻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的抑制。

冲击疗法:即在短期内注入大剂量激素,以增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主要用于激素常规治疗无效的危重患者,如狼疮性脑病、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重症天疱疮等。方法为甲泼尼龙0.5~1.0g/d,加入5%或10%葡萄糖液中静滴,连用3~5天后,恢复原剂量。

5.不良反应 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有感染(细菌、病毒、真菌等)、高血压、糖尿病、胃十二指肠溃疡或穿孔、消化道出血、骨质疏松、骨缺血性坏死、白内障、精神障碍、月经紊乱、低血钾、激素性肌病、满月脸、向心性肥胖、痤疮、多毛和萎缩纹等。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如不适当停药或减量过快,可导致原发病反复或病情加重,称反跳现象。

(三)免疫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为一类非特异性抑制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可单独使用,也可与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临床多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大疱性皮肤病、重症银屑病等,可以增强疗效,减少激素用量,有助于激素减量,从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该类药物毒副作用较大,应严格掌握适应证,用药期间定期监测相关理化指标。

1.环磷酰胺

(1)作用机制 属烷化剂,对细胞的生长、成熟和分化均有抑制作用,特别对B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更强,对体液免疫抑制明显。

(2)适应证 红斑狼疮、皮肌炎、天疱疮、变应性皮肤血管炎、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等。

(3)用法 成人每日2~4mg/kg口服,或每次10~15mg/kg,每周1次静脉注射,2~4周为1个疗程。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总量为6~8g,治疗肿瘤总量为10~15g。

(4)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①骨髓抑制,可引起白细胞、血小板下降,应定期监测血常规;②出血性膀胱炎,用药期间应大量饮水,以减少对膀胱黏膜的毒性;③肝功能损害,定期监测肝功能;④胃肠道反应;⑤脱发。

2.硫唑嘌呤

(1)作用机制 为抗代谢药物,在体内代谢形成6-巯基嘌呤,对T淋巴细胞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2)适应证 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等。

(3)用法 每日1~2mg/kg口服,可逐渐增加至每日2.5mg/kg。

(4)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①骨髓抑制;②肝功能损害;③畸胎;④皮疹。用药期间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

3.甲氨蝶呤

(1)作用机制 为抗叶酸代谢类药物,能与二氢叶酸还原酶结合,阻断二氢叶酸还原成四氢叶酸,干扰嘌呤和嘧啶核苷酸的生物合成,使DNA合成受阻,从而抑制淋巴细胞或上皮细胞的增生。

(2)适应证 重症银屑病、毛发红糠疹、天疱疮、红斑狼疮等。

(3)用法 ①每次2.5~5.0mg,每12小时1次,连续3次口服,每周重复1次;②每次7.5~15mg,肌内注射、静脉滴注或口服,每周1次。在累积量达到2.5~3.0g时需检测有无肝纤维化发生。

(4)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①胃肠道反应;②肝功能损害;③骨髓抑制,主要为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④长期用药可引起肺纤维化;⑤大剂量应用可引起血尿、蛋白尿、尿少等;⑥同时口服叶酸片5~10mg。

4.环孢素

(1)作用机制 是一种能选择性作用于T淋巴细胞的免疫抑制剂。

(2)适应证 重症银屑病、天疱疮、红斑狼疮、坏疽性脓皮病、特应性皮炎等。

(3)用法 用于治疗皮肤病的成人剂量为每日3~5mg/kg,分两次口服。

(4)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主要为肾毒性、高血压、血脂增高、头痛、恶心、呕吐等。妊娠期慎用,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5.吗替麦考酚酯

(1)作用机制 吗替麦考酚酯是霉酚酸的2-乙基酯类衍生物,为高效、选择性、非竞争性、可逆性的次黄嘌呤单核苷酸脱氢酶抑制剂,可抑制鸟嘌呤核苷酸的经典合成途径,对淋巴细胞具有高度选择作用。

(2)适应证 狼疮性肾炎、大疱性皮肤病、重症银屑病、血管炎等。

(3)用法 成人1~2g/d。

(4)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增加发生恶性肿瘤的风险,增加条件致病菌感染的风险。

(四)免疫调节剂

免疫调节剂能增强机体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反应,使不平衡的免疫反应趋于正常。常用的有卡介菌多糖核酸、干扰素、左旋咪唑、转移因子、胸腺肽等。

(五)维A酸类

1.作用机制 调节上皮细胞和其他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对恶性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有抑制皮脂产生和影响皮脂腺上皮细胞分化作用,并有调节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作用。

2.适应证及用法

(1)第一代维A酸 包括全反式维A酸、异维A酸和维胺酯,用于囊肿性痤疮、掌跖角化病、鱼鳞病等。用法:异维A酸每日0.5~1.0mg/kg,分2~3次口服;维胺酯50~150mg/d,分2~3次口服。

(2)第二代维A酸 为单芳香族维A酸,主要包括阿维A酯、阿维A酸及维A酸乙酰胺的芳香族衍生物。用于重症银屑病、鱼鳞病和其他角化类皮肤病,也可与PUVA联合治疗皮肤肿瘤。用法:阿维A酯每日0.5~1mg/kg,阿维A酸20~75mg/d,随餐服用。阿维A酸为阿维A酯的换代产品,用量小、安全性高。

(3)第三代维A酸 为多芳香族维A酸,其中芳香维A酸乙酯可用于银屑病、鱼鳞病、毛囊角化病等的治疗。用法:开始晚餐服0.03mg,每日1次,维持量为0.03mg隔天1次。外用制剂为阿达帕林和他扎罗汀,分别用于痤疮和银屑病的治疗。

3.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皮肤黏膜干燥、致畸、血脂增高、骨骺过早闭合、肝功能异常、头痛、肌痛等。

(六)生物制剂及小分子靶向药物(表5-5)

新的生物制剂及小分子靶向药物具有更精准靶点、疗效好、副作用少、用药方便、更高疗效价格比等特点,在皮肤科难治皮肤病,如斑块型银屑病、关节型银屑病、脓疱型银屑病、特应性皮炎、慢性荨麻疹、红斑狼疮、大疱性类天疱疮、天疱疮、斑秃、白癜风等治疗上,越来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表5-5 皮肤科常用生物制剂及小分子靶向药

续表

续表

(七)其他

1.钙剂

(1)作用机制 可增加毛细血管致密度、降低其通透性,有消炎、消肿、抗过敏作用。

(2)适应证 湿疹、荨麻疹、药疹、过敏性紫癜等。

(3)用法 10%葡萄糖酸钙或5%溴化钙溶液每日10mL,缓慢静脉注射。

(4)不良反应 注射过快可引起心律不齐或停搏等危险。

2.硫代硫酸钠

(1)作用机制 具有非特异性抗过敏作用。

(2)适应证 过敏性皮肤病。

(3)用法 硫代硫酸钠0.64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

(4)不良反应 无明显不良反应。

3.羟氯喹

(1)作用机制 能降低皮肤对紫外线的敏感性,稳定溶酶体膜,抑制细胞免疫和补体活性,还有一定的抗炎、抗组胺、抗5-羟色胺和抗前列腺素作用。

(2)适应证 红斑狼疮、皮肌炎、多形性日光疹、扁平苔藓、激素依赖性皮炎等。

(3)用法 每日0.2~0.4g口服,症状控制后逐渐减量。

(4)不良反应 白细胞减少、药疹、角膜色素沉着斑、视网膜黄斑区损害、胃肠道反应、肝肾损害等。需定期检查血象、肝肾功能及眼底。

4.雷公藤多苷片

(1)作用机制 为中药雷公藤提取物。有抗炎、抗过敏、抑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作用。

(2)适应证 红斑狼疮、皮肌炎、皮肤变应性血管炎、顽固性湿疹、大疱性皮肤病、关节病型银屑病等凡是可以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皮肤病,都可以应用雷公藤多苷片治疗。

(3)用法 每次10~20mg,每日3次饭后服用。症状控制后逐渐减量。

(4)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白细胞和/或血小板下降、肝功能异常、精子活动降低、月经减少或停经、心悸、胸闷等。

5.沙利度胺

(1)作用机制 有免疫抑制、免疫调节作用,通过稳定溶酶体膜,抑制中性粒细胞趋化性,产生抗炎作用。尚有抗前列腺素、组胺及5-羟色胺作用。

(2)适应证 用于治疗麻风反应、多形性日光疹、红斑狼疮、结节性痒疹、皮肤变应性血管炎、白塞病等。

(3)用法 每日100~200mg口服。

(4)不良反应 致畸、口鼻黏膜干燥、倦怠、皮疹、多发性神经炎,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6.氨苯砜

(1)作用机制 对麻风杆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大剂量时有杀菌作用,且具有免疫抑制作用。

(2)适应证 用于治疗麻风、疱疹样皮炎、脓疱性皮肤病、过敏性紫癜、血管炎、天疱疮等。

(3)用法 每日50~300mg口服,病情控制后逐渐减量。

(4)不良反应 ①溶血性贫血、白细胞减少。②药疹,严重者表现为剥脱性皮炎。如有发热、淋巴结肿大、肝肾功能损害和单核细胞增多,称为“氨苯砜综合征”。③治疗初期,部分患者出现恶心、头痛、头晕、无力等不适,可自行消失。

7.人免疫球蛋白

(1)作用机制 是从健康人混合血浆中提取的免疫球蛋白制剂,主要是IgG,可以增强机体的体液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抗感染能力。

(2)适应证 治疗重症药疹及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红斑狼疮、皮肌炎、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重症多形红斑等。

(3)用法 每日0.4g/kg,连用3~5日,必要时可4周重复1次。

(4)不良反应 副作用较小,少数患者有一过性头痛、恶心、低热等,偶见过敏反应。

8.烟酰胺

(1)作用机制 参与辅酶Ⅱ组成,并有扩张血管作用。

(2)适应证 烟酸缺乏症、光线性皮肤病、大疱性类天疱疮等的辅助治疗。

(3)用法 常用量150~300mg/d,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可用到每次300mg,每日2~3次。

(4)不良反应 个别有头昏、恶心、上腹不适、食欲不振等。

另外,系统用药中还包括抗生素、抗病毒药和抗真菌药,药物种类的选择需依赖于感染微生物的确定及对抗微生物药物的敏感性。

二、外用药物治疗

皮肤为人体最外在器官,外用药物治疗,药物直接作用于皮损,皮损局部药物浓度高,系统吸收少,因此具有疗效高、不良反应小的特点。学习外用药物治疗应重点掌握外用药物种类、剂型及治疗原则三方面内容。

(一)外用药物种类

1.清洁剂 能清除皮损处分泌物、鳞屑、结痂、脓液等。常用的有生理盐水、3%硼酸溶液、0.1%雷夫奴尔、液状石蜡、植物油等。

2.保护剂 具有减少摩擦、防止外界刺激、保护皮肤的作用。常用的有氧化锌粉、滑石粉、炉甘石及植物油等。

3.止痒剂 具有清凉止痒的作用。常用的有0.5%~5%薄荷脑、1%~5%樟脑、1%麝香草酚、5%苯唑卡因等。

4.抗菌剂 具有抑菌或杀菌作用。如5%~10%硫黄、0.1%雷夫奴尔、5%~10%过氧化苯甲酰、0.5%~3%红霉素、1%克林霉素、2%莫匹罗星、2%夫西地酸、0.5%~1%新霉素等。

5.抗真菌剂 具有杀灭或抑制真菌的作用。常用的有2%~3%克霉唑、6%~12%苯甲酸、10%~30%冰醋酸、1%特比萘芬、2%~3%咪康唑、1%联苯苄唑、5%~10%水杨酸等。

6.抗病毒剂 具有抗病毒作用。常用的有3%~5%阿昔洛韦、1%喷昔洛韦、3%膦甲酸钠、10%~40%足叶草酯等。

7.角质促成剂 增强血管收缩,减轻炎症浸润,促进表皮角质层正常化。常用的有2%~5%煤焦油或糠馏油、5%~10%黑豆馏油、1%~3%水杨酸、3%~5%硫黄、0.1%~0.5%蒽林等。

8.角质松解剂 能松解角质,使角化过度的角质层细胞松解剥脱。常用的有5%~10%水杨酸或乳酸、20%~40%尿素、10%雷锁辛、10%硫黄、0.01%~0.1%维A酸等。

9.腐蚀剂 具有腐蚀作用,以清除破坏增生的肉芽组织及赘生物。常用的有30%~50%三氯醋酸、纯苯酚、硝酸银棒、>20%水杨酸、鸡眼膏、鸦胆子等。

10.收敛剂 具有收敛、减少渗出、促进炎症消退、抑制皮脂腺及汗腺分泌的作用。常用的有0.2%~0.5%硝酸银、5%甲醛、2%明矾液等。

11.杀虫剂 具有杀灭疥、螨、虱、蠕形螨的作用。常用的有5%~10%硫黄、10%克罗米通、2%甲硝唑、20%~30%百部酊、5%过氧化苯甲酰、25%苯甲酸苄酯等。

12.脱色剂 减轻色素沉着。常用的有3%氢醌、20%壬二酸等。

13.维A酸类 具有调节表皮细胞分化、抑制表皮增生和调节黑素代谢等作用。常用的有0.025%~0.05%全反式维A酸霜、0.1%他扎罗汀凝胶。

14.糖皮质激素 具有抗炎、抗过敏、止痒、抑制免疫、抗增生作用。国内外常用的外用糖皮质激素及其抗炎强度等级见表5-6。

表5-6 糖皮质激素受基质影响的抗炎强度等级

注:C=霜,O=软膏,G=凝胶,L=洗剂,S=溶液。
此表的排列等级是代表糖皮质激素的药效强弱,第1级为超强,第2级为最强,第3级为很强,第4级为中强,第5级为中,第6级为弱,第7级最弱。糖皮质激素的药效等级是受其基质的影响,如加强基质的倍他米松二丙酸酯排在超强的第1位,在相同的浓度,不同的基质中又排在第2位,其基质是洗剂时(经皮吸收少)则排在第5位。

超强效和强效激素适用于重度、肥厚性皮损。一般每周用药不应超过50g,连续用药不应超过2~3周。中效激素适合轻中度皮损,可连续应用4~6周。弱效激素适用于轻度及中度皮损(包括儿童皮肤病、面部和皮肤柔嫩部位),必要时可以长期使用。外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引起局部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紫癜、多毛、痤疮、毛囊炎、色素异常、真菌感染、激素依赖性皮炎等。

(二)外用药物剂型

1.溶液 是药物的水溶液。具有清洁、收敛、消炎等作用,主要用于湿敷,以减轻充血、水肿和清除分泌物及痂皮等作用。主要用于急性皮炎、湿疹或伴有糜烂渗液者。常用的有3%硼酸溶液、0.1%雷夫奴尔溶液、1∶8000高锰酸钾溶液等。

2.酊剂和醑剂 是药物的乙醇溶液或浸液。具有杀菌、消炎、止痒、溶解皮脂的作用。酊剂和醑剂外用于皮肤后,乙醇迅速挥发,将其中所溶解的药物均匀地分布于皮肤表面,发挥其作用。可用于皮肤瘙痒症、疥疮、足癣、斑秃、白癜风等。常用的有2.5%碘酊、复方樟脑醑、百部酊、复方苯甲酸酊等。

3.粉剂 为药物的细微干燥粉末。具有保护、散热、吸湿、干燥、止痒作用。主要用于急性皮炎无糜烂、渗出者,特别适用于间擦部位。常用的有滑石粉、氧化锌粉、炉甘石粉等。

4.洗剂 也称振荡剂,是粉剂(30%~50%)与水的混合物,粉不溶于水。具有止痒、散热、干燥及保护作用。主要用于急性皮炎及湿疹无糜烂、渗出者。常用的有炉甘石洗剂、复方硫黄洗剂等。

5.油剂 用植物油溶解药物或与药物混合。具有清洁、保护、润滑、软化痂皮作用。主要用于亚急性皮炎、湿疹伴少量渗出者。常用的有25%~40%氧化锌油、10%樟脑油等。

6.乳剂 为油与水乳化而成的剂型。脂为油包水型,霜为水包油型。具有护肤、滋润作用。主要用于亚急性、慢性皮肤炎症。常用的有糠酸莫米松乳膏、地奈德乳膏等。

7.糊剂 含有25%~50%的药粉和油脂基质组成。具有保护、吸湿、收敛作用。主要用于亚急性皮炎、湿疹伴轻度糜烂、渗出、结痂者。常用的有氧化锌糊剂。

8.软膏 为药物和油脂基质组成(药粉<25%)。具有保护创面、防止干裂、去除鳞屑的作用。软膏渗透性较好,其中加入不同药物可发挥不同的治疗作用。主要用于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银屑病等。由于软膏可阻止水分蒸发,因此不宜用于急性皮炎、湿疹伴渗出者。常用的有硫黄软膏、曲安奈德软膏等。

9.硬膏 药物和黏着性基质涂布在裱褙材料上而成。具有作用持久、防止水分蒸发、软化皮肤和增强药物渗透性的作用。主要用于慢性肥厚性局限性皮损。常用的有曲安奈德新霉素贴膏等。

10.凝胶 是以由高分子化合物和有机溶剂如丙二醇、聚乙二醇为基质配成的外用药物。具有护肤、润滑作用,无油腻感。可用于急慢性皮炎、痤疮等。常用的有过氧化苯甲酰凝胶、阿达帕林凝胶、他扎罗汀凝胶等。

11.气雾剂 药液和液化气体注入特制的容器内制成。具有保护、减少摩擦、防止感染的作用。可用于感染性或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常用的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气雾剂等。

(三)外用药物治疗原则

1.正确选择外用药的种类 根据病因、发病机制、自觉症状等进行合理选择。如真菌感染选择抗真菌剂,细菌感染选择抗菌剂,变态反应性疾病选择糖皮质激素,角化不全选择角质促成剂,角化过度选择角质剥脱剂,瘙痒选择止痒剂等。

2.合理选择外用药的剂型 应根据皮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剂型。①急性期:仅有红斑、丘疹、水疱者可选择粉剂或洗剂外用;炎症较重,伴潮红、肿胀、糜烂、渗出较多时,可选择溶液湿敷;有糜烂但渗出不多时可选择糊剂。②亚急性期:渗出轻微者,可选择糊剂或油剂;如无糜烂、渗出者,可选择乳剂。③慢性期:皮损浸润肥厚、苔藓样变者,可选择乳剂、软膏、硬膏、酊剂。④单纯性瘙痒而无皮肤损害者,可选择酊剂、醑剂和乳剂。

3.注意事项 因为同一患者在同一时间不同的部位,皮损的形态可不同,选择外用药的种类和剂型也可以不同,因此应该向患者详细说明每种外用药的使用方法、时间、使用的部位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应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不良反应及禁忌证。应特别注意特殊人群及敏感部位的用药特点。

三、物理疗法

(一)光疗法

1.红外线 通过产生温热作用而发挥促进局部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局部细胞代谢、加速组织修复、促进炎症消退等作用。适用于皮肤感染、慢性皮肤溃疡、冻疮等。

2.紫外线 分为短波紫外线(UVC,波长180~280nm)、中波紫外线(UVB,波长280~320nm)和长波紫外线(UVA,波长320~400nm)。

临床常用的有窄谱UVB(NB-UVB)、光化学疗法(PUVA)和UVA1疗法。

(1)窄谱UVB(NB-UVB) 波长为311±2nm,由于波长范围窄,治疗作用相对增强,不良反应相对小,是治疗银屑病、白癜风、特应性皮炎、早期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等的有效疗法之一。

(2)光化学疗法(PUVA) 口服或外用光敏剂后照射UVA的疗法。PUVA疗法具有促使皮肤色素加深、抑制细胞增生和炎症的作用。用于治疗银屑病、掌跖脓疱病、蕈样肉芽肿、特应性皮炎、斑秃、白癜风、多形性日光疹、硬皮病等。不良反应有光毒性反应、皮肤光老化,长期应用有致皮肤肿瘤的风险。

(3)UVA1疗法 波长340~400nm的UVA称为UVA1,主要用于治疗特应性皮炎、硬皮病。

3.光动力疗法 是通过系统或外用光敏剂,导致靶组织含有外源性光敏物质,再应用特定波长的光或激光照射,使之产生一系列的光化学和光生物学反应,引起病变组织坏死,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美容目的的一种疗法。

目前国内已经上市的皮肤科常用光敏剂有盐酸氨基酮戊酸(ALA)和海姆泊芬(HMME)。前者常用的光源有氦氖激光、半导体红光、脉冲染料激光、强脉冲光等,适应证有皮肤肿瘤、感染性和炎症性皮肤性病等,如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鲍恩病、痤疮、尖锐湿疣等;后者常用的光源是连续性激光(532nm),主要用于鲜红斑痣的治疗。

(二)激光疗法

激光具有单色性、平行性及相位一致的特点。大多数激光治疗,都是应用光被吸收后产生的热能达到治疗效果。近年来皮肤激光发展日新月异,新型激光的研发及原有激光的改进,使激光已经成为众多皮肤性病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

皮肤科常用激光主要有以下几类:

1.激光手术 用二氧化碳激光器等发生高功率激光破坏组织,使组织凝固坏死、碳化及气化。用于寻常疣、尖锐湿疣、跖疣、化脓性肉芽肿及皮肤良性肿瘤的治疗。

2.激光理疗 氦氖激光可改善微循环,促进炎症吸收和创伤修复,减轻局部充血、水肿。可用于皮肤黏膜溃疡、疖、丹毒、带状疱疹、甲沟炎、湿疹合并感染、接触性皮炎等的治疗。

3.选择性激光 现代激光设备的发展主要基于1983年Anderson和Parrish提出的选择性光热作用理论,即所选择的激光能穿透一定的深度,其波长必须与预期靶组织色基(黑色素、水和血红蛋白)的吸收光谱相匹配,而很少或完全不被周边组织吸收。使其产生的足以损伤靶组织的热都被局限在预期的靶组织内,对周边组织损伤极小或没有损伤,从而提高治疗的选择作用。常用的选择性激光见表5-7。

表5-7 皮肤科常用选择性激光

4.强脉冲光嫩肤技术 强脉冲光(IPL)属于非相干光,该技术是利用IPL产生的光(400~1200nm)进行的非剥脱性、非侵入性嫩肤治疗。一是特定光谱的强脉冲光能穿透皮肤,被组织中的色素基团及其血管内的血红蛋白优先选择性吸收,在不破坏正常组织的前提下,使扩张的血管、色素基团、色素细胞等破坏、分解,从而达到治疗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斑的效果。临床用于治疗光老化血管性疾病、色素性疾病、多毛症,甚至炎症性疾病(痤疮、酒渣鼻等)。二是强脉冲光作用于皮肤组织产生光热作用和光化学作用,使深部的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重新排列,并恢复弹性,使面部皮肤皱纹消除或减轻,毛孔缩小,起到皮肤年轻化的作用。

5.点阵激光技术 是利用局灶性光热原理发展的皮肤重建术,其术后恢复更快、副作用更小。点阵激光采用细微的点状光束扫描方式,使激光瞬间产生的热能将微观治疗区域去除,并且激活组织自我修复,刺激成纤维细胞增殖,使胶原蛋白发生重组和增生,达到嫩肤、紧肤的目的。常用的非剥脱设备有点阵1320nmNd:YAG激光、1550nm铒激光、1565nm非剥脱点阵光纤激光;剥脱性激光设备有2940nmEr:YAG激光、点阵CO2激光等。

(三)电疗法

1.电解法 用电解针利用直流电在人体局部组织内引起化学变化,破坏病变组织而达到治疗目的。适用于小赘生物、毛细血管扩张和局部脱毛。

2.电灼法和电干燥法 用较高电压、较小电流强度的高频电源对病变组织进行烧灼破坏的方法。适用于浅表皮损如脂溢性角化病、日光性角化病、寻常疣、化脓性肉芽肿及皮肤赘生物等。

3.电凝法 用比电干燥法电压低、电流强度大的高频电流,使病变组织凝固坏死。适用于治疗较深病变组织,如小的皮肤肿瘤、毛发上皮瘤、稍大的寻常疣、皮肤赘生物。

4.电烙术 利用电热丝对皮损进行烧灼破坏的治疗方法。适用于各种疣、皮肤赘生物及较小的皮肤良性肿瘤。

5.电切割术 使用双极装置通过轻度侧向热能传递,用于及时止血和切割的治疗方法。适用于治疗大的皮肤肿瘤、玫瑰痤疮鼻赘期整形等。

(四)微波疗法

用微波电流治病的方法称为微波治疗。低能量的微波产热低,以非热效应为主,主要作用为增加局部血循环,加快局部代谢,降低感觉神经兴奋性,增加局部组织抵抗力。高能量的微波可造成蛋白质凝固、坏死、碳化、气化。适用于各种疣、皮赘、汗管瘤、淋巴管瘤等治疗。

(五)冷冻疗法

冷冻疗法是利用制冷剂产生低温,使病变组织坏死达到治疗目的。常用的制冷剂为液氮。根据皮损的大小、深浅、形状,可采用棉签浸蘸法、冷冻头接触法和喷射法进行治疗。冷冻后可见局部组织发白、肿胀,部分患者1~2天内可发生水疱,然后干燥结痂,1~2周脱痂。适用于各种疣、毛发上皮瘤、脂溢性角化病、瘢痕疙瘩、血管瘤、结节性痒疹等。

(六)水疗法

水疗法也称浴疗,是利用水的温热作用和清洁作用,结合不同的药物药效而达到治疗皮肤病的作用。常用的有淀粉浴、矿泉浴、麦饭石浴、人工海水浴、高锰酸钾浴、中药浴等。临床可用于治疗银屑病、慢性湿疹、皮肤瘙痒症等。

(七)放射疗法

放射疗法是用放射线治疗皮肤病的方法。皮肤科常用的放射源有浅层X线和放射性核素(如32P、90Sr),用于治疗慢性顽固性湿疹、血管瘤、瘢痕疙瘩、蕈样肉芽肿的肿瘤期、基底细胞癌等。

四、化学换肤术

化学换肤术,也称为化学剥脱术,是通过对皮肤产生可控性的损伤,使表皮和(或)真皮浅层部分剥脱,促进表皮细胞更替,刺激胶原蛋白重组,重新生成健康的表皮和真皮,从而改善皮肤外观、提升皮肤功能的治疗方法。根据剥脱深度不同,可分为极浅层剥脱、浅层剥脱、中层剥脱和深层剥脱。常用的换肤药物有水杨酸、α羟基酸、三氯醋酸、Jessner液及维A酸类药物等。临床可用于治疗痤疮、玫瑰痤疮、黄褐斑、雀斑及光老化等。

五、皮肤外科治疗

常用的皮肤外科手术如下:

1.切除术 用来切除侵袭性的皮肤癌和需要切除的良性皮损。

2.玫瑰痤疮切割术 可破坏局部增生的毛细血管及结缔组织,尤其是毛细血管扩张明显和鼻赘期更佳。

3.活检术 是为了进行病理检查以便进一步明确诊断而进行的获取皮损组织的手术。

4.皮肤移植术

(1)游离皮片移植术 是指从供区完整切除后失去血供的皮肤移至缺失部位。适用于烧伤后皮肤修复、表浅性皮肤溃疡、皮肤瘢痕切除后修复等。

(2)皮瓣移植术 将相邻部位的皮肤和皮下脂肪同时转移至缺失部位,有血液供应,故易于成活。适用于创伤修复、较大皮肤肿瘤切除后修复等。

(3)自体表皮移植 用负压吸引法在供皮区和受皮区吸引形成水疱,再将供皮区疱壁移至受皮区并加压包扎。适用于白癜风的治疗。

5.自体毛发移植术 是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技术取出枕部健康的毛囊组织,经过特殊技术操作,按毛囊单位分离出毛胚后移植到患者秃顶、脱发的部位。毛囊存活后便会生长出健康的新发,而且所长出的新发保持原有头发的一切生物学特性。毛发移植的治疗方法除应用于头皮外,也可应用于眉毛、睫毛、胡须和胸毛等。

6.Mohs外科手术 将切除组织立即冰冻切片进行病理检查,以确定肿瘤是否切除完整。用于皮肤恶性肿瘤如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角化棘皮瘤、恶性雀斑样痣等的切除。

7.腋臭手术 通过全切术或微创术等方法祛除或破坏局部顶秘汗腺及导管,达到治疗腋臭的目的。适用于较严重腋臭。

8.甲外科手术 可用于祛除良恶性的甲肿瘤、减轻嵌甲或甲创伤引起的疼痛、通过病理诊断临床上易混淆的甲损伤和甲营养不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