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浮肿

方一 越婢加术汤

出处: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

组成:麻黄10g,石膏15g,白术10g,生姜8g,炙甘草4g,大枣3枚。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治法:利水发汗,祛湿退肿。

证象:风水泛滥,腰部以上浮肿,面目浮肿为盛,或全身浮肿,肢节酸重,口渴,小便不利,微热,咳喘,恶风寒,苔薄,脉浮滑数。

忌宜:阴虚体质无浮肿者不宜。

评介:本方为《金匮要略》中经典名方,治疗具有上述证象患者有效,也可用于急性肾炎水肿患者。

方二 五苓散

出处:汉代张仲景《伤寒论》。

组成:茯苓15g,猪苓12g,泽泻12g,白术12g,桂枝10g。

用法:作汤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

治法:化气利水,健脾祛湿。

证象:水湿内停,水肿,身重,小便不利,或头痛,发热,口渴,苔白腻,脉浮。

忌宜:津伤阴亏之人作渴而小便不利者慎用。

评介:本方为古代《伤寒论》中名方,为专治小便不利、烦渴或水饮内停之剂,有无表证均可用之。

方三 五皮饮(又名五皮散)

出处:汉代华佗《中藏经》。

组成:陈橘皮、茯苓皮、桑白皮、大腹皮、生姜皮各10g。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

治法:健脾化湿,理气消肿。

证象:脾虚湿盛,头面肢体水肿,腹部胀满,上气喘促,小便短少,苔白腻,脉沉缓。

忌宜:宜用于治疗一般性的轻型水肿。

评介:本方是古代行气利水治疗浮肿的普通方剂,临床常用。若浮肿较重,需通过温阳化气法,运化水湿,加强利水。也可用于一般妊娠水肿。

方四 济生肾气丸

出处:宋代严用和《济生方》。

组成:山萸肉12g,山药15g,熟地黄15g,丹皮10g,茯苓15g,泽泻10g,制附子6g(先煎),桂枝6g,牛膝10g,车前子10g。

用法:有中成药,药店有售,按说明书服用;或作汤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

治法:温补肾阳,化气行水。

证象:肾阳不足,水邪泛滥,腰重脚肿,小便不利,舌质淡胖,苔白,脉沉迟。

忌宜:凡明显有肾气虚弱、肾阳不足而水肿严重者宜之。

评介:本方系肾气丸加牛膝、车前子而成,是在温补肾阳基础上加强利小便作用。牛膝善行血分之水,车前子善行气分之水,共同促使水肿之水从小便而出。可用于肾炎后期,肾阳虚而小便不利、脚肿者。

方五 实脾散

出处:宋代严用和《济生方》。

组成:白术15g,茯苓15g,制附子6g(先煎),干姜6g,草果6g,大腹皮10g,厚朴8g,木香6g,木瓜10g,甘草5g,生姜5g,大枣3枚。

用法:作汤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温服。

治法:温阳实脾,化湿消肿。

证象:脾肾阳虚,全身浮肿,腰以下更甚,胸腹胀满,身重纳呆,手足不温,苔厚腻,脉沉迟。

忌宜:阴虚体质者慎用。

评介:本方为治疗脾肾阳虚水肿常用方,虽名“实脾”,实则实脾强肾两治。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肾炎、心功能不全性水肿,属于脾肾两虚者。

方六 真武汤(又名玄武汤)

出处:汉代张仲景《伤寒论》。

组成:制附子8g(先煎),白术10g,茯苓15g,白芍10g,生姜6g。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3次温服。

治法:温阳化气,利水消肿。

证象:脾肾阳虚,水气内停,湿在肌肤,肢体浮肿,四肢沉重,小便不利,苔白滑,脉沉。

评介:本方是《伤寒论》中著名方剂,温阳利水疗效显著。近代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肾炎、心源性水肿、慢性肠炎,及耳源性眩晕等属于脾肾阳虚者。

方七 防己黄芪汤

出处: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

组成:防己10g,黄芪12g,白术10g,甘草3g,大枣3枚,生姜5g。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治法:补气健脾,利水消肿。

证象:风水表虚,汗出恶风,身重浮肿,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

忌宜:对实证水肿而兼有胃肠症状者不宜。

评介:本方为《金匮要略》中治疗气虚水肿的主要方剂,临床常用。应用得当,效果显著。

方八 防己茯苓汤

出处: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

组成:防己10g,茯苓18g,黄芪12g,桂枝10g,甘草5g。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温服。

治法:益气通阳,化气利水。

证象:四肢浮肿,按之没指,腹部肿胀如鼓,小便不利,不渴,脉浮。

忌宜:对实证热证水肿不宜。

评介:本方为古代经典方剂,较防己黄芪汤多茯苓、桂枝,加强了通阳化饮功效,也是益气通阳利水常用方。

方九 参苓白术散

出处:宋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山药15g,白扁豆12g,莲子肉10g,薏苡仁10g,砂仁8g,桔梗8g,炙甘草8g。(一方有陈皮、大枣)

用法:作汤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治法:补气健脾,渗湿和胃,升清降浊。

证象:脾胃气虚而夹湿,饮食不消,胸脘满闷,形体虚弱,四肢无力,小儿营养不良,妇女脾虚湿盛,脉虚缓。

评介:本方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经典方剂。现代常用于慢性胃肠炎、慢性肾炎蛋白尿日久不退、慢性贫血、慢性腹泻及慢性消耗性疾病属于脾虚者。本方可一方多用,也用于消化系统病证如食欲减退、腹泻等。

方十 调中健脾丸

出处:清代董西园《医级》。

组成:黄芪15g,党参12g,白术10g,苍术10g,茯苓15g,陈皮8g,半夏8g,木香8g,草豆蔻6g,薏苡仁15g,香附10g,沉香5g,泽泻10g,白芍10g,苏子10g,莱菔子8g,黄连5g,干姜6g,瓜蒌10g,山楂10g。

用法:作汤剂,水煎服,日1剂,分2~3次温服。

治法:调中健脾,益气化湿。

证象:脾虚水困,腹部肿满,尿少便溏,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舌淡胖苔薄腻,脉沉弱。

忌宜:宜用于气虚脾虚,水肿胀满患者。

评介:本方为《医级》中常用方剂,以调中健脾,行气消胀见长,对脾虚夹滞,胸膈满胀,胁肋隐痛而水肿者宜之。

方十一 开瘀消胀汤

出处:《中国中医药报》社主编《中国当代名医名方录》吕承全方。

组成:郁金10g,三棱10g,莪术10g,丹参30g,大黄10g,肉苁蓉10g,淫羊藿10g,巴戟天10g。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

治法:开郁行气,活血化瘀,消肿除胀。

证象:特发性水肿,外形丰腴,肢体瘀胖,早晨面部肿胀,午后腰腿酸困肿甚,指压略带弹性,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涩。

忌宜:忌食辛辣、油腻食物,宜食清淡。

评介:本方为河南中医学院(现河南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吕承全经验方。主要用于治疗瘀胀症(类似于西医学的特发性水肿),理法得当,效果显著,值得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