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眩晕
方一 河车大造丸
出处:清代汪昂《医方集解》。
组成:紫河车5g(冲服),龟板15g(先煎),党参15g,熟地黄15g,天冬15g,麦冬15g,茯苓15g,杜仲10g,牛膝10g,黄柏6g。
用法:中成药,药店有售,按说明书服用;或作汤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治法:补益肾精,充养脑髓。
证象:肾精不足,眩晕头昏,精神萎靡,腰膝酸软,耳鸣齿摇,发白发落,遗精滑泄,舌红苔少,脉细数。
评介:本方为古代经典方剂,对于因肾精不足而经常眩晕的患者,并见上述证象者,可以选用。本方一方多用,也用于虚劳。
方二 右归丸
出处: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
组成:熟地20g,山药15g,山茱萸10g,杜仲10g,枸杞子12g,肉桂6g,制附子6g(先煎),当归10g,菟丝子10g,鹿角胶12g(烊化冲服)。
用法:作汤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温服。宜饭前服。
治法:温补肾阳,填充精血。
证象:肾精不足,命门火衰,眩晕频作,精神萎靡,气衰神疲,年老久病,记忆减退,腰酸腿软,畏寒肢冷,舌淡,脉沉细。
评介:本方为经典古方,是温补肾阳之通剂。主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因中医理论称右肾属火,方中诸药温阳补肾,使肾火元阳能归其原,故称右归。本方也可用于男子神经衰弱、慢性肾炎等属肾阳虚证者。
方三 血府逐瘀汤
出处: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
组成:当归10g,生地黄10g,桃仁12g,红花10g,枳壳6g,赤芍8g,柴胡6g,桔梗6g,川芎6g,牛膝10g,甘草3g。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3次温服。
治法: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证象:瘀血阻络、血行不畅所致的眩晕头痛、胸痛,痛如针刺而有定处,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舌有瘀斑,脉弦细涩。
忌宜:非确有血瘀之证者不宜应用,孕妇忌用。
评介:本方是王清任的著名方剂,也是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经典方。除了治疗上述证象外,也可用于神经官能症、脑震荡后遗症之精神抑郁、头昏、眩晕、失眠者。本方一方多用,也用于血液循环系统病证心前区痛。
方四 天麻息风汤
出处:刘茂才主编《现代疑难病中医治疗精髓》
组成:天麻15g,钩藤15g,白芍30g,山茱萸15g,牛膝18g,龟板20g(先煎),制何首乌30g,牡蛎30g,夜交藤30g,茯苓20g。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宜饭后服。
治法:平肝息风,育阴潜阳。
证象:阴虚阳亢,头晕目眩,头痛且胀,口干,目赤耳鸣,面色潮红,烦躁易怒,少寐多梦,舌红苔少,脉弦。
评介:本方为现代临床应用经验方,对于阴虚阳亢型眩晕症疗效较好。
方五 除眩汤
出处:张俊庭主编《中国中医特治新法大全》河北省中医院李建国方。
组成:太子参18g,白术15g,陈皮10g,法半夏12g,茯苓12g,泽泻15g,钩藤15g,天麻12g,石决明30g,仙鹤草30g,竹茹10g,甘草6g。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3次温服。
治法:平肝息风,化痰降浊,益气健脾。
证象:由肝风、痰浊、气虚所致的大多数眩晕。
评介:本方为现代治疗眩晕症有效经验方。中医经典理论认为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三者常同时并存,本方寓平肝息风、降浊化痰、健脾益气于一方,故对多数眩晕患者收效甚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