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失眠
方一 黄连阿胶汤
出处:汉代张仲景《伤寒论》。
组成:黄连12g,黄芩8g,白芍8g,阿胶10g,鸡子黄2枚。
用法:前3味水煎,汤成去渣,溶胶入内,再将鸡子黄加入搅匀,每日1剂,日服3次。宜午后至睡前服。
治法:养阴清热,除烦安神。
证象:阴亏火旺,心肾不调,心烦失眠,头晕耳鸣,健忘心悸,五心烦热,口干津少,腰酸,舌质红,脉细数。
评介:本方为古代经典方剂,主要用于阴虚火旺及热病后阴伤液耗、虚烦不得眠者。
方二 朱砂安神丸(又名安神丸)。
出处:金代李东垣《兰室秘藏》。
组成:黄连6g,朱砂3g(冲服),生地黄30g,当归15g,炙甘草3g。
用法:有中成药,按说明书服用;或作汤剂,水煎服,日1剂。
治法:镇心安神,养阴清热。
证象:心火亢盛,心阴不足,心神烦乱,失眠怔忡,夜睡多梦,惊悸不安,胸中烦热,舌红,脉细数。
评介:本方为镇心安神、治疗失眠的经典方,广泛应用于心阴不足、心神烦乱、失眠不安的患者,疗效显著。
方三 酸枣仁汤
出处: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
组成:酸枣仁20g,茯苓15g,川芎8g,知母10g,甘草5g。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温服。
治法:养血安神,清心除烦。
证象:肝血不足,阴虚阳亢,虚烦不眠,多梦,心悸盗汗,头晕目眩,口燥咽干,舌淡,脉细数。
评介:本方为镇静安眠经典方剂,多用于神经衰弱的虚烦、兴奋、急躁、失眠患者,疗效显著。还可用于治疗抑郁症、轻度精神分裂症、更年期综合征等。
方四 温胆汤
出处: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陈皮10g,半夏10g,茯苓15g,枳实10g,竹茹8g,炙甘草5g,生姜3片,大枣2枚。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温服。
治法:清胆和胃,化痰除烦。
证象:痰气互阻,久郁化火,虚烦不眠,胆胃不和,胃胀少食,口苦胸闷,苔腻,脉滑。
评介:本方为传统常用方剂,方名温胆,实则是清胆和胃,主要用于痰热内扰、胆胃不和之证。现代也多用于神经衰弱症患者的失眠、眩晕,及冠心病患者的心悸、心前区痛等症。
方五 十味温胆汤
出处: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
组成:党参15g,熟地黄15g,酸枣仁15g,五味子10g,远志10g,陈皮8g,半夏8g,枳实8g,茯苓12g,炙甘草3g,生姜2g,大枣1枚。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温服。
治法:益气化痰,宁心安神。
证象:心胆虚怯,触事易惊,失眠心悸,烦闷不安,饮食无味,苔黄腻,脉滑数。
评介:本方为古代名方,重点益气化痰、宁心安神。方中党参、酸枣仁等加强了补益心气之功,对心胆虚怯失眠患者尤为适宜。
方六 高枕无忧散
出处:明代龚信《古今医鉴》。
组成:党参20g,酸枣仁15g,石膏10g,陈皮8g,姜半夏8g,茯苓12g,枳实8g,竹茹8g,麦冬10g,龙眼肉10g,甘草5g,生姜3g。
用法:作汤剂,水煎服,日1剂,宜午后及睡前服。
治法:益气养心,清热化痰。
证象:心气不足,热痰内阻,昼夜不睡,心胆虚怯,舌淡,脉沉细。
评介:本方为古代经典方剂。现代多用于治疗心气不足、痰热内阻、虚实夹杂、昼夜不睡、多方久治不效的顽固性失眠患者。
方七 归脾汤
出处:宋代严用和《济生方》。
组成:党参15g,黄芪15g,白术10g,茯神15g,龙眼肉15g,当归10g,远志6g,广木香6g,炙甘草5g,生姜3片,大枣1枚。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3次温服。
治法: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证象:心脾血亏,不易入睡,多梦易醒,醒后再难入睡,心悸健忘,神疲体倦,饮食无味,面色无华,舌淡苔薄,脉缓弱。
评介:本方为古代经典常用方剂,经常用于心脾两虚,脾不统血,慢性失血,神经衰弱等所致的失眠、头晕、心悸、体倦患者,有一定疗效。本方一方多用,也用于血液循环系统病证贫血等。
方八 安眠汤
出处:孔伯华著《孔伯华医集》。
组成:磁石10g(先煎),朱砂5g(先煎),知母9g,黄柏9g,生龙骨12g,生牡蛎12g,石决明12g,莲子心6g,龙胆草9g,鲜石斛15g,茯神木45g,首乌藤60g,炒六曲9g,柏子仁9g,旋覆花12g,代赭石9g,莲藕30g,鸡内金12g,焦栀子9g,荷叶1个,厚朴花9g。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各服1次。
治法:镇心安神,交通心肾。
证象:失眠,彻夜难以入睡,大脑反应迟钝,脉象弦大。
评介:本方为北京名医孔伯华临床经验方,多年应用,疗效显著,对比较顽固的失眠患者,可以选用此方加减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