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曹操相助

曹植心中清楚,要想让锦官城成为商贾的聚集地,不能只依赖几个门阀世家的支持。

随着水患的阴霾逐渐散去,临时医馆中的病患有的逐渐康复,重症皆有所转圜,谢令裳又立一功,暂且按下不表。

新城开荒的工地上也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难民们原对生活没了希望,自己生活半辈子的土地,一朝被洪水侵蚀,如同断了他们生存的希望。

可眼下唯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真正经历的人才会懂得。对州牧大人无不感恩戴德。

农夫们光着膀子,古铜色的肌肤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他们挥舞着锄头和铁锹,大汗淋漓地挖掘着土地。曹植置身于这片繁忙之中,他也身先士卒的手握锄头,额头上的汗珠顺着下巴滴落到土里。尽管动作不如经验丰富的农夫们那样熟练,却十分认真,不时走到老工匠身旁,虚心地请教。

便是他身后的牧府官僚,一个个也为之动容。曹植不仅是一方州牧,更是丞相之子,他日承袭世子,贵不可言。

别说老百姓青天白日的,眼眶湿热。就连普通官僚也没见过这般亲力亲为的一州之首,纷纷学着曹植的样子,换上粗布衣裳,挽着衣袖,在田里开荒。

“大人,您看这城墙的地基,一定要打得深,打得牢。”老工匠指着刚刚挖好的地基,向曹植解释道。

曹植认真地点了点头,他的目光顺着老工匠的手指,仔细观察着地基的情况:“不错,是得扎实了。”

老工匠兴致盎然,“大人能如此体恤民情,亲自下场指导,我们这些老骨头干起活来也更有劲了。”

“大人,这石头选得好,坚硬耐用,是建城墙的上好材料。”一位石匠向曹植介绍道。他们手持铁锤和凿子,专心打磨用于城墙的石块,见曹植在旁,也凑上来说几句。

“诸位辛苦,等新城建好,都会给各位寻一处依山傍水的好地段安居。”曹植真诚笑道。

日头正盛,农户和匠人都躲在乘凉棚里纳凉。曹植又带着官员顶着日头,姗姗来到兴建屋舍的现场,亲自监督巡视屋宅搭建。他不时地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负责设计的从事、匠工们讨论着加固防寒潮的条件。

“大人,您看,我们用这种新的卯榫结构,可以让房屋更加稳定。”年轻的机关匠人向曹植展示着他的设计。

曹植的眼中闪过一丝赞赏:“好,就按你的结构来做,只是这磨损上,还要再多费些心思。”须知在后世,这榫卯结构的家具物件都要比其他的贵上不少。

半月时光匆匆如水,待北方集结的人马汇合进发,曹植仍不动声色的稳坐钓鱼台。

这日,曹植正在牧府书房中筹划下一步划分田地之事,却见崔琰前来,步履匆匆,“叔父可有要事?”

“公子,锦官城的建设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但不知您对于城中官员的选拔有何打算?”

曹植闻言,笑了笑:“自然,我心中已有人选。”

然而最近这些时日,曹植都未曾提拔任何人,崔琰不由得有些担忧。

“前些日子,荀攸与我举荐一人,此人名高柔,原是袁绍的外甥,高干麾下做事。后投奔了我父,倒是个识时务的人,有几分才干,我打算写信给邺城,向父相要高柔此人为郡守。荀攸提及此人对于北伐之事有先见之明,他在邺城没有根基,一张白纸,反而更适合我们荆州。想必若安心于此,也能为锦官城竭诚效力。”

崔琰微微颔首,他对高柔的才能也有所耳闻:“这高柔在邺城并不是什么显赫官职,若得了公子的提拔,想必是要记着公子的恩德的。”

“此外,我还想请荀彧长子荀恽为新城司马,协助高柔管理锦官城的军事。荀家在朝中颇有声望,荀恽本人也是文武双全,有他加入,定能为我们的事业增添一份力量。”对于这二人,他已经设想许久。

崔琰听后,心中一动,此举无疑是在争取荀家的支持:“可这荀家一贯中庸,您这样做,是否会引起丞相与大公子不满?”

曹植显得颇有把握:“叔父,你是担忧荀彧?荀彧虽以国家和百姓的利益为重,对我父相尤为忠心。可对下一辈的事,他是智者,看的通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江湖,岂是他能面面俱到的来的?荀家有荀攸、荀恽二人鼎力相助,荀彧便是纯臣,也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崔琰见曹植如此有信心,便不再多言。他与曹植相处至今,已知其智谋和手段,若决意如此,定是有备而来。

曹植略微思索,提笔写下书信,详细阐述了锦官城的发展前景,以及高柔和荀恽在其中所能起到的作用,言辞恳切,用意真挚。

信写完后,曹植将其封好,交给了侍从:“将此信送往邺城,亲手交予父相大人。”

侍从领命而去。

*

荆州水患的消息早就传到了邺城,曹操心头十分忧虑,这早不来晚不来,偏是等到大军进发之际,遭了灾。

若荆州在这个节骨眼上出现动荡,极有可能会南北难以兼顾,无法保住赤壁之战的守成之果,对他来说,确不是什么好事。这时他也不由得想起那高柔,昔日他对高柔这种投诚者,存了几分戒心,对他们的话也不屑一顾。

可眼下看来,倒不得不说,自有一番明见。

正在这时,荆州的快信送达,便是收到曹植来信,曹操心中的忐忑之感也未全然消解。

荀彧、程昱等谋士站在曹操身旁,目光也聚焦在这封信上,等待着曹操的反应。

曹操的目光在信纸上一一扫过,眉头渐渐舒展开来。信中详细描述了荆州水患的治理情况,以及曹植如何亲自上阵,带领百姓共同抗灾,如今已将水患平定。

“诸君,你们看看,子建在荆州做得不错。”曹操将信递给荀彧,声音中带着一丝欣慰,“他没有辜负我的期望。”

荀彧接过信纸,仔细阅读后,也点头赞许:“丞相,三公子确有大才,荆州在他的治理下,不仅水患得到了有效控制,民心也稳定了。”

程昱也上前一步,拱手道:“三公子此举深得民心,在百姓中传为佳话,对丞相的声望也是极大的提升。”

曹操点了点头,他的眼中闪过一丝自豪:“他不仅在治理水患上有功,还想了法子筹款建设新城,让难民们以工代赈,解决了人口流失,以养民息。还用这新城吸引天下商贾纷涌而至,诸位如何看?”

荀彧率先表态,“臣以为,这将进一步巩固荆州的经济基础,若日后经营得当,必能惠及北方,稳固邺城根基。”

“不错,子建的这个提议很有远见。这孩子还起名锦官城,说是以丝绸锦缎做海贸,未来对南境的财政也大有裨益。”曹操捋须点头,平定水患一事更是解决了他的心头大患,此时兴建新城举动反而无足轻重。

程昱也趁机进言:“子建公子的才干和胆略,皆是主公教导有方,虎父无犬子。”

曹操摆了摆手,示意程昱不必过分恭维:“子建虽然有才,但也不可过分骄纵。他信中所提要求亦不过分,传我令。派高柔,荀恽前往锦官城,听候子建差遣。”他想了想,又补充道:“新城初建,定然急需用人,再调钟会与陈群也一同前往。经历此事,荆州定然财政有缺。府中再拨二十万两白银,以贺新城之喜。”

曹丕摸金倒斗的举动虽上不得台面,却实实在在解决了曹操财政问题,花起钱来颇为痛快。

“丞相明智。”众人齐声道。这钟会乃钟繇之子,自幼受其父军事韬略的熏陶,不仅承袭了钟繇的智谋,更有着过人的武艺。陈群虽是一介文臣,却深谙汉律,是个不可多得的公正之人。言语犀利,建议实用,总能切中要害。如此文臣武将俱给曹植,可见曹操心中重视。

议事毕,曹操打开曹植送来的几只箱笼。信中所说乃是荆州新产锦缎,名曰魏锦,孝敬给曹操与卞夫人,并且提及日后想将织造业大力发展。

原本锦缎在箱中,曹操没当回事,这每年各地进贡来的锦缎制品,大多都让他当赏赐送了官员。何况,这纺织一行古来就有,并不是什么稀罕物事,更没有多大的利润。唯独在这一点判断上,曹操心道,子建还是年轻了些,到底没吃过苦头,对商贾之事一知半解。

可当他将箱子打开亲眼看到这些锦缎时,有些意外。拎起一匹放在手中,烛光下,锦缎图案精美绝伦,色彩斑斓又不失典雅,质地柔软光滑如少女肌肤。

曹操不禁赞叹,他这见过天下诸多好物件的慧眼,怎能识不得这缎子的非凡之处?心中遂明白方才是自己误会了这孩子,思及此,面色更红润了些,笑声如钟道,“论目光之远,子建益乎。”

当下提笔给曹植所建锦官城亲自提名,以示恩宠,一时间邺城内,曹植的大名,风光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