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计划屯田
- 三国:开局捡到曹魏江山
- 小眼不聚光
- 2712字
- 2024-09-11 18:00:19
夏日炎炎,蝉鸣于耳。
曹植独坐案前,手中摩挲着一卷公文,眉宇间颇为忧虑。
这邺城急报中告知,曹操正在日夜操练军队,欲举兵征讨关西。而军费成为了朝中争议的焦点。
这其中曹丕的提议,更是让曹植陷入沉思。
崔琰此时步入书房,见曹植沉思,便轻声询问:“公子,可是邺城的消息令您忧虑?”
这急报非秘闻,崔氏亦有人坐镇朝堂,因此崔琰亦得知消息。
曹植抬头,目光如电:“我早知父相欲举兵攻打关系,并不意外。可这曹丕提议设立发丘营,以盗墓之为专补军资之事。你怎么看?”
“公子,这……虽能解燃眉之急,但盗墓乃不义之举,有损我军声名,更会激起民怨。”崔琰苦笑,此事虽然有效,恐怕让曹军大失民心,得不偿失。
曹植点了点头,他的眼中闪过一丝决断:“当前形势所迫,朝中恐无其他更佳之策。我需写信给父相,陈述利害,看是否有其他办法。”
崔琰微微颔首,他知曹植颇有决断,便建议道:“公子,书信中不妨提及,盗墓之举虽能一时缓解军费之急,但长远来看,对我军的声誉和民心将愈发…站在百姓的对立面。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曹植沉吟不语,这封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每一个字都可能影响到朝中决策,乃至整个战局。如今曹操尚未同意此举,可曹植却清楚,从史书记载来看,曹操必是同意了这法子的。
毕竟让那些宝物重新面世,以换军资,是成本最低的盈利方式。若想让其放弃此办法,必须有其他提供军需之法。否则再多劝说也是纸上谈兵。
曹植挥手,命人去将杨修召来。
*
“曹相的态度尚未可知,但此策一出,必将引起朝野震动。”杨修听闻后,亦是十分不解,“大公子怎会出此策?岂不是要被天下人所嗤笑。”
“德祖,你我皆知,发丘营之举,虽能解一时之急,但长远来看,却是饮鸩止渴。若想长治久安,便不能行此不义之举。”曹植看着杨修,“但若要否定此策,需得提出一个新方案来才是。”
“公子。”杨修思量一番,谨慎开口,“这历代土地交易,均有严格之审批程序,需要经过递交申请、官府审核、下牒批准、签立契约、官府公验和征收契税等。朝廷若能妥善施行,适当从中牟利,未尝不可为国库筹集军资。”
曹植眉头微蹙,“德祖,土地交易虽好,可多有豪绅以各种名目行违法之事,此法若不能妥善施行,反而会成为豪绅们手中的利刃。于国于民,皆非善事。”
杨修点了点头:“公子所虑甚是,若要避免此弊端,我们需制定严格的法规,限制土地交易的规模和频率,同时加强对交易的监管,确保土地交易的公允。”
曹植微微颔首,他的眼中闪过一丝决断:“此事容我再想想,不能急于一时。”
杨修见曹植已有决断,便不再多言。
曹植站起身,走到窗前,目光投向远方。无论是发丘营还是土地交易,都不是长久之计。
然而,思来想去,曹植发现自己暂时还无完美的对策。他深吸一口气,决定先将此事搁置,待他从武陵归来,再作计议。
“德祖,此事暂且放下,我将先行前往武陵,你若郡中不忙,且与我一道同行。或许在那里,能寻得解决之道。”
“是,公子。”
*
邺城,曹丕府邸,气氛凝重。
曹丕端坐于主位,目光在座下几位谋士身上扫过。
“诸位,”曹丕沉声道,“军资之事,迫在眉睫。我已上书父相设立发丘营之事,却一直未有答复。诸位有何高见?”
座下,几位谋士相顾而视。
吴质上前一步,缓缓开口:“公子,发丘之举,虽能解燃眉之急,但盗墓之事,有损阴德,恐怕会引起士林的非议。想来曹相亦是有所顾虑。”
吴质乃是曹丕府中的智者,其见识广博,常为曹丕出谋划策。
陈群眉头紧锁,语气不乏担忧:“公子,此举若成,必将成为史家笔下的诟病。日后的史书,恐怕会对丞相多有诟病。”
曹丕的面色微沉,他自然明白这些顾虑,但眼前的困境,却让他不得不考虑这一方案。他的目光在谋士们身上一一扫过,最终落在了一位沉默不语的谋士身上。
“仲达,你有何看法?”曹丕点名询问。
司马懿眼神中闪过一丝精光,沉声道:“公子,发丘营之设,虽有争议,但若操作得当,未尝不能成为一时之计。关键在于,如何平衡利弊,如何控制影响。”
曹丕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仲达所言甚是,此事若能妥善处理,或许能为我军解困。”
吴质提出了疑虑:“公子,若丞相不同意此策,我们又当如何?”
曹丕的嘴角泛起一丝冷笑,他的心中早已有了计较:“父相尚未决断,我等需做好两手准备。一方面,我们可以继续寻找其他筹集军资的途径;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做好发丘营的筹备工作,以备不时之需。”
此时,一名侍从匆匆而入,呈上一封来自荆州的密信。
曹丕展开信件,阅后眉头微挑:“诸位,荆州的探子回报,曹植近日会见各郡守,却未见有太多异动,且不似往日那般吟诗作对,似乎确有改变。”
谋士们闻言,相互交换了一个眼神,都意识到荆州的局势可能比他们预想的更为复杂。
曹丕站起身,他的身姿挺拔,目光坚定:“诸位,荆州之事继续打探,当务之急是发丘营一事,此事关乎我军的成败,也关乎父相对我的看法。必须谨慎行事,不容有失。”
众人齐声应诺,各有心思。
*
崔扶楹的闺房内,熏香袅袅,她正坐在铜镜前,由侍女梳理着如云的秀发。
镜中眉眼如画,肤如凝脂,一袭淡紫色的衣裳更衬得她端庄而柔美。然而,在这温婉的外表下,她的心中亦有焦虑。
“夫人,您真的要随公子去武陵吗?”乳母在一旁轻声问道,语气中带着关切。
崔扶楹轻轻点头:“乳母,您是知道的,长宁寺求子甚是灵验。我身为曹氏妇,至今未能为夫君添丁,心中如何能不急?”
乳母叹了口气,她的脸上写满了忧虑:“可若是公子听闻此事,心有不快......”
“荆州之地,豪绅士族颇多,据我所知,刘家、王家都在打夫君的主意,若我不早日为生下嫡子,恐怕那美妾便要结队送入府中了。”崔扶楹打断了乳母的话,她的嘴角泛起一丝苦涩的笑意:“乳母,扶楹也是无奈之举。”
乳母的眼中透着心疼,轻轻抚着崔扶楹的发髻:“夫人,您须抓住这次机会。武陵一行,不仅是为了求子,更是为了稳固您在曹家的地位。”
崔扶楹沉默了片刻,缓缓站起身,她的目光坚定而遥远:“我定会好好把握。”
与此同时,曹植正在书房内整理行装,他并未打算带崔扶楹同行。
他的心中所思所想,皆是武陵郡的政务与军事。然而,当他得知崔扶楹的决定时,他的心中不禁泛起了一丝复杂的情绪。
“夫人,武陵之行,路途遥远,您何必亲自前往?”曹植走进崔扶楹的闺房,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关切。
崔扶楹转过身,她的脸上带着一丝清浅的笑容:“夫君,长宁寺的灵验,妾身早已听闻。此行,妾身不仅是为了求子,更是为了陪伴夫君......”
曹植的目光柔和了两分,“既是你的心意,想你每日只能守着后院那四方天地,我心中亦是不忍。此去武陵,既然你愿意,那便随我一道去吧。”
听闻此言,崔扶楹的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之余,更多是感动:“多谢夫君。”
曹植轻轻握住崔扶楹的手:“你我夫妻,本应相互体谅。”
“夫君,有您这句话,妾身便已心满意足。”崔扶楹轻轻依偎在曹植的怀中,悄悄拭去眼角泪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