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九年三月,礼部尚书吕震上奏:
“恭惟大明之制,祖宗之法,嫡长子继承,乃天下之大经,伦常之至理。
今上皇帝之位,当以正统继之,不可有丝毫之差。
朱允炆,虽然称帝,然其位不正,乃以藩王礼节下葬,明其非正统也。
夫‘以孙继祖’之议,实乃悖礼乱法之举。
礼者,天地之序,人伦之本,不可紊也。
祖宗之法,嫡长子为尊,孙辈继之,非礼也,非序也。
朱允炆既非嫡长,又无子嗣,其位本不当得,何来继祖之说?
上乃太祖高皇帝之嫡子,懿文太子之弟,其继位,乃父死子继之正统,天经地义,无可非议。
建文之变,实为篡位,其治天下,非以正,而以乱。
今上皇帝,拨乱反正,复我大明之正统,实乃顺天应人,合礼合法。
是以,臣震以为,当以藩王之礼葬朱允炆,以明其位不正,非为正统。
上继位,乃父死子继,合乎礼法,当为天下所共认。
如此,方能正纲常,定人伦,使天下归心,国家永固。
臣震不才,敢陈愚见,伏乞圣明裁断。
谨奏。”
作为礼部尚书的吕震多次上书,要求以藩王的礼节下葬朱允炆,同时否定“以孙继祖”的合法性。
与之相对的则是杨士奇,他也上书,直言以孙继祖符合立嫡立长的说法,朱允炆违背了太祖皇帝的遗志。
“臣士奇顿首再拜,上言皇帝陛下:
窃惟国之大事,莫过于继统承祧,以定天下之本。
昔我太祖高皇帝,立国之初,定下嫡长子继承之制,以固国本。
然则,世事变迁,或有非常之变,非常之举,亦不可不察。
允炆虽非嫡长,然太祖皇帝遗诏命之继位,此乃天命所归,非人力所能违。
即位之初,本欲励精图治,然不幸为奸臣方孝孺等所蛊惑,以致政令乖张,人心离散。
此非允炆之过,实乃奸臣误国之罪也。
陛下之举,实为清君侧,替天行道。
上起兵靖难,乃为国家大义,为天下苍生计。
允炆被奸人蒙蔽,逃至海外,此非其本意。
国不可一日无君,陛下继位,乃顺天应人,非为私欲,乃为天下计,为大明江山社稷计。
以孙继祖,虽非祖制所定,然在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亦无可厚非。
陛下继统,实乃天命所归,人心所向。
臣不才,敢献愚忠,伏乞陛下圣鉴。
谨奏。”
总之就一句话,都是方孝孺这些奸臣的错,是他们蒙蔽了朱允炆,朱棣骑兵靖难也没有错,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江山社稷。
千错万错都是方孝孺他们的错!
诸如此类的奏疏是一封接着一封,朝堂陷入了分裂之中,大致分成了吕震和杨士奇为首的两派。
一派主张将朱允炆以藩王的礼节下葬,认为他是篡位者。
一派主张将朱允炆以天子的礼节下葬,认为他是被奸臣蒙蔽的。
从三月一直吵到四月,整个朝局都没有结果。
此时,李景隆上书,认为可以将朱允炆的棺木停在宫中,在明孝陵和明东陵之间修建一个小的陵寝,让朱允炆以天子礼节下葬,但是陵墓的规格是藩王的。
明孝陵是朱元璋的陵墓,明东陵是朱标的陵墓。
在两者之间修一个小的陵墓,让朱允炆和他们安葬在一起,也是不错的选择。
反正朱棣计划在北平修建陵寝,以后他们这一系的皇帝都葬在北方,这南京留给他父亲和大哥,似乎也不错。
不过最打动朱棣的还是李景隆的一句话。
陵墓什么时候建好,什么时候下葬。
拖!
就硬拖。
朱棣甚至觉得可以一直停灵到他驾崩,再将朱允炆下葬,“以孙继祖”的讨论可以往后推,先将自己的“父死子继”确定下来,至于如何处理朱瞻壑的质问,朱棣自然也有办法。
不久之后,入夏。
五月,倭寇劫掠浙东盘石卫。
这时,日本国王源义持即位,以“日本国世子源义持”的名义,遣使向明朝报告父丧;朱棣派中官周全前往吊唁,并册封义持为“日本国王”。
但对明朝的称臣引起管领斯波义将等人的强烈不满。
不久,源义持捕获海盗献于京师。
朱棣派宫中宦官王进带着敕书去日本给予嘉奖,王进回国时,收买了一些货物,斯波义将带兵试图阻止王进回国。
王进偷偷地登船从另一条大路逃回来。
随后,源义持断绝了同明朝的贸易。
其给明朝解释则是“本国开辟以来,百事皆听诸神”、“灵神托人谓曰:我国自古不向外国称臣”,并且声称要改变足利义满的外交政策,“今后无受外国使命,因垂戒子孙,固守勿坠”。
像是挑衅一般,倭人的船队入侵了浙东。
但是,这群倭人很不幸,他们遇到了回航的郑和船队。
……
轰!
一朵朵水花溅起,在这个战船还是以对撞和接舷战为主的年代,日本的战船向着大明的战船重装而来,想要进行跳帮,却在距离楼船五十米的距离被火炮的开花弹命中,整艘战船被打得支离破碎。
三艘战船,就彻底摧毁了倭寇的海盗军团。
朱瞻壑身处中间的大宝船,站在最前方的甲板上,举着望远镜,看着海面上飘荡的碎木,以及选择投降的倭寇,忍不住摇了摇头。
“倭乱要解决,还是需要去往日本本土。”
他这样呢喃。
孟磐听到这话,心里一动,道:“世子是要攻打日本吗?那地方穷山恶水,小国寡民,恕我直言,即使打了下来,倭乱也不会减少,反而会更加严重。”
朱瞻壑点了点头,同意了孟磐的说法。
朱元璋、朱棣对于倭寇的对策没有太大的错误。
倭寇本质上日本动乱的政治局势造成的结果,若是派兵攻打日本国本土,先不提会不会和大元一样全军覆没,即使打了下来,也只会让原本就混乱的日本变得更加混乱。
到时怕是有更多的倭人活不下去,直接出海当海盗。
至于屠杀,只要将人全部杀了,就可以解决问题……
即使在工业时代,想要杀死一个国家的所有人,用这种办法征服一个国家,也是在痴人说梦。
“所以才要扶持一个听话的幕府,施行锁国令。”朱瞻壑心中已经有了想法,大明的海外战略,对于具备完整政府的国家,应该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将战争的规模控制在较小的规模,主要是占据港口,打开这个国家的市场。
就先在日本国试一试吧。
心中已经有了主意,朱瞻壑看向了大明的海岸线。
倭寇只是小插曲。
时隔一年半,大明的船队终于在永乐九年的六月回到了大明,向着南京城而去。
大宝船中间的船楼中,停放着朱允炆的棺木,而在东水关码头,一门门将军炮已经按照朱棣的命令布置在了各处。
码头前列则是站满了官员,重兵把守的河堤旁,到处都是人头,南京城的百姓都忍不住走出,想要迎接朱允炆的灵柩。
他们倒不是多么怀念朱允炆。
建文朝的四年都在打仗,南京城的百姓唯一感受到的就是大明的失败,以及为了筹措军费而不断加在自己头上的赋税。
所以在朱棣进城的时候,整个南京城都在欢呼“燕王”的名号。
不是多么喜欢朱棣,只是受够了朱允炆这个废物。
只是朱允炆毕竟是皇帝,而且远遁海外,大明船队万里追杀,最后自缢而死,实在过于有传奇性,那首《小明王迹躔歌》更是流行于南京城。
所有人都很好奇,小明王和大明皇相遇,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