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朱允炆

郑和绷着脸,率领船队来到了三宝垄。

此时的三宝垄已经大变样,一个村落已经初具规模,一座座小屋拔地而起,让郑和惊讶的是这些房子全部由砖头搭建。

还可以看到不少村民推着小车,将红砖运到工地上。

海岸边建起了约一米高的小墙。

这段长长的小墙像是围栏,但是更像是展示红砖和水泥。

见到船队在三宝垄的登陆点已经初具规模,甚至和官厂不相上下,郑和却没有一丝兴奋,反而眼角微微抽搐。

“侯显在哪里?”

下了船,郑和直接问道。

正在测量海岸线的费信一脸懵,赶紧道:“侯公公应该在修烽堠。”

郑和怒气冲冲地骑着马,带着护卫向着烽堠而去,只见海岸边上,一座烽堠已经打好地基,搭建出框架,侯显戴着遮阳帽,正在指挥工人搬砖、打灰。

“郑公公?”

侯显见到郑和向自己快步走来,一时还没有回过神。

郑和也不废话,一把抓着侯显走到无人的海海边,厉声问道:“我让你好好管教世子,你怎么管教的?”

“……我都忘了这事。”

“你忘了?”

郑和勃然大怒,声音下意识的提高,却又猛地压下:“南洋贸易公司,这个是怎么回事?南洋的汉人都被组织了起来,虽然对陛下来说是一件好事,但是对太子来说是什么,对汉王又是什么?”

“还有这个兵工厂,这个三宝垄城镇。”

“你要不直接在脸上刻字,昭告天下人,我们都是汉王党算了!”

郑和要被侯显给气死了。

这一路上造访各国,采买各种番货,听到的都是大消息,尤其是南洋贸易公司组建的消息,更是让他气的跳脚。

南洋的汉人都是逆民、逃民!

陛下宽宏大量,没有治他们叛逃的罪,怎么会给他们背书,允许这群人抱团,组建南洋贸易公司?

而且,南洋贸易公司……这不是和他郑和的船队抢生意吗?

同行之间才是赤裸裸的仇恨。

“还有铸炮,你是怎么想的,火器是可以随便乱造的吗?”

郑和的怒火有些压抑不住了。

侯显嘴唇微动,却也找不到为自己辩护的话,他好像从来到三宝垄开始,就一直对朱瞻壑听之任之,从原本的管教,变成了帮他建造烽堠。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侯显沉吟片刻,决定转移话题:“郑公公,世子遭遇了一次暗杀。”

“你说什么?”郑和喝道。

侯显这才说起事情的始末,以及那个足以让人呼吸困难的猜测。

郑和一听,双眸瞪大,垂下头来,尔后死死盯着侯显,眼中藏着一丝愤怒。

“你告诉我,那个旧港的僧人到底是不是允炆?”

侯显问出了那个疑惑。

郑和沉默良久,没有回答,只是点了点头,算是默认了。

侯显倒吸一口凉气,道:“所以当初的旧港之战,其实是为了抓住允炆?”

郑和环顾四周,确定没有听到,这才说道:“当初陛下打入南京城,皇宫大院起了火。”

“火势扑灭后在灰烬中发现了几具烧焦了的残骸,已经不能辨认,据太监说它们是皇帝、皇后和他的长子朱文奎的尸体。”

“陛下虽然有些怀疑,但还是指着一具尸体,盖棺定论,说允炆已死。”

“但是,我在旧港却发现不是这么回事……”

“允炆没有死。”

建文帝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于洪武二十五年九月,被立为皇太孙。

洪武三十一年,即皇帝位,以次年为建文元年。

即位之初,一改洪武之苛政,亲贤好学,于典章制度锐意复古。

大赦天下,重农桑,兴学校,考察官吏,更定内外大小官制。

旌表节孝,赈济灾民。

建文元年,用齐泰、黄子澄之计削藩,以加强中央集权,实施削藩后,导致湘王自焚,齐王、代王、岷王被废。

七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发动“靖难之役”。

建文四年六月,京师被攻陷,朱允炆从此下落不明。

没人知道朱允炆去了哪里,这或许会变成一个千古悬案。

但是。

郑和却说出了真相:“刘伯温做成一小箧,用铁汁灌其锁授之。”

“靖难之变,允炆开箧而视,见里面有袈裟一,伽黎一,剃刀二,度牒一,于是出家为僧而逃。”

“他先是逃到了天禧寺,在当地僧人的帮助下,隐藏了自己的行踪,躲入圣感塔内。”

“之后想要趁机报复,却发现大势已去。”

“允炆在旧部的帮助下逃遁海外,和陈祖义歃血为盟,想要打回南京城。”

侯显疑惑道:“陈祖义一个海盗,为什么要帮允炆?”

“要不是迫不得已,谁愿意待在海上。”郑和冷笑一声:“太祖高皇帝在时,他陈祖义是逃犯,但是允炆宽纵江南士绅。”

“陈祖义趁机偷偷在家乡置办田产,又暗中贿赂朝中大臣,将自己儿子送到国子监当个贡生。”

“允炆知道后,反而宽慰了陈祖义之子。”

郑和顿了一下,在腹中组织语言,道:“陈祖义带着空船一路向着南京而去,将路过的各国船只全部劫掠,甚至包括大明的船只,目的就是向陛下证明自己的价值。”

“难怪他要偷袭你。”侯显道:“你现在的位置,就是他陈祖义求而不得的。”

郑和道:“陛下有自己的雄才大略,怎么会将西洋航线拱手让给一个海盗,陈祖义那厮发现陛下不喜自己,又恰好见到了允炆,竟然将允炆及其旧部,一起带到了旧港,想要扶持允炆为帝。”

侯显垂下眼眸,嗤笑道:“想来你第一次下西洋时,去时和陈祖义谈过一次,就是允炆的问题吧?”

郑和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道:“我们谈崩了。”

“所以回程的时候,才有了旧港之战。”侯显长叹一声,将所有的事情连了起来。

但是,有一件事情,他还是想不明白。

侯显问:“你怎么会让允炆逃走?”

郑和瞥了眼侯显,道:“因为允炆升起了大纛。”

但凡将帅出战,身旁一定会竖起帅旗,称之为“大纛”,是将帅指挥作战的重要依仗。

大纛立,则军心汇聚,稳如泰山;大纛倒,则军心涣散,不堪一击。

天子大纛象征着皇权。

朱棣亲征之时,就会竖起象征天子权威的大纛。

侯显感慨:“这是效仿曹髦玉碎九重之事啊!”

郑和苦笑道:“当时的情况,唯一敢杀允炆的只有我,但是我又在中军宝船上,根本无力追击,若是派亲信追击……谁敢当第二个成济?”

郑和船队的船员多来自内地,心中对于下西洋一事,本就有些抗拒。

若是换成北边的老兵,他们会毫不犹豫的追杀朱允炆,但是第一次下西洋的众将士还是有些怨气的,郑和也不敢保证派出的人会做什么。

“我只能当做没有看见,放过了允炆,好在当时混乱,大部分人都没有看到那面大纛。”郑和道。

侯显想起了三宝垄自杀的两个太监,悠悠道:“还是有人看到了。”

两个大太监沉默不语,对视着,不知在想些什么。

侯显想了想,忽然转移话题,道:“你刚才说允炆最开始是藏在天禧寺的,难道之前的大火也和这事有关?”

郑和点了点头:“陛下暗中查清这些事后,勃然大怒,命人将天禧寺烧成灰烬,只是烧完之后,皇后忽然病重,不久后便去了。”

“陛下觉得皇后信奉观世音菩萨,他却将天禧寺烧了,这是报应。”

“便有了在天禧寺的遗址上修建琉璃塔的想法……”

说到这里,郑和也觉得不对,他忍不住确认:“和尚,我记得世子烧出玻璃的地方就是……”

侯显双手合十,望向北边:“缘起缘灭,都是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