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战报来了

永乐九年,二月。

朱棣依然忙的飞起,到了二十五日,著名奸党陈瑛被百官弹劾。

朱棣却没有处死陈瑛,只是将他下狱。

在永乐朝,臣子入狱和吃饭喝水一样,只要没有被直接处死,就有起复的可能。

“和尚,你说我的刀是不是钝了?”

书房之中,朱棣轻声询问。

姚广孝慢悠悠地吹了吹纸上没干的墨水,方才说道:“陛下为什么这样说?”

朱棣道:“事情要么不做,要做就做绝,若是换成以往,朕定会处死陈瑛。”

姚广孝没有说话,只是微笑着看向朱棣。

太子监国之际,陈瑛揭露兵部主事李贞与皂隶叶转等四人涉嫌勾结受贿,恳请对其施以严惩。

不久之后,李贞之妻愤慨万分,敲响登闻鼓,控诉其冤屈。

当时,朱棣身居顺天府,南京政务暂由朱高炽代为掌管,他下令六部大臣于廷中审讯此案,自辰时至午时,李贞等人迟迟未至,唯有叶转一人到场。

审讯之时,李贞拒不认罪,终因忍受不了酷刑而命丧黄泉,其余三名皂隶亦遭受鞭笞之苦,不幸去世,且已逝三日。

经审讯,李贞实未受贿。

原来,袁纲、覃珩两位御史联名至兵部索求皂隶,遭李贞拒绝,二人因此怀恨在心,进而大兴冤狱。

刑部给事中耿通等人联名上疏,指责陈瑛及纪纲、覃珩等蒙蔽圣听,擅自杀戮无辜,恳请对陈瑛治罪。

朱高炽闻言道:“陈瑛乃朝中重臣,或许是受属下蒙蔽,未能明察秋毫。”

此事便不了了之。

唯将袁纲、覃珩囚禁起来,并将二人罪状奏报行在所。

此事,正是陈瑛被弹劾的起因。

以姚广孝的智慧,自然知道里面的内情。

这哪里是什么奸臣蒙蔽圣上的戏码?

分明是党争!

陈瑛乃是燕王府的老人,是铁杆的汉王党。

朱高炽监国的成果让朱棣很满意,所有事情都处理的井井有条,再加上朱瞻基被立为太孙一事基本确定,此时的太子党已经锁定了争储的胜利,现在正是对汉王党进行清扫的好机会。

再加上陈瑛这些年弹劾了许多人,尤其是江南文官和淮西勋贵,得罪了不少人。

若是按照朱棣以往的作风,必然是要处死陈瑛的。

只是……

朱棣想起了朱高煦对着他的爆发,那愤怒的质问,又想到要将朱瞻壑封到云南,去和沐府打擂台,身边没有人也不行,便留下了陈瑛,打算留给朱瞻壑。

他觉得自己手下留情了。

姚广孝没有在太子、汉王之争上浪费口舌,而是轻声道:“陛下不是刀钝了,只是顾及亲情,汉世子也快回来了。”

朱棣呢喃道:“是啊,我也不想他回来之后,看到的是自家的势力衰败,自己被发配到云南,自此和他喜欢的大海无缘……”

他像是在说服自己一般。

姚广孝平静地闭上眼,尔后又睁开,转移话题,道:“倭寇又在广东闹事,攻陷了昌化千户所,杀死了千户王伟,旧港宣慰司的施二娘子请求在海岸线上装配火炮,建造炮台,对付海上来犯的倭寇。”

“你觉得该不该同意?”朱棣反问。

姚广孝沉声道:“若是正式施行金本位,可以回收民间的铜,或者从黄金洲开采铜矿,将这些铜运到大明或者三宝垄,加工成火炮,只是……”

他顿了一下,方才说出担忧:“技术会扩散出去。”

“这也是朕担心的。”朱棣也有些忧愁:“自从瞻壑那孩子造出水力镗床,改进铜的冶炼工艺之后,铸炮变得容易,火炮的威力也提升了很多,要是其他人学了过去。”

姚广孝沉默不语。

这不是杞人忧天,而是随时会发生的事实。

技术的进步赶不上技术的扩散。

火炮最开始叫作“回回炮”,将其用到极致的不是汉人,而是蒙古人。

甚至连第一门将军炮也不是在大明生产的,而是在爪哇制造出来的。

这证明其他国家也有铸造火炮的能力。

朱棣叹息道:“要是可以一下子铸造上万门大炮,朕也不必这般小气,藏着捏着。”

感慨完这句话,他在奏疏上披红,敕令副总兵李珪戴罪立功,去讨伐倭寇。

处理这件事,朱棣又批复起了其他奏疏,最重要的还是疏通会通河一事。

只有疏通会通河,才可以让粮食直接漕运到北平,保证北平的粮食供应之后,便可以将京城迁到北平,改北平为北京。

这就是“迁都”。

如此一来,大明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就会分开。

南方读书人和商贾必须北上。

南北之间的矛盾才有弥合的机会,分开三百年的南北方再次变回一个国家。

就在朱棣细细阅读宋礼关于疏通运河的奏疏,时不时和姚广孝讨论之时,一艘船来到了南京城的东水关码头。

河道两侧,修葺着平整的围坡土堤,其上杨柳成行,虽不似行道柳那般严谨排列,却以浓密茂盛之姿,遮蔽了天日,几无间隙。

这些杨柳沿着河岸两侧,蜿蜒伸展,直至那远方的城墙之根,仿佛两条翠绿的绸带,轻柔地缠绕在秦淮河的腰间。

此情此景,恰似天地间最自然之点缀,让人不禁沉醉其中,忘却尘世烦恼。

不过洪保毫无欣赏的想法,他快步来到了甲板上,带着密信和匣子,等到船一靠岸,就骑着马匹甩开船上的人,向着皇宫而去。

中途被人赶下马,他也不和人争辩,而是迈着自己的腿在南京城中快跑。

靠着内官监的令牌,一路畅通无阻,跑到了皇宫之中。

“快,快……”

进入内官监,看到错愕的太监们,洪保只有一句话:“快去告诉主子爷,十万里加急,西洋有重大军报!”

听到这话,内官太监不敢耽搁,快步通知朱棣。

不多时,洪保急忙洗了洗手,进入书房觐见朱棣。

“臣洪保拜见陛下。”

朱棣沉声道:“是不是锡兰发生了什么?”

洪保点了点头,声音有些微颤,道:“臣不敢欺瞒陛下,确实有大事发生,但是臣不敢说,只能由主子亲自看,这是郑公公亲手写奏报。”

举起奏报的手止不住地颤抖。

见到他这幅样子,朱棣也意识到事关重大,示意洪保上前,将奏报递给自己,同时在心里做好了听到坏消息的准备。

西洋航线上群雄割据,海盗横行,郑和船队的一个目的就是软硬兼施,打通西洋航道,可以进行贸易。

几个关键的节点,是必须占领的。

至少也要将其变成大明的势力范围。

连接爪哇、马来、苏门答腊的旧港,连接南海和婆罗多海的马六甲,孟加拉湾和古里沿岸中转站的锡兰,进入波斯湾的忽鲁谟斯,还有未来的里海入海口……

这些战略要地,都是必须纳入大明势力。

不过这些地方上,都有地头蛇,距离又远,大明投送兵力艰难。

锡兰这么远的地方,朱棣也不确定郑和能否取胜。

此时见到洪保的模样,已经做好了最坏的准备。

大明船队败北,全军覆没,甚至是船上的孙子、郑和被抓住的可能……

朱棣都做好了心理准备。

尔后,他撕开了信封,展开里面的纸张。

第一页上,映入眼帘的是“允炆自缢于锡兰”。

朱棣立刻站起,双眼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