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武举
- 刚到知否,系统死机了
- 微笑面对刀刀
- 2166字
- 2024-09-15 21:31:41
因为她觉得自己已经完全有能力为盛家撑起一片天了,不用再受盛老太太的教诲,而且盛老太太还和勇毅侯府闹僵了,就算有什么事情也不会有人给她出头。
林噙霜的事情就是自己向盛老太太要管家权利的信号,谁知盛老太太直接就给了,这也让他心里的自信心膨胀起来了,现在再去找她,那不显得自己没用嘛。
而刘洪十人没有管盛紘心里的想法,只是在盛家休息一晚之后就立马赶往了白石潭,一路也是马歇人不歇,白天赶路,晚上休息。
刘洪等人到了贺家就把盛老太太的信给了贺老太太,贺老太太看完信之后考虑了一会便决定让刘洪几人等她两天,收拾一下东西一起去京城。
等刘洪几人带着贺老太太和她家里人到了京城已经是离京快两个月了,刘洪等人把贺老太太送到贺府就回曹府复命去了。
而陈阳这段时间就一直跟曹家的兄弟早上习武,下午读书,日子也算充实。
也因为陈阳的力气比较大了,所以也开始练习一下射箭和刀剑的功夫。
特别是射箭,陈阳之前也没有接触过,可能玩的最多的就是一些景点射箭的地方,但是次数也有限的很。
所以陈阳刚开始学习射箭并不顺利,这也让鲁国公府的亲兵倍感搞笑,毕竟陈阳练拳的时候只是看了几遍就学会了。
这也让亲兵对着陈阳无从下手,因为陈阳一年多只是练习太祖长拳打基础,而且打的有模有样,需要改正的地方很少。
现在看陈阳不会射箭终于到到了自己的价值,不能总在国公府吃饷不干活。
随后亲兵就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了陈阳,比如站位、瞄准、呼吸等等,陈阳听了之后立即练习,果然过了一会箭就已经上靶了。
因为臂力和耐力的原因,能拉开弓箭的次数是有限的,所以陈阳陈阳拉了二十次左右手臂就已经拉不动了。
看陈阳停下以后国公府的亲兵赶紧拿来专门的药油给陈阳擦伤,缓解陈阳胳膊上的疲劳。
一直到刘洪等人回京的时候,陈阳已经可以做到十箭箭箭上靶,而且正中红心的也可以有两三箭,这已经让国公府教授陈阳的亲兵目瞪口呆了。
毕竟现在培养一个弓箭手不说其他的,做到陈阳这个地步的时间,最起码就要两三年,而陈阳现在才五岁,可以想象陈阳以后肯定能成为一名神射手。
等陈阳休息了一会之后就继续跟着亲兵练起了兵器,当然只是一些基础的动作,比如刀法的扫、劈、拨、削、掠、奈、斩、突。
还有剑法的劈剑、刺剑、撩剑、扫剑以及步法、手(腕)法、眼法、身法、挽花。
最后练习枪法的基本招式为拦、拿、扎以及步法。
等陈阳把这些基础的动作练好之后才会继续学习曹家家传的剑法和枪法,刀法则是有国公府的亲兵队长去教的,他也有一套家传的刀法。
为什么只练刀枪剑,一方面是因为有家传的武学可以学习,剧中说顾延烨八岁的时候在皇帝面前舞了一套顾家枪法得了一杆御赐长枪。
后期顾延烨在送盛明兰和盛老太太从宥阳回东京的时候一打二三十号人就可以知道家传武学的威力了,毕竟宁远侯府的枪法也是从战场上总结出来的。
另一方面就是刀枪剑是军队中用的最多的兵器,练好了以后进了军队就可以不用从头学起了。
晚上的时候曹家的人还要用药浴浸泡全身,疏解身上的疲惫,以免耽误第二天的练习。
为什么说穷文富武,单单说陈阳身上擦的药油成本就要五两银子,这还只够一个月用的。
要知道仁宗时期一家三口一年的花销才四十两,陈阳一个人光药油钱就不止那么多了,更不用说晚上的药浴和平时的伙食。
要知道曹家兄弟一日三餐,顿顿有肉,这就不是一般家庭能够吃得起的,而且饭量因为练武的问题还特别大,跟正常的三五个人的饭量差不多。
大周更是开辟了武举殿试的先河,形成了解试、省试、殿试的三级考试制度。
因为武举成绩好的话,进了军队你的起点也要比别人多,曹平寇也是准备这一次的武举考试,如果成绩不佳的话再考虑蒙荫封的事情。
但是因为制度的问题,很多武进士都没有进入军队,反而另谋高就了,但是这给了勋贵们除了荫封之外其他的授官途径。
大周更是首创了针对武举的专门学校——武学,这种机构类似于现今的军事学校。
但是因为武学的规模不大且存在时间较短,所以目前没有很大的建树,不过如果长久存在的话那肯定会对大周的军事有深远的影响。
下午的时候陈阳则和曹家的兄弟姐妹一起在曹家学堂读书,主要是四书五经,因为现在陈阳还没有开始考试,学习的都是比较基础的。
因为科举考试第一场考试:县试
由考生所在县的县官主持,考期多在每年的阴历二月。通过县试的考生获得参加府试的资格,统称为童生。第一名称为县案首。
而县试考试的内容就是帖经,指填充一句经文中遮去的文字,就是语文考试的文章默写。
凭借陈阳的记忆力现在去考县试也没有什么问题了,但是陈阳准备县试和府试一起考,所以就没有那么着急。
府试是科举考试第二场,由知府主持,考期多在每年的阴历四月。通过府试的考生获得参加院试的资格,府试第一名被称为府案首。
府试考的是墨义,考察对经文的问答,就是围绕经义及注释所出的简单问答题。
而接下来的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才是科举的重点。
第三场考试:院试
院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一场重要考试,通常在府、州、县学之外的书院或学宫举行。
考试分为两场,第一场录取人数为当取秀才名额的一倍,通过考试的童生被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算是有了“功名”,进入士大夫阶层。院试第一名被称为院案首。
院试包括岁试和科试两种考试。岁试的基本任务是:第一,从童生中考选出秀才;第二,对原有的秀才进行甄别考试,按照成绩优劣分别给予奖惩。
岁试成绩优良的生员,方可参加科试。科试通过了,才准许参加更高一级的乡试,叫做“录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