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送米

她们的相遇,不仅仅是巧合,更是一种使命的召唤。

李南书的侍女望着渐行渐远的小姐和楚云溪的身影,满心疑惑。

她与小姐一同长大,最是了解小姐是个怎样的人。

曾经那个循规蹈矩、只读《女则》的世家小姐,如今竟与楚云溪一同为乞丐开办书院,还来到城外如此认真地讨论此事,这变化实在令人费解。

在侍女的记忆中,小姐一直是端庄优雅的典范,生活在高门大户的精致世界里,与乞丐们可谓是天壤之别。

她不明白,究竟是什么让小姐有了如此巨大的转变?

一回到丞相府,侍女屏退了其他人,对小姐询问道;“姑娘您为何要如此帮助那些乞丐呢?”

李南书看着眼前满脸疑惑的侍女,心知她的疑问,回答到:“你叫什么名字?”

侍女惊讶到,不知李南书为何要这么问:“奴婢贱名玉书,奴婢伺候周到,有幸得小姐赐名。”

“不,我是问你真正的名字”,李南书再问到。

玉书明显愣了一下才回答到:“奴婢六岁被人牙子买到丞相府上,只记得娘亲流着眼泪呼唤着六丫。”

李南书看着眼前不自觉流出眼泪的侍女,叹了口气,轻声说到:“你试想一下,如果你有机会识字,你现在能做什么?”

玉书跟着李南书的话不自觉的思索着,如果自己能识字,也许就不会被轻易的卖出去。

玉书的脸上露出思索,李南书接着说:“那些乞丐也是一样,他们和我没没什么不同,两只眼睛一张嘴,可就因为身份的差距,我就能从小享受锦衣玉食,他们只能忍受饥饿。”

“我只想给他们一个能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一个能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未来的机会。”李南书的声音越发坚定。

玉书看着眼前的小姐感到十分的疑惑,但又多了几分理解。

玉书说到:“不管小姐做什么奴婢都会一直跟着小姐的。”

后来的一段时间,楚云溪和李南书一直在商量开办书院的事,她们想让所有上不起学的孩子都来读书,但这并不容易。

李南书与楚云溪怀揣着满腔的热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毅然决然地买下了一栋古朴雅致的宅子,精心筹备,将其打造成一座充满希望的书院。

她们商讨了一番,知道那些人没有过多的钱,于是决定让他们免费读书。

消息散播出去,他们满心期待着莘莘学子们的到来,想象着这里将会书声琅琅,成为知识的摇篮、思想的圣地。

但来的却只是当初在茅草屋的几个乞丐,没有一个父母愿意把孩子送到这来。

有钱人家自然是将孩子精心送往国子监,那里有他们所认为的正统教育和高贵的社交圈子,断不会把孩子送到这刚刚兴起的书院来。

而那些整日在田间劳作的农民,他们只觉得读书无用,不能为家中增添一亩三分地,也不能多收获几斗粮食,便固执地不让孩子到这书院来。

而且这书院还有一个大胆的举措,那便是让男女同校读书。

众人只觉得荒唐,女子应以贞静为要,相夫教子、操持家务才是女子的本分,读那么多书于女子而言没有丝毫用处。

为了让书院更好地发展,除了李南书亲自执教,她们还四处奔走,去请一些德高望重的夫子。

然而,当夫子们一听要教女子,便纷纷退却。在他们固有的观念里,女子无才便是德,教女子读书有悖于传统礼教。他们不愿打破常规,更不愿承受世俗的非议。

楚云溪看着眼前的书院,只觉得前途灰暗。

楚云溪面露迷茫,轻声问道:“我们是不是不应该办这个书院?”

李南书微微一怔,她没想到第一个放弃的竟然是楚云溪:“不,我们应该办下去,因为我们没有做错,错的是人们固有的观念,只要我们能让他们相信我们,就一定能办好。”

楚云溪看着眼前的人,问到:“你有办法吗?”

李南书微微一笑:“他们想要什么,我们就给他们什么就好。”

李南书目光坚定地看着楚云汐,缓缓说道:“农民想要粮食,官员想要名声,而我们只需要找到他们想要的东西,便一切迎刃而解了。”

农民们为生活所迫,只关注粮食的收成,若能给予他们一些实际的利益,或许就能改变他们对读书无用的看法。

而官员们注重名声,若能让他们看到书院对社会的积极影响,说不定会给予支持。

第二天一早,书院门口架起了擂台,有一人大声喊道:“书院为选拔人才,特设立三关,闯第一关者,获得大米二十两,闯第二关者,获大米五十两,三关全闯过者,获大米一百两。”

人们本就对这个丞相之女与侍郎庶女建立的书院十分感兴趣,况且还免费让男女一同读书,虽然没有学生愿意进入但每日看热闹的人不少。

如今听到这消息,众人皆议论纷纷,十两大米若是做成米饭,能供一个成年男子饱饱的吃一天,若做成米粥,那是一家人一天的口粮,一百两大米,若是省吃俭用,那可够一家三口吃一周。

众人可不相信有这么好的事情,觉得肯定是题目非常难,一个两个只顾着看热闹,没有一个上前。

这是,躲在暗处观察的楚云溪十分焦急:“这是怎么回事?怎么没一个人去答题呢。”

李南书看着正在跺脚的楚云溪,笑着说:“放心,我已经安排好了。”

这时,人群中突然有一穿着简朴的瘦弱男子缓缓上前,他的衣衫虽然破旧,却干净整洁,身形虽瘦弱,却带着一种坚毅的气质。

男子的脚步有些迟疑,似乎在犹豫着什么,但最终还是鼓起勇气迈出了那关键的一步。

他的出现,瞬间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这不是张同生吗?”人群中有认识他的人顿时大声喊出来。

这张同生的父亲原本是一镖头,有一次送镖时被土匪杀害,货物也被土匪去抢去了。

而委托这货物的,是京城的一位官员,货物丢了十分气恼,向张同生家索赔,于是张家一朝败落,连饭都吃不起了。

众人看向准备去答题赢大米的张同生,纷纷笑话他。

“就他那穷酸样,还想答题赢大米?真是异想天开。”

“哼,也不看看自己几斤几两,你当真以为这天下掉馅饼啊,别白费力气了。”

张同生听着这些嘲讽,却只是微微抿紧嘴唇,眼神中透出一股倔强,毅然转身朝着答题之处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