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写在党的旗帜上。人民至上,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靠人民开创历史伟业,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坚持人民至上,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也是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成功密码。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深刻揭示了这一科学思想的根本政治立场,深刻阐明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价值遵循。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继续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至上核心价值理念,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奋斗。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庄严的承诺,诠释了共产党人“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前进道路上,无论是风高浪急还是惊涛骇浪,人民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1]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人民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贯穿其中的就是我们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坚持人民至上,对于广大党员干部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完成党的中心任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重要内容之一,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站稳人民立场,全面、准确把握“人民至上”这一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理念,为进一步深入认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一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重要内容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
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反之,我们将一事无成,甚至走向衰败。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一 人民至上的理论渊源和丰富内涵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百余次提到“人民”一词,字字饱含深情,句句掷地有声。报告中出现的“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立场”“人民主体地位”等热词,更是饱含着对人民的尊崇与热爱,深刻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深刻指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是决定性力量”,强调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从根本上说,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理念。广大党员干部要准确把握人民至上核心价值理念的理论渊源和科学内涵,深刻感悟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源头活水。
(一)人民至上的理论渊源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把“坚持人民至上”列为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积累的“十个坚持”宝贵历史经验之一。可见,坚持人民至上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制胜法宝,是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的生动写照,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至上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理念,有其深厚的理论渊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应有之义。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同时还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正是人民群众的这些伟大作用,从根本上决定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以人民至上作为整个思想体系和全部理论观点的核心。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类大同社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是无产阶级政党对待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2]
二是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很多内容都涉及民本思想。如《礼记·礼运》中讲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尚书·五子之歌》中记载:“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又如孔子提倡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3]“为政以德”[4],孟子的“仁者爱人”[5]“民贵君轻”[6],以及明清时期“天下为主,君为客”[7]的思想等,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人民至上思想的重要体现。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
三是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人民至上是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的集中体现。共产党人的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我们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并始终不渝地为之奋斗。同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人民至上思想的直接来源。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担负起时代使命,肩负着全国人民的希望,毛泽东同志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思想与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是内在统一的,是人民至上价值理念在当代的实践形态。
(二)人民至上的丰富内涵
人民至上在中国共产党过去的百年奋斗中,成为我们党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法宝。在未来的第二个百年奋斗中,这一核心价值理念不仅不会改变,而且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它的内涵不会一成不变,而会与时俱进;不会抽象空洞,而会具体可触;不会单一孤立,而会丰富多彩。
一是人民地位至上。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条基本原理。人民不仅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而且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更实现了人民主体地位与人民主人地位的高度统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报告同时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共产党不断奋勇前进,归根到底是为了人民。无论是全面深化改革,还是全面从严治党,党中央的一系列措施就是为了更好地落实人民主体地位,从而更好地实现人民权益。回顾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创立至今艰辛而辉煌的历史,从中共“一大”的召开,到今天成为世界第一大执政党,伟大的发展离不开人民。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就是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依靠的就是人民。无论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初期,还是党领导进行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我们党都自觉地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地位至上作为自己始终不渝的追求。
二是人民权力至上。确认人民的权力主体地位,必然进一步确认人民权力至上。人民权力至上是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理念与执政方式的重要支撑。在当代中国,人民权力至上直接来源于“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理念,而宪法本身又是人民意志、人民利益、人民权力的集中体现。人民当家作主是人民权力至上的具体实践。人民权力至上包含着多维度的内容。从权力来源的维度说,人民作为权力主体,是当然的权力所有者,党和国家的权力、领导干部的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从权力使用的维度说,权力由人民赋予,也就只能为人民所用,即用来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职阶愈高,掌握的权力愈大,就愈应把人民群众利益置于最高的地位。从权力监督的维度说,要确保人民所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就必须对权力的行使进行严格监督。人民作为权力主体、权力所有者,要在“赋权”之后实施监督,对滥用权力、以权谋私者进行必要惩治,直至收回权力。
三是人民利益至上。“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8]。人民利益至上,既是由人民的主体地位决定的,也是由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决定的。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党章明确规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我们党的历代领导人一以贯之地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提出,“人民利益至上”[9],强调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着眼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生活品位,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四是人民标准至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10]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人民主体地位包含着人民是评判主体的内涵。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如何,党和国家的工作做得如何,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裁决和评判。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这一标准所蕴含的实质内容,就是人民利益。凡是符合人民利益的,人民自然就会拥护、赞成、高兴、答应;凡是违背人民利益的,人民自然就不拥护、不赞成、不高兴、不答应。因此,“人民标准”实质上也就是人民利益标准,这是人民裁决和评判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最高准绳。
二 提出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重大意义
人民至上价值理念深刻揭示了我们党的根本立场、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深刻揭示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鱼水深情,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这一理念的提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历史发展有其规律,国家和政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工人阶级一旦取得统治权,就不能继续运用旧的国家机器进行管理,必须以新的真正民主的国家政权来代替。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一刻起,就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团结带领人民重整山河,经历了血雨腥风的考验,最终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中国人民主体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彰显,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人民至上价值理念充分说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也充分说明我们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进一步丰富和深化。
(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观点。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人民解放作为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并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步确立了人民主体思想和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11]邓小平同志强调:“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12]习近平总书记心里装着人民、时刻想着人民、讲话贴近人民、奋斗为了人民,这种“无我”状态,彰显了一个大国领袖的责任担当和为民情怀,是坚持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光辉典范,说明我们党一以贯之把能否坚持人民至上作为决定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准绳,把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作为巩固团结和凝聚人心的最大的政治,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
(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性是其鲜明的政治品格。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我们党始终坚持以唯物史观洞察历史大势、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历史主动,加强自身建设,善于把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并凝聚成磅礴力量,不断创造历史伟业。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建了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政治动员体系与组织体系,书写了彪炳史册的历史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兑现了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这充分说明,人民至上价值理念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饱含着我们党“不负人民”的赤子情怀,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的进一步升华。
三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是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重要内容
2021年6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全党同志都要坚持人民立场、人民至上,坚持不懈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进一步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通过探讨、研究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创造主体、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价值主体、党和国家事业向前的评判主体,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伟大思想与人民至上价值理念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是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重要内容。明确这一点,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人民至上价值理念,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满怀信心地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人民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创造主体,体现了人民地位至上
人民地位至上是人民至上核心价值理念的重要科学内涵。“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伟大思想生动揭示了人民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创造主体,这与“人民地位至上”这一人民至上核心价值理念的重要科学内涵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13]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由此也决定了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创造主体是人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一伟大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党和国家富含生命力、战斗力的根本力量,生动诠释了“人民地位至上”这一价值理念的科学内涵。我们必须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脊梁,人民群众无尽的智慧和力量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人民群众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战略性成果的主体力量,坚持人民主体、一切依靠人民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主导理念。人民群众无尽的智慧和力量为党和国家事业向前发展凝聚了磅礴力量。
(二)人民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价值主体,体现了人民利益至上
人民利益至上是人民至上核心价值理念的重要科学内涵。“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伟大思想生动揭示了人民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价值主体,这与“人民利益至上”这一人民至上核心价值理念的重要科学内涵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
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而奋斗。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什么人”的问题放在第一位考虑,明确了中国共产党是“为什么人”而成立,奋斗的目标是“为什么人”的。纵观历史,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初心不改,无论是救国、兴国,还是富国、强国,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宗旨和使命的时代彰显,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伟大思想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价值主体是人民,生动诠释了“人民利益至上”这一人民至上核心价值理念的科学内涵。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又提出了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新要求。这表明,在历史的每一个阶段乃至更长时期的社会建设和民生工作,党的奋斗目标就是让全体中国人过上更好的日子。
(三)人民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评判主体,体现了人民标准至上
人民标准至上是人民至上核心价值理念的重要科学内涵。“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伟大思想生动揭示了人民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评判主体,这与“人民标准至上”这一人民至上核心价值理念的重要科学内涵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人民主体地位包含着人民是评判主体的含义。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如何,党和国家的工作做得如何,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裁决和评判。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为了人民且必须依靠人民,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人民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评判主体,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成效的最终评判者。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成效最终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只有坚持人民至上价值理念,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向前发展的实践指南,才能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更加优异的答卷。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指出:“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远是激励我们奋勇向前、克难制胜不竭的力量源泉”,并强调,“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和政治定力,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坚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不动摇,锲而不舍把革命先辈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我们党治国理政最鲜明、最显著的底色是人民至上。只有坚守初心使命、不断拼搏奋斗,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进而由人民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成效作出最终评价,从而确保“造福人民”这一目标的圆满实现。
四 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观点方法
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重要的就是准确把握这一重要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体现,其中“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位列第一。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地位和作用。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就是要深刻领悟、准确把握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这一重要立场观点方法,将其转化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是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鲜明底色
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把坚持人民至上作为党治国理政的根本立场和根本原则加以突出强调。深刻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14]的鲜明特征,深刻诠释了“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15]的内在逻辑,深刻诠释了“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16]的本质内涵,深刻诠释了“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17]的实践要求,系统性地将我们党关于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充分证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根本立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体现了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鲜明底色。
(二)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观点,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首先,坚持人民至上立足“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指明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力量。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主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明确指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18]。其次,坚持人民至上立足“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的观点,指明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归宿。人民群众既是我们伟大事业的主力军,也是我们伟大事业的价值评判主体。党始终为人民利益而奋斗,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根本统一,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19]再次,坚持人民至上立足“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20]的观点,强调“人民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21]。人民理应获取他们应当获取的全部利益,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要把人民应当获取的利益交给人民,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22]“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2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人民至上的这些根本观点,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
(三)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方法,是指导我们党正确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根本工作方法。群众路线是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得出的重要经验总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24]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坚持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工作方法,是从群众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办法,将群众意见集中起来形成正确的决策,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坚持群众路线就是坚持党的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发挥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作用。
五 新时代新征程要深入践行人民至上核心价值理念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学风,是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成果,转化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力量,必须将人民至上价值理念镌刻在心中、践行在实践中,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实际行动谱写新时代共产党人不负初心使命、不负人民的华彩篇章。
(一)始终站稳人民立场,自觉践行党的初心使命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秉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始终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为人民造福、增进人民群众福祉的发展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25]新时代新征程,坚持站稳人民立场,要永远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二)把握人民愿望,始终关注民心与民意、民情与民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26]新时代新征程,把握人民愿望要顺应民心,始终坚持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始终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尊重民意,倾听人民呼声,反映人民意见,健全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关注民情,坚持接地气、重心下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增强党员干部察民情的听力、走基层的脚力。了解民忧,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致力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完善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
(三)尊重人民创造,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是决定我们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27]“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28]。人民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既是实践主体,又是价值主体。作为实践主体,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主动向人民学习,充分凝聚人民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决定性力量。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始终坚持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主动性,在科学掌握历史规律中增强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性,在把握历史主动中迸发人民的历史创造力量,坚定弘扬历史主动精神,凝聚“发展依靠人民”的主体合力。
(四)集中人民智慧,充分尊重与激发人民首创精神
2020年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从生动鲜活的基层实践中汲取智慧。”新时代新征程,尊重与激发人民首创精神,要自觉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领导艺术的提高,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立足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过程中,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不断汲取“源头活水”的人民智慧。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进程中,不断焕发出人民群众所蕴藏的无尽智慧和力量。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推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走深走实,增强党推进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增强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
延伸阅读 “人民至上”提出的背景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5月22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出的。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简称新冠疫情)给世界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也考验了各国的国家治理能力。在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的重大时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凝聚抗疫强大合力,再次向世界彰显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当时的讲话原文如下:“坚持人民至上。古人讲:‘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党章明确规定,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在重大疫情面前,我们一开始就鲜明提出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我们在全国范围调集最优秀的医生、最先进的设备、最急需的资源,全力以赴投入疫病救治,救治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29]
疫情是最大危机,也是考验党执政能力、体现党执政宗旨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秉持人民至上价值理念,在疫情防控斗争中鲜明地展现出来。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话是对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的揭示。从总书记的话中,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领悟到党执政为民的理念,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党一心为民的情怀,更加坚定地认识到,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
(摘编自央广网 2020年5月28日)
注释
[1]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2022年10月23日),《求是》2022年第22期。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1日),《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
[3]见《论语·雍也》。原文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见《论语·为政》。原文为:“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5]见《孟子·离娄下》第二十八章。原文为:“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6]见《孟子·尽心下》。原文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7]见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原文为:“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8]见《淮南子·汜论训》。原文为:“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9]习近平:《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激发创新活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求是》2021年第3期。
[10]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3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7日。
[11]《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4页。
[1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8页。
[13]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9年5月31日),《求是》2019年第13期。
[14]《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人民网 2015年7月27日。
[15]《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
[16]《习近平同志<论“三农”工作>主要篇目介绍》,《人民日报》2022年6月7日。
[17]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2月25日),《人民日报》2021年2月26日。
[18]《八、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关于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人民日报》2016年4月29日。
[19]习近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求是》2022年第18期。
[20]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23年3月16日。
[21]习近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求是》2023年第20期。
[22]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求是》2021年第20期。
[23]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求是》2021年第20期。
[24]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3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7日。
[2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1日),《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
[26]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2022年10月23日),《求是》2022年第22期。
[27]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2016年10月22日。
[2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2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53、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