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共同富裕取得突出成绩

在代村村史馆,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都会不约而同地在“先富带后富,同走富裕路”的板块前驻足良久,党建、产业、人才、资金、就业等多种形式的扶贫举措和成果映入眼帘。人们不禁要问,一个村帮扶200多个村、10000多个贫困户,远到贵州团结村,近到身边的贫困村,是怎么做到的呢?而在20世纪90年代,代村是远近闻名的落后村,民心散,村风乱;是远近闻名的上访村,村集体负债近400万元,因为债务,三伏天连续1个多月停电,6个月停水,老百姓生活贫困。

1988年至1998年任村支书的龙云太说,为了让群众尽快富裕起来,代村从1992年起陆续办了加油站、大酒店、汽修厂、批发市场等,一度非常红火。但由于“步子迈得太大、太快”,加之后期管理不善、投资失误,这些企业迅速衰落,给村里带来沉重负担。“传票飞,大字报,停水停电小偷闹;你朝东,我往西,打来斗去成烂泥”,一度成为代村真实写照。

1999年,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中,代村全体党员一致推选30岁出头、下海经商见过世面的王传喜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会计郭志国记得,王传喜上任后就组织清理村集体账目。“可没想到外债总额达到380多万元。”郭志国说。这如同天文数字的债务,像一座大山。上任两天后,没有“传喜”,却有传票,王传喜陆续接到了126张法院传票。之后一两年里,王传喜作为被告,先后出庭100余次。

怎么办?王传喜要用行动证明,父老乡亲没有看错人。对代村老百姓来说,耕地分配不均比债务更堵心。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地多人少”与“人多地少”在代村同时存在。调剂余缺,无异于动了一小部分人的“命根子”。他一边研究制订土地调整方案,一边做群众思想工作,地里木桩打了近万个。可没两天这些木桩就不翼而飞了。王传喜就带着人再打一遍。顶着压力,王传喜带着村干部和村民小组成员吃住都在地里,咬着牙带着一班人完成了土地调整,更让老百姓看到了“敢干事、干成事”的决心。

面对“人地不均、零散经营”的突出矛盾,王传喜顶着来自“姓氏宗派”强势之争、一部分群众的恐吓和雪片一样飞来的126张法院传票等压力迎难而上,率领党支部及群众抓治安、整村容、还债务,通过土地流转、治安整治、环境提升、村风治理等措施,硬是把一个既贫困又涣散的村发展成为村集体经济强大、村民共同富裕的村,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率先实现了全面小康,成为乡村振兴的“排头兵”。 2022年,代村村集体各业产值达到38亿元,村集体纯收入1.6亿元,人均纯收入7.2万元,较20年前村民收入翻了30多倍。

如今,漫步于代村的幸福路上,一排排整齐的居民楼、一间间各有特色的沿街商铺映入眼帘。“我现在住的地方就是我家以前的老宅所在地。最早这里是5间瓦房,条件很不好。”李纪成是代村村民,以前为了能有更多收入,外出跑客车,年收入近20万元。2003年,在王传喜成为代村党支部书记的第四年,李纪成看到了家乡的发展和未来的前景,卖掉客车,回村跟着王书记建设家乡,“如今我在村里置业公司工作,主要是进行基础设施改造,现在每年收入五六十万元!”

李纪成的家就在代村幸福小区,3层的小洋房,240多平方米。“特别干净、敞亮。”他说。2008年起代村对其原有住宅进行了拆迁,补偿给他家一套楼房,当时手里有点积蓄的他看好了这片3层小洋房,“当时花了20多万买的”。

其实,和李纪成一样,看好这片名为“小康楼”的3层小洋房的村民不在少数,在村委让大家报名自愿购买小康楼时,几个小时名额就没有了。“我是沾了拆迁户的光,因为有政策说是优先安置拆迁户。”就这样,李纪成一家住上了“抢”来的3层小洋楼。“我们这属于幸福小区的第三批,代村旧村改造项目从2006年就开始了,在我们之前已经有两批人入住小康楼,大家都知道小康楼居住环境好、设施齐全、宽敞漂亮。”

事实也的确如此。2006年起,王传喜带领干部群众实施旧村改造。彼时,村里一片破败,但真要拆,村民一片反对声。王传喜决定先安置后拆迁,制定了“评估补偿、低价安置、按需分配”的拆迁政策。村民也从一开始的“不愿意改”,到“同意改”,再到“催着村委改”。到2015年,全村完成拆迁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建成居民楼65栋,小康楼170座,老年公寓2处,村民回迁率达100% 。居民区内全部通上了水、电、气、数字电视和互联网,街道全部实现了硬化、绿化、净化、亮化、美化,以前脏乱差的村庄一去不复返,代村的村民真正地过上了市民的生活。

在整个拆迁改造过程中,实现了零占地、零违章、零投诉。旧村改造不但没有占用一分土地,还腾出了600多亩建设用地。村里在拆出的土地上开发居民楼,拆迁安置过程中,实行了覆盖全体村民的“住房补贴”政策,近几年来村里拿出数亿元用于村民住房补贴,根据居民的实际需要来进行分配,拆迁户按拆迁价补偿居民楼。

改造后的代村,由村集体出资保障村民各项福利,让村民共享代村的发展成果。

一是优先关爱老年人。为了让老年人住上最好的房子,享受最好的待遇,村里建起了2处老年公寓,格局为一室一厅一厨一卫,面积65平方米,还有10平方米的储藏室,水、电、暖、气以及床铺、衣柜、沙发、电视等全部由村集体配置,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拎包就可以免费入住。对跟随子女居家养老的,村集体每年每户发放4000元的补助。同时,从2005年开始,除了国家的新农保外,村里开始给老年人发零花钱,从最初50元,后来60元、70元……逐年增长,目前已涨到60—70岁的老人100元/月,71—80岁的300元/月,81—90岁的500元/月,百岁以上的老人1000元/月,每月9日按时发放。

二是普惠制的社会福利。实行覆盖全体村民的生活基本保障制度,年满18周岁以上的户籍村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个人部分由村集体承担。大病救助金由村民评议小组评议后,村委会给予报销1万—10万元。实行了覆盖全体村民的住房补贴政策,2006年以来村集体为此支付了数亿元。年终时发粮食补助,人人都有,家家发红包,村集体给村民分红。全村劳动力实现了100%就业,村民居住全部实现了楼房化,60岁以上的老人全部住进了老年公寓,养老、医疗、教育等民生项目实现了全覆盖。

三是高度重视教育。2009年,村里建起了一座省级规范化小学和一座标准化幼儿园。村集体对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包括参加成人教育的村民,每年发给4000元的助学金;对考入大学的,在助学金的基础上,给予10000元至50000元不等的奖励。对应征入伍的适龄青年,除了国家发放补贴外,村委会一次性发放优待金6000元。

四是多形式解决就业。村集体每一个产业的发展,都会让村民最大限度地参与;村里每次上大的项目,村民可以根据家庭情况自愿入股。可以说,代村的公司既是村集体产业,也是全体村民的共同事业,村民在公司里有多种就业形式,做到了家家有事干,人人有事干。通过坚持不懈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代村真正实现了村强民富。

五是公共服务设施惠民。代村在加强乡村建设的同时,不断地配套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除了建幼儿园和小学,还建了代村党群服务中心、红事服务大厅、白事服务大厅、村级医院、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妇女儿童家园、老年活动中心、兰园书坊等公共服务设施。村里所有的公共服务设施全部是在村里拆迁后的土地上建起来的,没有占用一分耕地。

如今的代村,实现了幼有早育、学有优教、劳有所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善扶,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大提升。

在实现了共同富裕的同时,王传喜认为“脱贫致富带头人,乡村振兴的排头兵”,不应该仅仅是一个村庄的带头人。能不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将代村的脱贫经验转化为扶贫办法,让更多村庄的贫困群众致富,是代村人应该一边继续前进,一边深刻思考的事情。“等一等、拉一把,让贫困村跟上队伍”,成为王传喜的口头禅,也成为他20年来助力脱贫攻坚事业的写照。特别是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时期,他更是开足马力帮助贫困群众顺利脱贫。正如王传喜常给村干部念叨的一样:“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2009年,建设“帮扶农户科技致富养殖小区”,100多家养殖户有了致富平台。

2010年,规划建设占地800余亩、入驻商户3000家的代村商城,实施“当年免租、次年半价”的优惠政策,支持创业者零风险起步,带动万人就业。

2015年,拿出占地20000平方米、价值亿元的最好地段,无偿提供给红十字会建扶贫物资仓库、爱心超市。

2016年,捐助资金360万元,帮扶14个村庄规划和开发建设了16处规模化种植和养殖基地。

2017年,投资240万元,建设了4座生态科技型冬暖温室,每年收益24万元,全部用于帮扶贫困户,惠及8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33户,户均年收入增加1800元。

2018年,代村在任务重、人员少的情况下,仍然选派3名年轻有为的村干部到相对落后的卞庄街道南小庄村、前连厂村、小坊村担任第一书记。这也是“村对村”选派第一书记的一大创新,主要针对卞庄街道几个村党组织涣散、党员老龄化严重、群众思想不统一、难以发挥优越的位置优势、村集体经济“空壳”等问题。“缺人才,我们就送人才。”王传喜坚定地说。“自从代村派来党委委员刘建永到我们村担任第一书记后,修大路,净村容,‘一对多’帮扶贫困户,搞基本农田设施,村庄发生了很大变化。”南小庄村党支部书记宋洋如是说。

2018年,代村又投资3亿元,建设“印象代村”,惠及11个乡镇、227个村庄、6593户、11281名贫困群众,形成夜游经济新高地。“印象代村”于2020年元月投入使用。项目内建设了民俗区、小吃区、百货区等功能区域,融合了村史馆、“戴家村连”等红色文化。设立大小停车场4处,可容纳10000辆车安全停放。由于采取了“旅游+”模式,融入了夜经济元素,每当华灯初上,“印象代村”游人如织,成为周边最火爆的“网红打卡地”。

2019年,代村与“时代楷模”黄大发跨越千里,牵手共建,为县域6个村庄各支持5万元用于提升办公条件。

因地制宜、因人施策,需要什么就做什么是王传喜的扶贫理念。在他的带动下,一个个落地有效、行之有果的扶贫办法付诸实施,让贫困户稳定脱贫,返贫风险大大降低。

“坚持技术扶持”。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园、代村商城省级工友创业园等阵地资源,举办新农民培训100多期,3万余人受益。选派农业公园科技能手吴少强等上门“手把手”教技术。新农人培训中心于2020年8月投入使用,每年培训约10万名新型职业农民。

“坚持细节上关心”。为解决贫困群众进城创业就业人员的后顾之忧,协调周边小学、中学,解决孩子上学难的问题,实现了凭工作证明、营业执照就可以就近入学入托。还为他们提供每年仅2000元的老年公寓,解决了他们“工作忙,孝老难”的问题。

“坚持经验共享”。王传喜带着办法,走出村庄,先后在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党支部书记、全省县乡扶贫干部、全市农村党支部书记、优秀党员示范班等培训班上,谈脱贫心得,传扶贫办法,累计达60余场次。

“坚持党建扶贫”。突出支部共建、党员结对,建立了经常性交流学习制度,创新了跨支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联系帮建软弱涣散村党组织。2018年,与厉家寨、后峪子、九间棚围绕“五个振兴”签订了共建协议,推进新老典型合作,带动贫困村发展。

这“四个坚持”既扶智又扶志,既“输血”又“造血”,多管齐下,多措并施,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户面临的实际问题。向城镇东安庄村党支部书记顾娟介绍:“王传喜书记聘请设计院为我们做村庄规划,带领群众外出学习,帮助整治人居环境,一分钱不用我们掏,是实实在在的真帮真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