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成就原因分析与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46页。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确认了这样的表述。

那么,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从何而来?

第一节 党坚持和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改革开放以后一个时期存在的“对坚持党的领导认识模糊、行动乏力问题”“落实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边缘化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旗帜鲜明地提出和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等重大命题和判断,全面深化了对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认识。并且,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通过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等,在实践中也充分贯彻落实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一根本要求,发挥了这一根本要求的威力。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一根本要求贯彻到意识形态领域,就体现为党坚持和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1]为更好阐释党坚持和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问题,从理论判断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可称之为“极端重要论”;从现实要求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3],可称之为“牢牢掌握论”。“极端重要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历史方位,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等角度深刻阐明了意识形态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廓清了一段时期内关于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模糊认识。“牢牢掌握论”则是“极端重要论”在工作领域的自然延伸,它强调的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原则要求、方向底线等重大问题。这“两论”协同发力,为在实践中坚持和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扫清了障碍、理顺了思路。

“在现代政治语境中,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与政党政治具有天然同构性。”[4]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着力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党的领导弱化问题,就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方向性、战略性问题作出部署”[5]。至为重要的部署主要是制度机制性的,包括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制定《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出台《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出台《党委(党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以及压紧压实属地管理和主管主办责任、推动全党动手抓宣传思想工作,等等。这些重大部署,解决了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意识形态工作谁来抓、抓什么、怎么抓、怎么督”等问题,是党的全面领导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为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全局性、根本性转变的发生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第二节 党从正本清源入手加强宣传思想工作

意识形态领域点多、面广、线长,涉及历史与现实、学术与政治、国内与国外、网上与网下等各个方面,具有复杂性、变易性等突出特征。改革开放以来对意识形态领域形势的一些认识与判断之所以一度晦暗不明、模糊不清,与此也有密切关系。对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紧紧抓住“正本清源”这个关键与要害,从源头上厘清了意识形态领域各个重要方面的原则性、方向性要求。这种贡献,主要是一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式的贡献。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意识形态领域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意识形态领域具有这样的特点,即没有权威的声音,便会众声喧哗;没有雅音、正音,便会产生许多杂音、噪音。权威的声音和态度传递与表达得越充分、越明朗,整个社会的思想舆论便越有主旋律、主心骨,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便“知所趋赴”,主流意识形态便立得越来越牢固。

从“正本清源”入手加强宣传思想工作,主要的体现就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一系列重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等等。党的十九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出席了很多与宣传思想工作直接相关的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所有这些,都共同发挥了“正本清源”的重大作用。正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所指出的,这些会议和部署,“就一系列根本性问题阐明原则立场,廓清了理论是非,校正了工作导向,思想文化领域向上向好态势不断发展”。

要看到的是,“正本清源”至为重要,但要有效有力做到“正本清源”并非易事。这是因为,像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以及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等,在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上,都存在许多“硬核”的理论与实践难题,有些难题在社会主义国家甚至是长期悬而未决的难题。因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贡献就在于,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事不避难、义不避责,以可贵的理论创造和实践创新,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着力解决这些难题,并切实取得了“正本清源”的成效。其中既有“大无畏”,又有“大智慧”。

第三节 党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对于意识形态建设所发挥的作用,主要在于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态。如果将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比作“植树造林”的话,那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就可比作“涵养水土”。尽管“涵养水土”是“植树造林”的基础性工作,但其重要性也是无可替代的,而且是利长远、固根本的。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使全社会正能量充盈、主旋律激扬,如此,就能够形成一种固本培元、深耕厚植的社会思想与舆论氛围,从而使得种种不协调、不和谐的声音渐渐消失。因此,我们党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定位为意识形态领域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6]。

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工作最为突出的一个重点就是,开展了一系列重大纪念活动,并在这一系列重大纪念活动中鲜明贯穿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列举了这一系列重大纪念活动之中的“重中之重”,比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七十周年”等。这一系列重大纪念活动,从情感认同的角度看,它们使得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到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从精神塑造的角度看,它们使得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到了“在全社会树立崇尚英雄、缅怀先烈的良好风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理论思考的角度看,它们使得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除此之外,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还采取了许多有力的举措,包括“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选树和宣传道德模范、时代楷模、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特别是,针对失德艺人、违法网红等具有很强社会负面影响力的群体,从道德和法律等层面加强监管和惩治,向全社会发出了“越是公众人物越应当承担更大公共责任”的强烈信号,使全社会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对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越来越具体而真切。

第四节 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导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了对外开放,且引入了不少西方思想文化元素,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开始出现一些怀疑乃至质疑马克思主义的声音,“过时论”“无用论”甚至“有害论”一度甚嚣尘上,这不仅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引发了一定的思想混乱,甚至在一部分党员干部中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种对马克思主义的负面看法也延伸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上,造成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定程度的怀疑与抵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到,这种倾向如果不坚决制止,将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造成致命伤害,进而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致命伤害。

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强调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任务是“两个巩固”,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第一个巩固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核”,其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导性内容,又是对意识形态领域其他思想文化观点具有指导性的内容,这是由马克思主义既是指导思想又是科学理论的特性所决定的。而第二个巩固既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和实践性所决定的,也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必然要求。正是坚持“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马克思主义作出了许多旗帜鲜明、态度坚决的判断,如“革命理想高于天”“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等。也正是通过这些论断及其实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树立了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典范,使得马克思主义具有了更加深厚的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

“实践证明,以创造性的精神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运用中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特殊价值,也反映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精神实质。”[7]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守正创新,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样在二十一世纪树立了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成为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许多原创性的贡献,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要深刻理解的是,意识形态工作不是抽象的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而必须贴近人民群众的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在解疑释惑中增进理解,在澄清错误中提高认识,在鉴别比较中坚定自信。正是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才有了权威的思想指导,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看待各种问题和矛盾才有了权威的思想认识武器,全党全国才有了强大的思想共识基础。也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威力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得到了验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才又一次明确这样的判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成功,使马克思主义以崭新形象展现在世界上,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

第五节 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

“作为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经济、政治等深度交融,呈现出紧密的相关性。”[8]无论是从意识形态的发展历史还是从意识形态的内在规律而言,任何主流意识形态都不能够仅仅依靠“自我证明”而保持长久稳固的地位。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看,要看到,一方面,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特别是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具有解释、说明、引领、合法化等作用,这些作用无疑都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无可替代的;但也要看到,另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仍然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党的意识形态的认同,从根本上取决于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党的作为与成就的认同。

因此,可以说,新时代取得的成就切实增进了人民群众对于党的认同与支持。比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在全面从严治党上,改革开放以后,党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推进党的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同时,由于一度出现管党不力、治党不严问题,有些党员、干部政治信仰出现严重危机,特别是“七个有之”问题,势必严重影响党的形象和威信,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引起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强烈不满和义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以自我革命精神纠治党自身存在的问题,“刹住了一些过去被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从而也必然进一步赢得人民群众对于党的衷心拥护与支持。再比如,改革开放以来,在生态问题上,“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各类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呈高发态势,成为国土之伤、民生之痛”。这样的状况不仅是环境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已经影响到人民群众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评价。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这必然也增进了人民群众对于党的衷心拥护与支持。行动最有说服力,成就最有可信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为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提供了最坚实的支撑。

讲新时代伟大成就,与实践成就可以并提的还有理论成就。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中,对于长期存在的许多可能影响或导致意识形态领域出现问题的重大主题,都给出了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的解答,这在更深层次上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衷心拥护与支持。比如,在党法关系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党大还是法大”是个伪命题,真问题是“权大还是法大”,我们党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当然坚持“法大于权”。再比如,在坚持正确政治发展道路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深深扎根于中国社会土壤”,因为“照抄照搬他国政治制度行不通,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这些理论成就,从道理、学理、哲理的角度回应了社会质疑,化解了认识分歧,对于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六节 党高超的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和水平

从对工作能力、水平的要求角度看,意识形态工作不仅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也是一项“极端复杂的工作”。操作把握得当,就能够收到良好效果;操作把握不当,则会产生极其不良的后果,因而这项工作对于能力、水平有着极高的要求。考虑到党的历史上曾经出现的一些教训,就更能理解和体会这项工作的不易。在有效有力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以达到良好效果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表现出了高超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坚持“立破并举”。在“立”的方面,主要是就许多根本性、原则性、方向性问题提出要求、作出部署,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弥补了过去的许多空白。在“破”的方面,主要是强调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当战士不当“绅士”,要明确反对和抵制所谓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公民社会、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错误观点,并且对意识形态问题频发多发、处置不力的单位和组织严肃追责问责,堵住了一些“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漏洞。

二是坚持“网上网下协同”。改变过去重“网下”轻“网上”的缺点,在抓好“网下”意识形态工作的同时,着重抓好“网上”意识形态工作,强调“掌控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就是守护国家的主权和政权”[9],强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10],高度重视互联网这个意识形态斗争“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健全互联网领导和管理体制,坚持依法管网治网,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使互联网成为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三是坚持“内外联动”。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在坚持做好国内意识形态工作的同时,以开放的气魄、宽广的胸怀面向世界,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宣介中国道路、中国理念、中国主张,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特别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抓住并用好“两个大局”造就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战略态势和战略机遇,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表现出高明的领导艺术。高超的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和水平,对于意识形态领域形势的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也是不可或缺的。

第七节 既看到“亮剑”又看到建设

如果仅看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亮剑”行为,仅看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指导地位的态度更加坚决,以为这就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全部,将会造成很大的误解,遮蔽许多重要的内容。深刻把握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理论与实践,不难感悟到,在处理和治理意识形态领域问题上,比“破”更具根本性的是“立”,比“揭批”更有说服力的是“建构”。因而,面对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进趋之势”,不仅要看到中国共产党人“亮剑”和表态,更重要的是要看到一系列具有实质性意识形态意义的思想理论建设举措及其成果,扭转在一些重大思想理论主题上一度被动的局面,从而在更高层面和更大范围推进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捍卫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以这样的视角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不难发现,除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等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直接相关以外,一些标志性的、具有意识形态实质意义的理论成果,包括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以及全人类共同价值等,都在其中得到了浓墨重彩的阐述。这些理论成果都极大增强了我国在相关领域的意识形态主动,从意识形态角度切入理解这些重大理论成果,可以获得相当丰富的思考和认知。在论及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时,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强调“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11],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包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2],等等,在相当程度上映衬、揭露了西方式现代化的偏颇和局限,特别是在政治伦理和发展伦理上的缺陷。而进一步阐明全过程人民民主,强调“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13],在相当程度上使我们跳出了美西方国家长期以来捏造的“民主对抗威权”话语范式带给我国的话语被动、政治被动局面。进一步阐明全人类共同价值,强调“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14],在相当程度上降低了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的虚假魅力,消解了作为话语陷阱的一面。

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在锻造这些重大的标志性理论成果的时候,为更好发挥其意识形态作用,我们党注重强化其作为“刃”的一面而非仅作为“盾”的一面。比如,“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概念在改革开放之初被提出的时候,着重强调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含义。“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15]而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首先当然要理解为属于中国的理论,延伸也可以解读出分析评判各国现代化成败得失的理论。全过程人民民主、全人类共同价值,也都具有这样的理论潜能。因而,注重“以内为主、内外兼顾”发挥好这些成果的意识形态功能,应成为新时代新征程上意识形态工作新的重点所在。

也正因为有了这些有利因素和条件,2022年11月14日,习近平主席会见美国总统拜登时指出:“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追求。美国有美国式民主,中国有中国式民主,都符合各自的国情。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基于中国国情和历史文化,体现人民意愿,我们同样感到自豪。任何国家的民主制度都不可能至善至美,都需要不断发展完善。对双方存在的具体分歧,可以进行探讨,前提是平等交流。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16]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话,展示了我国在西方针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制造的核心意识形态话题上的自信与主动。而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和“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则是这番话的底气所在、道义所在、威力所在。亦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所总结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注释

[1]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41页。

[2]习近平:《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23页。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1页。

[4]朱文琦、左腾飞:《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三重逻辑——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

[5]王晓晖:《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人民日报》2021年12月8日。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2页。

[7]宋惠昌:《意识形态问题十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0年版,第54页。

[8]王永贵:《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战略建设的新时代创新》,《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

[9]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22页。

[10]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354页。

[1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3页。

[1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3—24页。

[1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37页。

[1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63页。

[15]《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3、164页。

[16]《习近平同美国总统拜登在巴厘岛举行会晤》,《人民日报》2022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