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有情不倦,珍惜春光
2020年的夏天,定福庄东街1号,草木葱茏、浓荫蔽日。这里是中国传媒大学,曾经的广院,我和潘奕霖及他的采访嘉宾们共同的母校。因为“新冠”疫情,没有学生的校园静得只有鸟鸣,教学楼前的草坪因为无人踩踏,长得开心。
1989年,我和潘奕霖一同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寒来暑往,在这里已经留守三十余年。奕霖发来书稿邀我作序,我捧着电脑在树荫下一边见字如面,一边细致地打量这座绿莹莹的校园。
90年代的广院,周围荒荒的,里面小小的,可即使是素简灰楼也爬满青藤,还有顾盼有神的喜鹊们出没于核桃林与白杨树间。2004年,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之后一路璀璨,飞扬穿越。在“4K、5G加AI”的今天,中国传媒大学已成为信息媒介传播行业最具影响力的高等学府,所不变的,是永远荡漾的青春,是迷之自信的广院气质。
广院气质可能来自爱与神采的加持。校歌的第一句“校园里大路两旁,有一排年轻的白杨”曾让许多人不解地问:“校园里大路两旁,难道不是该有两排年轻的白杨吗?”嗯哼,这就是广院人的腔调,不一定靠谱,但就是着调。我们溺爱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以痴迷之心对待艺术感受、新闻敏锐,无论天南海北,只要提起“广院之春”、广院肉饼与月光杯足球赛,就像交换了接头暗号,心领神会,互有默契。
潘奕霖是电影频道的资深主持人和制作人。我们在不到二十岁的时候相识,共赴广院舞会,共度校园生活,共享青春记忆。毕业后他深耕于央视电影频道,从《流金岁月》到《佳片有约》,奕霖是中国采访老一辈电影艺术家最多的节目主持人,即将完成他导演的纪录电影《演员》。奕霖也是有温暖魔力的人,在这本书里,他采访了十位主持人,都是广院校友,都是他的同行,在奕霖面前,他们从从容容对上密码,自自然然洞开心扉,宝藏故事源源而出。
感谢奕霖信任,我有幸成为这本书的第一批读者。虽然我与书中的每一位人物都有这样或那样的交集,可阅读访谈仍让我一再刷新对他们的了解,因而如沐甘霖,如吃冰激凌。
奕霖是有情之人,当他说出“心中有爱的人会互相吸引”这句鸡汤话时,不会让人觉得不过如此,而是让人觉得理应如此。他和校友们的对谈随心随意,妙趣横生,自然自在,惊喜连连。
岁月悠长,白杨疯长,有情不倦,珍惜春光。
是为序。
翁佳
(翁佳,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传播学博士,从教二十五年。与本书作者潘奕霖及受访者康辉、叶蓉为大学同班同学。)
这是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八九级同学三十年聚会的一张大合影,我们在学校主楼前,按照入校时的位置站好,甚至想还原当时的表情……第一排右二为翁佳。
是同行之间的交流、是校友之间的沟通,我与十位主持人的对话是《我,来自广院》这本书的主体。再加上胡智锋、翁佳两位教授的序言,这是一个广院人的聚会。那么谁来写我呢,重任落在了我的多年老友章身上,她说我是她认识的第一位广院人,而今年与她虽是新结识却在各方面有强烈共鸣的一位朋友恰恰又是广院人,很巧。她笔下的我到底是怎样的呢?我充满好奇与期待。对了,这是在序言与正文之间的一篇洋洋洒洒的美文,我们姑且把它标为本书的“零号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