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谈到“学习是人生的一个常态”。
我想,这边话音未落,那边便会有不同的杂音传出。这是源于,一部分人从来都漠视学习,不愿学。把学习看作是回报慢价值不高的苦差,费力不讨好的事,纯粹误人误己瞎耽搁功夫;还有一部分不明白学习对人强脑修心的意义,以其一贯懒淡的做法,头脑里锈迹斑斑,就像搁久了的拙犁。从而懒得学,不知如何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副不认真的态度。第三种人想学,却出于一些杂念,一些不成器的“理想”,想在文化气质上胜人一筹,有一种攀比和炫耀的心理。究其根本,仍是虚荣心作祟。这种人只会把世上践行学习的美德,弄的花里胡哨,让好学之人曲解其中真意。以为学习求知所获只是做很好的皮囊与粉饰。鲁迅先生言之,“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大约不止艾特社会苦难中人心的麻木不仁。我将之延伸扩展到现代人群的人生领域。阐释人们对学习的懒淡与误解,使其一生处于一种思想意识的麻木状态与人性的不仁,是合情合理的。
有人在形容学习或学习的状态时,常用刻苦二字来寓意其辛勤付出。而且,刻苦在一定意义上又反映出一种“困苦与困惑”的神情。似一种苦行熬盼,终是达不到想企及的那个层面。赔付着时间与精力,如同一个人在做苦役,如此而已。这也从刻苦的侧面,可见学习之人复杂的心态与心境,仅如此苦不堪言。
这样粗略一概括,便可得知,学习与求知虽然被一部分人认作是人生的第一等要事,但却源于缺少悟性,把日常的求学,真的看作是一件非常困难和刻苦、皆或痛苦的事。
很心疼这些和我有一样想法的人。至少,人生态度是端正无误的。
一个人求知好学,对他而言何其幸哉!
但如果一个人,真的会把学习比喻作跋山涉水一样艰难,攀登一个高峰,又攀登下一个更高的,涉过一个险滩,又面临下一个旋涡。虽然说,这种比喻并无十分不妥,却让我感到,这中间一定有我们未曾发现,但却确实存在一种学习上的秘境所在。每个人对学习的体验和感觉是悬殊的。当一个人在学习中倍感困苦时,另一个人,却像观赏一副山水风景一样自由自在,那种欢悦是显于神色和流于心田的。因为,在他看来,学习是一种心灵愉悦的鉴赏和交流,是与另一个心灵的亲密会晤。是从另一种存在形式,体验一种思想的灵犀与变化。好的,难得的知识,就像心心念念的朋友,给予多方的造诣。他对你的帮助是真诚和无限的,而且让人胸怀感激,心潮澎湃。虽然求知学习在某种外部特征上,类似与勇攀高峰,跋涉千山万水。正所谓,个人看到的风景不同,领略不同,塑造的心境不同。因而在我看来,那不是跋涉,而是对秘境的流连忘返,痴迷中的得意忘形。全身心地投入,便是自我与忘我的真实状态。当从秘境中返回现实时,才知自己在那里驻足逗留了好久好久。地球又自转了一周。那一刻,时间是不存在的。在那种静谧环境里,惟有思维与心跳。
这里只描述了学习的一种状态,或许同时也涉及了一点模棱两可的感觉和谈不上多深的奥秘,但却只归于人在求知领域的悟性。在学习中,自己去感悟那些比较深刻且正确有效的方法与途径,也包括学习内容。使自己始终处在一个宽松自由的状态。
学习中忘我的状态,也可以将之归纳为经验与心得。
比如说,研读一篇好文章,须调动你身体的所有:思维、想象,已得的知识内容与经验,心理实践,场景应用......这是一个全体系的跟踪与运作。还有基于文章创作的背景,作者的心态,他真正倾述的对象是什么。总而言之,要创造一个与文章内容高度匹配的仿真场景,这样才有可能领会文章意图的十之八九。达到这种境界,那就是全身心的,忘我的一个学习状态。所谓的难点,就是你必须打破平时那种保守的学习的思维习惯,建立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尽可大胆地去设想,应运全景思维,而不是只触及文章的一个表面。或者,领悟到文章的一星半点,便觉得兴趣勃然,劳有所获,不再深究了。
社会大学的学习,理解事物的结构、形状与脉络,同样可以应用这种全景模式去设想。无非也是透过表象看到一些精神与思想本质的东西。所有高深的成体系的理论,都是穿透事物的表层与现象,了解到人类精神与思想的本质内容的。如果他不能真实地反映眼前事物的复杂多样性,可以创造新的语言去实景模拟。学习求得的内容也可以用自己的想法“补苴罅漏”。
以上不过一得之见,不算什么。世上学习与求知的方式方法不止千百种。而且,千百种的方式方法不止万人应用,这也是人各有志,所谓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类似的特征,那就是学习与求知最终要达到的效果和目的,都为了强心健脑,获得一种额外的见长。或修养美德,提升自己做人的品味、素质。使自己明明白白地活,有力量,有智慧,有情操,有理想。因此我也觉得,基于我们人类最早群体传授经验和相互学习代代相传的精神,学习的意义与价值或许不止我们所看和所想以上几种,而是不仅有利于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更大的目的性在于可以惠及全社会。使全社会的精神与思想有种飞越式提升。
现在可以应用所获得的知识,给这种惠及全社会的普遍意义做一个比喻。或者完整地表达这种美好情景。
这如同一个健康的人,他身体的七经八脉和精神与思想没有了淤堵。
如果整体社会,而不止于个人,都能从相互鉴赏的学习与求知中,体现这种全民身心健康的思想意识,那这个社会也将达到一种精神思想状态的神圣完美!这情景是多么地令人振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