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脉学是感官的经验科学

一、经验科学就是用思想去把握客观实在

所谓经验,乃是指直接的意识和抽象推理的意识而言。一切经验都是客观实在在头脑中的反映,在纷然杂陈的现象之中,洞见事物的枢机。在认识过程中,我们总是由直接的形象的反映现实的形式,过渡到用思维来反映现实,即过渡到逻辑的认识阶段。因此,经验科学,绝不是主观的有限的经验知识,乃是从知觉表象(表象乃是对象在意识中的生动的感性直观的明显形象)的感性认识,过渡到用主观思想所能把握住的理性认识,力求从外在和内心的当前经验中,去把握客观实在。

中医脉学的研究,乃是以自己的触觉感官直接接受到的表象为对象,凭借表象,进而使能动的心灵达到对病理生理和病理物理这一客观事物的思维的认识与把握。在任何一种性质的脉象形态里,或是多种性质混合的脉象形态里,这些形态的具体内容,就是我们的意识对象。但当那些不同性质的脉搏形态成为我们的意识对象时,本来是同一种跳动着的脉搏,就有着许多不同的内容了。而这种通过感受和思想形式建立起来的经验科学,也就是独立于思想之外的客观的病理机制。

中医对桡动脉搏动形象的辨认,及其所代表的病理意义的推理,乃是充分运用身体感官的指端触觉和深邃的心灵,两者结合而成的经验科学,是根据桡动脉的搏动性状作用于我们触觉感官的知觉反映,经过大脑思维,在长时间的临床实践中形成的经验产物。这就必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高深的学术修养,方能灵活掌握。故《理瀹骈文》引《入门》曰:“脉者先天之灵,非心清气定者不能察识,医者平时对先天图静坐调息,观气往来,庶可默会。”喻嘉言曰:“色者目所见,脉者手所持,而合之于非目非手之间,总以灵心为质。”恽铁樵及其门人孙君对此也有很好的说明,恽氏说:“指端之触物,犹舌本之感味,舌之于味曰尝,指之于脉曰诊。味之名曰甜酸苦辣咸,犹之脉名曰大浮动数滑,或沉涩弱弦微,然舌之于味,简单者可名,复杂者不可名。例如醋酸、糖甜、盐咸、黄连苦,此可名也,陈皮梅酸而甜,酱生姜咸而辣,则无得而名之,无从为之名,直谓之曰陈皮梅之味,酱生姜之味。又显别者可名,类似者不可名,例如冰糖甜,砂糖亦甜,而砂糖之甜,绝非冰糖之甜,无从为之名以示分别,则直谓之冰糖之甜,砂糖之甜。如此者以尝为主,不以名为主,如以名为主,必就甜酸苦辣之名词而加以界说,与实际已不易吻合,若陈皮梅之味,界说若何?冰糖砂糖之甜,区别若何?则言语文字皆穷,不可得而名也。脉学亦如此,故治脉学,当以诊为主,不当以名为主。”孙氏说:“虽然,脉之迟数候之晷漏而易辨者也,其大小浮沉滑涩验之于指而易辨者也。其虚实动静,有胃无胃,非老于持脉者不辨也。如人之饮者,欲辨其凉热之度,可以寒暑表求之,欲辨其辛甘之味,可以己之口舌求之,欲辨酒之醇酷,泉之腴淡,非深知味者不识也。易辨者,即书之所能喻也,不易辨者,在师弟子临病人而喻之,非专书之所能喻也。今治西方医术者,以汉医脉法为诬,彼其所持之法,但测脉行迟数之度,更无他事,此犹评酒泉者但论其火候至否,尚不能知辛甘,而遽以论醇酷腴淡者为非,亦甚陋矣。”许叔微曰:“脉之理幽而难明,吾意所解,口莫能宣也,凡可以笔墨载,可以口舌言者,皆迹象也。至于神理,非心领神会,焉能尽其玄微耶。如古人形容一胃气脉也,而曰不浮不沉,此迹象也,可以中候求也,不疾不徐,此迹象也,可以至数求也,独所谓意思欣欣,悠悠扬扬,难以名状,此非古人秘而不言,虽欲名之而不可得,姑引而不发,跃然于言词之表,以待能者之自从耳。”中医在脉波形性之辨认上,不但左右手要各自区分,而且寸关尺也要分别体察,既要知其形象,更要察其神韵。这是指端触觉所产生的感觉表象在意识中的反映过程,是认识病理现实的一种间接方法,因而脉学可算是最难的科学,因为它所处理的问题,是抽象的感觉表象,是很难用人工复制的方式通过实验来验证的。要充分运用心灵智慧,方能把握住它的内在本质。也可以把脉学看成最简易的科学,因为它不需要任何设备与条件,而且诊脉的形式也为人所熟悉,这反而加重了对脉学研究的困难,这就使有些人总以为不值得费力去研究这种简易的熟悉的东西,同时在喜新厌旧、厚今薄古的思想影响下,总是对复杂昂贵的西医的各种理化检查法,抱着企慕、向往和热衷以求的态度。当然现代的各种生理病理的检查法,并不是中医感受的经验科学所能代替的,而中医的这种经验科学既不是现代的理化检查法所能包罗,也不是与这些检查法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中医脉学不仅要承认这些科学的实在性,而且更可用这些科学的实在性来对中医脉学进行探讨和证明。

直接感受,抽象思维,把握真实,经验所基。
通过表象,洞悉枢机,感性理性,认识阶梯。
诊脉最难,修养技巧,迹象神韵,实非虚渺。
触觉灵敏,心灵深邃,脉理之成,日积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