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掸国的谋划(新人求收藏,求追读)

华历3938年8月,素国派人请降,化公还在犹豫,其他大臣道:“主公还做何他想?

难道忘了震州诸侯积极派兵出粮,为的就是素国的土地和人口吗?”

化公恍然大悟,要是接受了素国的条件,就是把震州诸侯都得罪了,于是斥退素国使者,并向元琅表明意见。

元琅这边,更是想着已经做出如此大的阵势,怎么可能素国人一投降就退兵。

而且谁能保证他们一退兵,素国人就会真的王化。

到时可就再也组织不起这般军力了。

于是也倾力攻城。

而桂公在得了南洋的粮草后,有天子之命在身,更不能前功尽弃。

三方皆不允。

策光得知后无奈笑道:“我要是他们也不会就这么投降,那就耗着吧。”

素国占据的服南地区和堪离相似,其北方是高原,东西为山脉阻挡,中南部是平原。

从益州奔涌而下的澜沧江,还有从北部高原南下的昭河等水系,滋润着服南这片比堪离更大的,完整的地理单元,不仅在农业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也在军事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北部高原和两侧的山脉阻挡外敌,然后依靠密集的水系将平原间的粮食汇聚起来。

这种地理造成了华人和素人几百年的对峙,现在双方就这么僵持着,但是到12月,三方依然无法突破素国的防线。

却说在恒帝时,云地苍侯国有一国人,名东门牧,随苍侯之子入堪离,建瑞国,为瑞国卿,称迪邑大夫,改姓为由。

孟国王朝更替,蒲朝取代尹朝时,瑞侯一系衰落了,迪邑由氏升为子爵,始为诸侯。

蒲朝分堪离为五道,共计一百二十一国,迪子国位于东山道。

经历孟王权溺毙,堪离服南的大对立。

最后孟王禅让素王,孟国蒲朝宣告灭亡,交州大分裂,堪离进入诸侯国的竞争和吞并。

迪子国在历代君主的苦心经营下,在东山道逐渐崛起,吞并五十余国,改名为掸国,成了如今的堪离八大国之一。

堪离诸国以占据广大平原的皎国,密国,坚国为三大强国,各有盟友,各有竞争,掸国因地处东部高原,与诸国联系最少,因爵位较低为人所轻。

元琅让李过出使天府,天府派使者南下说服堪离诸侯时,掸国君臣获知消息,都等待着使者的到来,但是不想皎侯与坚侯拦住了使者,说掸国为一小国,不必轻至,派一下属即可。

使者信了两侯的话,让皎侯派了一使者通知掸国。

掸国没有等到天使,在会盟时又屡次为诸侯所轻。

现任掸子光少年继位,在会上强忍着这般屈辱,回到掸国就咬牙切齿的将事情告于众臣。

众臣无不愤慨。

司马忍住怒气道:“君上息怒,这会盟还是要参加啊。”

掸子光闭目含恨道:“可是诸国皆轻视于我国!

我就是把全部军力派上去,也不能主导战况啊!”

大夫祝新深思一会道:“文帝曰: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就算我们把全国青壮都派上去,也不过是往水盆里加一滴水,大战赢了,诸侯也不会对我们另眼相待。

我们应该另辟蹊径,方能扬我国威!”

掸子光转头问道:“先生此言有理,可是有什么办法呢?”

祝新摸着胡子,望向东方的高山密林思索着。

半响才沉声道:“我们应该派一支精兵,从北方进攻素国腹地!”

司马眼前一亮,拍手道:“倒是可以一试!

素国在东西都有防御,而北方从无来敌,必然轻视!

那我们应该分多少军力?”

祝新摇头道:“现在不行,起不了效果。

还是文帝那句话: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见众人不解。

祝新解释道:“素国北方是高原密林,部队肯定不能多带。

而战争初期,素国肯定会留一部分在腹地。

到时不仅起不了什么效果,反而有可能被敌歼灭。

应该等到双方僵持的时候,素国内部空虚,主力全调到前线时再南下。

而且不到危急时,我们的作用就越小。

所以时机要恰当。”

掸国君臣依照他的指示,一方面派了一万大军加入联军,一方面联系密林土著,探索道路。

当素国从勃国撤退时,掸子光问时机到了吗。

祝新摇头。

当素国水军大败,从交止撤退到荣关时,掸子光又问时机到了吗。

祝新还是摇头。

当素国发生政变求和,掸子光叹气道:“先生说的时机到底是什么时候?”

祝新回道:“快了。”

三方进展不顺,元琅让元恢困住劳城,他和郑信率领大军北上,为素国总督所阻。

化公让人寻小道,绕过甘加,进入素国,被敌全歼。

如此大战三月,实在是突破不了防线,而后方劳喜已经多次来信,补给已经见底,最多再撑一月。

不仅三人气泄大半,将领们也都认为无法攻破素国的防线,就此和谈已经是最好的结局。

祝新见化公有了退意,这才喜道:“时机已到,君上可以出发了!”

掸子光的耐心也没了,强行振作着,带着五百披甲精锐和两千轻卒,在高原土著的引导下,翻越高原,折损三成,沿着澜沧江南下。

终于在翻过一道山岭后,司马指着山下的平原狂喜道:“君上快看!

那是什么?”

掸子光举目望去,布满血丝的双眼渐渐瞪大到极限,语气颤抖道:“怎……怎么可能!”

就见高原与平原的交接处,澜沧江江畔的平原上,是连绵十几里的几千座谷仓!

那素国原本有三大仓,东仓建在靠近荣关的澜沧江江畔。

西仓在甘加河畔,中仓建在武里。

但是因为害怕兰国水军,在得知华人动向后,就开始选择在远离海岸的服南平原的北部,而且是澜沧江江畔和昭河上游相距不到百里的地方建立北仓。

然后将东仓和中仓的粮食迁到北仓。

掸子光等人不知道素国的动向,但见到那几千座谷仓,便知道对于素国的重要性。

于是改变战略,从骚扰敌方变成焚毁粮仓。

掸子光观察驻守的人竟有万人,而他们才两千人。

众人深思时,司马将目光看向带路的干瘦得像猴子的土著。